黔陶布依族苗族乡
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位于花溪区东南部,距省会贵阳市29千米,距区行政中心19千米。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东西宽11千米,南北长12.6千米,位于东经106.43°~106.50°,北纬26°~26.17°,全乡总面积约74.8平方千米。通过境内公路有100县道(冷黔线)、014县道(青平线);乡内水源丰富,马场河发源于高坡红岩冲和龙里县摆东,到马场村汇合,流经赵司、骑龙,流入青岩,全长10.5千米,境内流程3千米,平均宽度15米;老榜河发源于龙里县水场乡,流经黔陶村河西组、坪子上组,流入青岩摆早村,境内流程6千米。乡内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62.18%,有“天然氧吧”之称。全乡辖7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0902人,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多个民族,是个多民族聚集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是承接青岩——高坡南部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辖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桐埜书屋、鬼架桥、老榜河等旅游景点,是一个休闲度假、养生避暑的好地方。
截至2015年12月,黔陶布依族苗族乡生产总值完成32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33%。工业产值完成844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1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800万元的33.39%;省外到位资金2005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4867元,比上年增长11.4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3262元,比上年增长13.20%。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投入资金1299.36万元,完成小马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寨建设;投入资金1660万元,完成马场、赵司、骑龙、关口等村的水利重点线和专项线项目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投入资金901万元,完成实施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路灯安装等51个“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21.75万元,完成140户小康房建设和25户农村危房改造;围绕村庄整治,开展拆违控违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容得到极大改观,重点完成老榜河、小马场农村综合环境示范村寨建设。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按照省区市扶贫工作精神,抓好全乡96户贫困户229人的精准脱贫和135户低保户263人帮扶。投入资金496.456万元,启动半坡村乡村旅游、谷洒村黑山羊养殖等产业化扶贫项目11个。境内发展香葱、红米、茶叶、旅游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乡7个村建立村集体占股51%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收入最高的村达到55万元。投入资金20万元打造电商示范点2个,通过电商服务平台,建立起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有农家乐20余家,野生菌特色餐馆20余家,就业人员1000余人。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800万元。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香葱种植技术、植保技术、农机操作等6000余人次,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科学技术增加种植养殖的效率,提高产量,为农民创富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3320人,实际参保3211人,参保率达96.72%;应缴费1975人,实际完成缴费1757人,完成率88.96%;缴费金额39.7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增5人,完成16人。完成新增就业127人,完成率105%。失业人员再就业2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80人;城乡统筹培训50人、小额担保贷款2人;零就业家庭援助5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0%以内;对32户新增创业实体入户调查,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奖励10人;向22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共13200元;向6名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补助共4500元;精神病人建卡率100%,发放居家托养补助金额共5500元;发放80岁以上高龄补助143人,共发放高龄补贴11598元;完成全乡退伍军人登记,为220个复员、退伍军人家庭和现役家庭发放“光荣之家”牌,为退伍复员军人办理乘车1C卡103张;投入资金6万元,完成黔陶村和谷洒村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继续做好“村村通”工程后续服务工作,并接受市区相关部门抽查复检;完成小马场健身路径申报和健身器材的安装及粟木寨文化家园复检;做好周氏宗祠、周钟瑄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文物申报工作,成功举办筑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组织2015年“三下乡”活动,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1000多幅;为传承和弘扬“两周文化”精髓,成功举办“两周文化”书法培训班,培训了24名学员。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完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保障线,使全乡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的保障。全年为83户127人城镇低保户发放低保金633420元,发放“两节”慰问金和物价补助50300元;为217户431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879381元,发放春节慰问金和保暖费151200元;向散养“五保户”10人发放五保供养金35700元;共发放救灾粮12080千克;发放救灾款292305元;发放冬春救助129户263人共58225元;为困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棉被321床、保暖内衣225套、鞋427双、袜子257对、单衣281件;申请城乡医疗救助17人,救助金63540元;为17户生活困难家庭申请临时救助47000元。
2015年,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治安发案4起,结案2起,发案率较上年下降33%;在辖区内各村(居)人流集中的地方安装“两严一降”小喇叭16台;开展集中宣传8次,在全省安全感测评中取得100分,在全区排名第一。开展禁毒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禁毒资料5000余份,张贴标语30余张,在重点路段悬挂横幅18条,发放禁毒宣传小册子3000册。吸毒人员出所接回率达到100%,新出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安置率达90%,帮教率达100%,定期尿检率达100%,动态管控率达100%。开展反邪教宣传工作6次,开展邪教摸底排查工作,全年未发现邪教组织和邪教人员。抓好信访维稳工作,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控、处置“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起,化解率100%;建立信访工作台账,全年收到区转办信访案件14件,答复14件。辖区内有出租房屋16户,登记的流动人口有441人,流动人口就业登记准确率达100%;流动人口重点关注对象管控率达100%。全年无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案件发生。
2015年,黔陶布依族乡医疗改革严格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理顺乡村卫生服务关系,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年就诊6966人次,住院10人。完成基本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老年人管理、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等九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人口档案8573份,建档率达82.67%,录入率74.90%。完成35~64岁妇女宫颈癌筛查任务350人;完成孕前优生应筛查51对;孕产妇建卡率100%,住院分娩率100%,系统管理率96.87%,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达96.10%,药具使用率为100%,随访率100%,有效率为98.40%。“双诚信双承诺”,协议签约率完成95%,各村(居)双向承诺兑现率达100%。全乡人口出生率为7.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46‰,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53%。
桐埜书屋是周渔璜少年时期的读书处,建于康熙初年。1992年9月,为恢复周渔璜故居及读书的历史遗迹,市、区投资重建桐埜书屋,1993年建成,1994年8月对外开放。修建后的书屋坐东向西,有朝门、影壁、正房、北厢房、草亭、荷花池和慧泉等。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2平方米。正房面阔三间,通面阔14.3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37米;北厢房面阔三间,通面阔8.87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9米。1987年桐埜书屋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鬼架桥风景区位于黔陶乡谷洒村,在两深山之间横亘一座天然石桥,石桥长12米,宽60厘米,桥下是300多米深的绝壁峡谷。鬼架桥左侧是一如被刀斧劈过的峭壁和40多米高的山坳,瀑布奔泻而下,在潭中激起万朵浪花,气势磅磚,声震山谷,雄伟壮观。整个景区集险、峻、幽于一体,以奇、秀、美为特色。景区高山林立,河水清澈,植被郁郁葱葱,景色清幽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