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乡村现代教育情况
布依族通常聚族而居,以几户、几十户或上百户为一寨,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较深的文化底蕴,布依族世世代代崇敬圣人,对子女的教育历来极为重视,并通过口耳相传和课堂教育等方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20世纪初,布依族村寨就有私塾先生开办学堂承担布依族子弟的文化教育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勤劳智慧的布依族汇集能工巧匠,在一些村寨修建了砖木结构的校舍,用石板或木条充当桌椅,一片稍微平整的黄泥土就是操场,组建起一座座简陋的学校,老师则由各村有文化的村民担任,以工分为工资,就这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布依族乡村学校建起来了。当时花溪区湖潮乡的新民村、下坝村,麦坪乡的康寨村等布依族村寨都建起了完全小学,实现了布依族儿童就近入学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体制的建立健全,公办制教学替代了原有的村集体办学,一大批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开始进入各个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已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积极配合乡政府,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义务投工投劳,改建教学楼,下坝小学由湖潮乡政府发起捐资助学活动,修建了两层教学楼;康寨小学在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资助下首先在村级小学建起了三层的教学楼;各布依村寨学校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部完成改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较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都为布依族地区的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多数乡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为庞大,最高时每个学校人数均达300人以上。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20世纪70年代,考取中专跳出农门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通过学习跳出农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原新民小学87届学生中,一个20人不到的班,就有5人考取中专学校并在外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考取大学才是让人羡慕的事情。就这样,一代代、一批批的布依学子走出山村,奔向新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奉献。
我读书我快乐
师资力量的增强,办学条件的提高更是为普及文化和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开办的扫盲班到现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经过了50年的努力,一批批布依族村民从单纯脱盲学习逐步过渡到科学文化技术的学习,一边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边用科学技术充实自己,学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学建筑,学经商等,人们学以致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今天的小康生活,无不得益于布依族重视教育的原因。根据花溪区2009年统计的数据,花溪区的布依族自然村寨的非文盲率均达98%以上,文化层次从小学为主转到以初中为主,布依族村民文化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在人们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湖潮乡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铁链械以前只是在每年正月的地戏表演中作开场表演节目,但为了更好地传承此项传统体育项目,先是新民小学把这项目引进了校园,后来还作为湖潮中学、湖潮小学地方课程。学校表演队曾经多次参加了省、市、区各级举办的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