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
所属图书:《明珠花溪布依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01 文章字数:1785字

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

大寨村是花溪区的一个布依族聚居村,在这山川秀丽、风景宜人的村落,布依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地戏就是其中之一。花溪区贵筑社区大寨布依族地戏,是花溪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花溪区过去有燕楼、思惹、湖朝、大寨等15个堂地戏,23个剧目,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戏之一,在花溪区还流传着关于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来历的故事。

从前,在大寨有一位姓龙名德甫的老人,他品德高尚、见多识广、乐于助人。那时,社会风气极差,寨上不少年轻人都染上赌博、吸鸦片等恶习,这些沾染恶习的年轻人都精神萎靡不振、不思学、不勤耕,这位老人觉得十分痛心,于是便起了振奋青年人精神之念头。他与几位明理仁义之士班世贵、龙德元、龙遂之等商议后决定成立戏班子操演地戏《杨六郎三下河东》,以此吸引青年人前来学习,引导青年人走上正确的道路。为此,龙德甫等人从大寨出发,前到平坝县(现为安顺市平坝区)龟山寨去请著名的沈姓雕刻师傅。龙德甫捐出自家后院的一棵大柏杨树做材料,请沈师精雕了37面栩栩如生的杨家将脸谱。沈师傅指导大寨的韦木匠做了木制兵器,沈师傅还带来了剧本《初下河东》,罗光溢、罗光云二人又赴龟山寨取得《二下河东》全集及《三下河东》上集。沈师傅在龙德甫的院坝里试演了几天,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学习。龙德甫等见地戏已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便规定凡参加戏班者不准赌博,不准吸鸦片,由此慢慢地使寨上年轻人逐渐摒弃了赌博、吸鸦片的恶习。加入戏班子的这些人一心钻研剧本,认真操练。虽然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但演员们互帮互学,不识字者全凭心记,学到深夜仍不肯离去。龙德甫十分欣慰,竟拿出自家的粮食准备夜宵以慰劳演员们。演员们在龙德甫家不仅学会了演戏,还学到了不少知识,人人能演《杨六郎三下河东》。

大寨戏班子操练成熟后,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开场试演,正月十五公演,届时邀请方圆近百里的老百姓前来观看,共同欢度元宵佳节,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寨地戏班子成立至今,历经六代,每代主演杨六郎的演员均是由品德好、作风正、水平较高、能服众、演技较好的人担任。故大寨戏班子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地戏表演

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在公演之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其他乡的百姓不惜长途跋涉,争相赶来观看,与大寨邻近的小碧水淹坝、黔陶小马场、滥泥沟、董家堰、养牛坡等寨曾先后邀请花溪大寨戏班子前去演出。1950年,为欢庆贵阳解放,大寨戏班子还到贵阳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戏曾被禁演,还被没收了脸谱、剧本、服装、盔甲、木制兵器等道具。后来拿回来时,已经遗失了脸谱5张和若干剧本、服装、盔甲、兵器等物。1978年,请来平坝县桥头堡艺人刘启学、周启斌清洗脸谱,重新上色,又修复服装、兵器、战鼓,重新招人练习地戏,于次年正月十五恢复公演。大寨布依族地戏引起省、市、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重视和支持,拨款5900元,重新添置了48张脸谱和盔甲、服装等道具,并在贵州安顺市六堡寨郭换安帮助下寻访得新剧本。

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成了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统公演日,也成了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惠水县、罗甸县、龙里县等地群众欢聚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寨布依族地戏班还排练了一些现代歌舞穿插演出,这些歌舞剧多是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5年6月,花溪大寨布依地戏应邀到江西省南昌市参加国际演出活动,荣获国际金奖。2006年10月18日至25日到日本演出,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并获得中日友好协会颁发的“彩街表演优秀奖”和“感谢状”,还赞誉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为促进中日友好作出贡献。2007年2月戏班子参加花溪地区地戏会演比赛,荣获第一名。2007年3月应邀赴安顺市西秀区表演,东道主赠予“艺冠五洲”锦旗。2010年8月参加“多彩贵州”小品大赛荣获铜鼓奖。

地戏表演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原院长庹修明、中国傩文化研究会理事沈福馨、贵州省原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兴儒这样评价花溪大寨地戏:“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以表演宋朝杨家名将杨六郎三下河东和九转河东为主要内容,歌颂杨家将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其艺术表演刚中有柔,斗中有舞,对白以唱代言。演员戴各种人物彩色面具,穿各色长衫戏装,主帅和大将的面具饰有一对五尺羽翎,背面都插三角令旗五面,威风凛凛,聚贵州傩文化精华为一剧。”

明珠花溪布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