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布依族村落文化概况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贵阳市的布依族人口约为20万,主要分布在云岩区的黔灵镇、圣泉社区;南明区的小碧乡、永乐乡;花溪区的贵筑社区、清溪社区、溪北社区、久安乡、麦坪镇、石板镇、孟关苗族布依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乌当区的新堡布依族乡、新场镇、百宜镇、偏坡布依族乡;开阳县的水温乡、花梨乡、金中镇、冯三镇、南山社区等;息烽县的小寨坝镇、永靖镇等;修文县的龙场镇、大石布依族乡、六广镇、六屯乡、洒坪乡等;清镇市的新岭社区、百花社区、王庄布依族苗族乡、暗流乡、卫城镇、红枫湖镇等;观山湖区的朱昌镇、金华镇、百花湖镇等地。
贵阳市布依族村落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孕育了独特的贵阳市布依族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这种独特的聚落文化不但包含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且还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对现代生态村落的建设和民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布依族先民在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吸收别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今日特有的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村落在景观上同样也表现出这种文化特性,它依山傍水的特征和随地形灵活布置的村寨建筑布局使得整个布依族村落都显现出特有的民族个性。贵阳市布依族村落在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和营造技术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体现了朴素的生态发展观。
贵阳市的布依族村落大多分布在有江河流经的山间平地和河谷地带,村寨通常沿水而居、依山而建,形成依山傍水的特点。布依族一般聚集而居,少的几户、十几户,多的甚至可达上百户。在村落选址规划和营建中,贵阳布依族将民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以谋求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贵阳市布依族的民居分为平房、楼房以及吊脚楼几种,具有显著的山区建筑特色。其中,以吊脚楼房最具民族特色。
布依族的吊脚楼大多建在斜坡上,前半部为楼,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的木楼下层是圈养牲畜的地方,上层以及后半部住人。在木楼的正前方,有一晒台,即用粗大竹杆编搭而成的露天竹台,平日可在此晒衣、晒谷。
贵阳市布依族村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水系脉络,形成依山就势、沿溪顺河而建的特点。如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整个村落建在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与半边山和李村隔水相望,是一个集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遗存于一体的历史古村落。贵阳市布依族传统村落还有一种仿生学的布局形态。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其中心街道与河流走向平行,而支路则与主路垂直,整个村寨形成了鱼骨状的道路形态。
贵阳布依族村落在布局上注重合理地利用和分配土地。贵阳市布依族地区山多田少,人稠地狭,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规划各种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村落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街道拾级而上,村寨分布错落有致。寨前有块平坝,人们在平坝上开垦出稻田,挖掘池塘,虽然龙广村人员不断增多,但平坝依然是荷叶田田、稻花飘香。
布依族传统民居朝向往往因地形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多以东或东南向为主,这样的选择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在贵阳市布依族民居中,有一些四合院中建有天井,利用天井可以折射光线,使房屋获得柔和的天然采光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贵阳市属于喀斯特地区,雨水不易保存,这种天井还有汇集雨水作用,可以调节房屋湿度,起到天然空调的功效,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布依族民居的建造多是就地取材、因材施工,这也是受传统生态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多为周边地区盛产的圆木、竹和石头。如花溪区镇山村盛产石板,村民就用这里的石板来充当瓦片,盖在屋顶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石板房景观。镇山村民居墙体一般用石头砌成,房屋采用穿斗式悬山顶一楼一底石木建筑结构,三合院或四合院民居多设置朝门,朝门与各房门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且每一户的大朝门都设有独特的腰门。明间(堂屋)为双扇对开门,明间或次间的木窗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多为传统的三吊格和万字格。寨中所有的民居全用石头围护,墙面用石板镶嵌,屋顶以石板代瓦,院坝和通道用方块石板铺成。村民们盛水的水缸、喂猪的猪槽等用具都是特殊的石头艺术品。
贵阳市布依族村落的营建受到了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巧妙地与当下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相结合。在这种生态观念的指导下,贵阳布依族传统村落的格局体现了布依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一些布依族村落还根据自己村落的特点,制定了保护山林资源、水土资源的乡规民约。一般来说,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神树、神山,每逢传统节日,村中的长者都会率领村民到神树下拜祭,祈求风调雨顺。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出人性化的村落环境。这对于今天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进行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贵阳布依族村落文化的理念对农村村落的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贵阳布依族将村落的选址规划看作促使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按照风水的指导,总结出了藏风聚气的理想聚居模式。贵阳布依族将其归纳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三个方面,这绝不是简单的风水迷信,而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地点,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甚至在今天,我们在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构建新型生态村落时仍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在贵阳农村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须按照相关规定,加强村庄规划和民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借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使民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专项规划中,渗透到城市道路、建筑、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与贵阳市本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相协调。因此,在贵阳进行农村村落的规划要有一个总体风格的把握,应该突出贵阳布依族乡村特色,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贵阳布依族地区新农村。当然,今天不可能照搬修建贵阳布依族村落的所有做法,但是却可以借鉴贵阳布依族传统村落生态观中的有益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
其次,贵阳布依族村落文化中节约能源、资源的理念,对营建绿色建筑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贵阳布依族传统民居是贵阳布依族传统村落最基本的建筑细胞,在进行民居建筑时,布依族注意节约资源和能源,谋求民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种在建筑布局、就地取材等方面体现朴素特点的自然生态观,蕴含着传统生态节能的思想,对现代生态节能住宅的规划建造不无裨益。
在农村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进行住宅的设计和建造时应当借鉴贵阳布依族古民居生态经验和营建技术,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保暖的有利条件,减少人工采光、机械通风和机械采暖等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建筑材料上,发扬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精神,主要使用低消耗、低污染的乡土材料。新农村建设应当营建绿色环保建筑体系,实现民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村落水系营建中,完全可以借鉴布依族的做法,合理布局给水与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积极开发垃圾处理技术,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消解,循环利用可回收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布依族村落文化对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贵阳市85%的国土面积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地表渗漏性强、存水能力差、土层贫瘠、生物量低、承载能力弱等特点,决定了贵阳陆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应当承认,在贵阳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的问题。由此应借鉴布依族传统村落文化中植树造林以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做法,对鼓励农民退耕还林,严禁滥砍、滥伐,保持生物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布依族村落文化是当地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村民容易接受,用布依族村落的传统文化对村民进行生态教育可以减少阻力,提升效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引导群众优先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生态农业和工业,控制和减少排污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