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粑送梁盖新房
仫佬族祖先的住房,在古代有“依树积木”的记载,傍着大一点的树干,搭起木架子,便成了他们的家居之处。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仫佬族家庭内的陈设比较简单。明代田汝成《边行纪闻·蛮夷》中介绍:“木佬,其俗与仡佬略同,掘地为炉,厝火环卧,不施被席,以牛衣籍之。”清代李宗昉《黔记》卷三说:“木佬苗有王、黎、金、文等姓,散居各府县。冬则掘地为炉,卧牛羊皮,席无衾褥。”《百苗图》载:“木佬……冬则掘地为炉火,卧以牛羊皮,无被盖。”
仫佬族民居
仫佬族民居
现在,仫佬族人家基本上都盖起了高大的木结构瓦房,茅草房已经彻底消失,条件较好的人家修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住房,外贴瓷砖。仫佬族人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现代仫佬族居住特点,一般是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聚居,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一般是靠山傍水建立村落。山岭绵延起伏,峭壁奇峰,风景引人入胜,盛产煤、磷、铁、硫黄等矿产的群山之间有田坝,田坝中间有河流穿行其间,灌溉肥沃的良田。村寨周围一般都栽有果树翠竹,尤其喜欢种石榴树,有些村寨古树参天、竹林葱翠,有些村寨栽有杉、松、梓木和映山红,把仫佬族人家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
现代仫佬族的住房建筑形式,一般是一栋三间木屋,一楼一底。有的人家在三间之侧建一间“偏厦”作厨房,在正房两侧建厢房和仓库,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家不建仓库,而是把粮食散装存放于正房之内;无条件修厢房的,在外面盖泥墙草顶的厩房,与人住的正房分立,厕所则都建在厩房之侧或正房后面。正房中央一间设堂屋,不住人,不隔楼层。一些条件较好的人家靠屋顶隔天楼,目的是为了不让屋顶上的灰尘等物撒漏下来和整洁美观的效果。堂屋后面分出的一小间房,称为道巷,因为阴凉通气,常常被用作存放腌菜坛子。堂屋两侧一般被分别隔成两间,前一间设火塘,过去烧柴树蔸、木炭,现在大多数人家都在此装上铁炉子改烧煤炭,平时吃饭、会客等活动便在此进行;后一间作卧室。仫佬族的堂屋二间的正前方设神龛和祖宗牌位,专作祭祀和举行盛大活动之用。在堂屋聚会时,辈分较小和年幼之人不能坐在堂屋的正上方,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家教和不懂规矩。
仫佬族民居
仫佬族建房开工要举行驾马仪式。先要请有建房架木技术的木匠师傅,然后主人对祖宗牌位烧香点烛予以通报,再摆上两个木马,架上一根木柱,木匠砍上几斧,推上几刨,表示已于吉日开工,然后请大家入席喝酒以示祝贺,相当于奠基的意思。
在立房的时候,要请立房酒。这一天,母舅家或其他至亲要送大梁(即堂屋中间的主横梁),有的人家还附带送看梁(即大门顶上的横梁)。梁的用材有讲究,只能选用梓木或杉木,并且由送梁者家一行人将梓木或杉木大梁用红缎装点,配有乐师,担着红糯米粑和酒送至新居,场面十分热闹。
在筵席开始之前,要举行上梁仪式,吹鼓手奏乐,德高望重又能说会道的人们讲四言八句并登上房去,然后正式升梁,紧接着把酒菜以及梁粑也升上去,由上边的人喝酒吃菜,划上几拳,喊上“一定大发、二喜临门、三星拱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位高升、七子团圆、八方来财、九九艳阳天、十全十美”之类的酒令,然后向众亲友抛撒梁粑,使整个立房庆典气氛达到高潮。待房屋装修完成后,另择佳期搬进去,叫“进新房”。亲戚邻居送米送钱祝贺,喝酒庆祝一番,同时还要举行热闹的“开财门”仪式。
仫佬族建房的选址过去都要看风水,请风水先生用罗盘仪(指南针)进行考察和推算,现在不少人家沿街、沿路依地形而建,不再看风水。在选址时,一般注重朝阳、干燥,并且在门口能留得出一个晾晒谷物之用的晒坝及户外活动之区域。仫佬族建房时一般都把厩房、厕所等与住舍分开,这样比较卫生。
《黔记》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