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大寨基东村
基东是现代仫佬族人的大本营,是我不能不去的地方。在秋后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应宣威镇的朋友老朱之约来到这个仰慕已久的地方,他十分好客和厚道,嘱咐老伴把所剩不多的老腊肉拿出来蒸熟,请我喝他们家酿造的糯米酒。吃罢早饭,他带我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文老书记。老书记是原基东乡的书记,非常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是一位一定要去拜访的对象。我们走到老书记家时,他刚好从山上回来。
基东“睡美人”山
老书记看上去六十岁左右,但经过交谈我们才知道,老书记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那爽朗的笑声和直率的谈吐,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待老书记泡好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过去基东是什么样?”老书记听了,哈哈一笑:“听老辈子讲,基东是仫佬族大寨子总的称呼,过去说基东十八寨,在中央是一个老寨,叫‘过街楼’,房子一栋接着一栋,从街头连到街尾,下雨天走路,雨不淋脑壳,水不湿鞋。周围的寨子包括养木寨、大土寨、井边寨、大寨、金竹寨、湾寨、谠角寨、坡老寨、全坡寨、新寨、李王寨、龙塘寨、灯笼寨、窝牛寨、松塘寨、新荣寨、田坝寨和新仁寨。”听着老书记对基东历史的叙述,我仿佛看到了仫佬族人在过街楼的街上穿梭,将一筐筐一担担山货抬来交易,然后换回他们需要的盐巴、布匹等商品的生活画面,听到了一个个商人的吆喝声和一群小孩的追逐打闹声。我接着问:“这十八寨现在怎样了?”老书记说:“慢慢变,现在有的寨子搬迁不在了,有的改名字了,还有的拆开来分散居住有新寨名了。现在基东寨仍然是大寨子,基本都是仫佬族,有三百多户,主要是文家、李家和朱家。瓮袍村那边有文家和罗家,也有三百多户人家,这两个地方现在是最大最集中的仫佬族村寨。除此而外,龙山和我们相连,复兴、老虎苗、马蹄寨、铁冲几个寨子也有接近百来户仫佬族,另外,宣威镇的琅琊、瓮偿、中寨也比较集中,有一两百户的规模,安鹅、塘介冲寨子稍微小一点儿,只有几十家。仫佬族好像有点儿按片区居住的味道,基东这一片大约有一万人。”
阳光下的歌唱
盛装的仫佬族小学生
远眺基东村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基东十八寨的周边有哪些民族,关系如何?老书记说:“老人家有首歌唱:‘底麻底珍住得高,牛皮火壤会吹箫,基东瓮袍木佬崽,黄莺高寨是东苗。’仫佬和蛇场(现在叫贤昌)那边的布依族、宣威这边的苗族、隆昌这边的畲族关系好得很,还开亲打亲家,有酒有肉大家吃。仫佬族人善良,不惹事,让得人,和大家都处得来,很少发生矛盾。”
辞别老书记,老朱与我在附近村寨随便走走,后来去了瓮袍。附近村寨封山育林工作做得到位,路边的植被比较好,我们一边聊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短短一段路我们俩居然走了一个小时。
当我们走进寨子,老村主任和妻子看到我们到访,便放下农活把我们迎进了家。到主任家里刚落座,话匣子还没有打开,他家里满屋堆放的大蒜就告诉我,大蒜是他们家的经济支柱。于是,我们开始了关于大蒜话题的讨论。
老朱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基东、瓮袍这一带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特别适合大蒜的生长。红皮的大蒜,产量比较高且品质很好,县里向北京申报,获得“中国红蒜之乡”的称号。这里家家户户种红蒜,过去经贤昌到都匀卖大蒜,在场坝上一眼望去全都是基东人。现在不用去赶场自己卖了,因为现在基东红蒜成了品牌,成为都匀、凯里这些城市居民家庭餐桌上的必备食材,有了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自然就有了大生意做,每天都会有批发商进村入户来上门收购。所以,现在群众只管把生产搞好就行,不愁大蒜的销路。
老朱一边介绍,一边从屋里顺手拿起几个大蒜来将皮剥掉放入一个小碗中,用酱油和陈醋把它泡起来。当女主人把菜送上来后,老朱在他的大蒜碗里添了一勺干辣椒面,等主人把米酒倒入碗里请我喝酒时,老朱郑重其事地推荐起了他的凉拌大蒜,说是有“清肠胃、排毒、保健”的功效。
麻江县荣获“中国红蒜之乡”称号
红蒜丰收了
供基东全村人畜饮水的黄帝洞
这之后,我都保持食大蒜的良好习惯,不管春夏秋冬,肠胃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这恐怕要得益于那次学老朱的“秘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