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敲起花棍舞起来
所属图书:《仫佬行歌:仫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敲起花棍舞起来

据清代民国史料,仫佬族在逢年过节“歌舞为欢”,这一记载说明古代仫佬族民间舞蹈是值得记一笔的。至于舞姿和舞步,这是个难以推定的问题。据有关专家考证,跳舞在早期社会里,是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西南民族的跳舞集会,正是青年们择偶的时节。至于丧葬活动中,亦有以跳舞形式寄托哀思的。初期的群舞,多为有规则的体操式跳舞。即跳舞者围成一个圆圈,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同一的动作。西南各民族的舞蹈形式大约有四种,一是“绕舞”,即一人或数人以足左右绕间,踏地叩响即为音乐而舞;二是“对舞”,即双人舞,或互为搭足,互为背负,极为有趣;三是“跳舞”,即双足顺前奔跑,足向前直伸;四为“滚舞”,即边吹短笙,边以身滚地起舞。

仫佬族青少年舞蹈

翩翩起舞

唢呐演奏

据仫佬族老人回忆,20世纪初仍流行于仫佬族民间的舞蹈主要是“体操式”的舞蹈,在屯上,用花棍(民间乐器)打起节奏,舞者迈着规则的步伐,跳出“五角星”、“穿花阵”等舞蹈节目。仫佬族民间原来在月亮当空时,青年人聚于户外场地,跳“踩月舞”,手拉手,围成圈子,正方向反方向跳。

仫佬族民间早些时候,在治丧活动中,兴跳“粑槽舞”,即中间放上一个粑槽,四个男子各人手握一根木棍,站成四个角,用棍去敲打粑槽或四根木棍之间互碰,碰出的声音加上打击木鼓之声组成“交响乐”,人们随着这一节奏起舞。

至于古代仫佬族舞蹈时伴奏的乐器,清代田雯《黔书上卷·风俗》说“仫佬……遇节则鼓歌迎祭”。清嘉庆《大清一统志》载“木佬……遇节则击鼓”。嘉庆年间的《黄平州志》也说“木佬……岁时跳月吹笙”。在其他史料中,也都有仫佬族在古代以鼓、笙为乐器的记载。事实上,原始乐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鼓、笛、弦。贵州各民族中,鼓是普遍存在的,他们都用鼓为跳舞的拍子及一切集合的号令。古代的贵州仫佬族亦不例外。而从上面史志记录可知,在仫佬族古代民间,笙作为一种乐器,在民间文艺活动中也曾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近现代的仫佬族并未曾见过他们的祖先吹奏的芦笙是什么式样,吹什么曲调就更已成为历史了。

在建中的下寨仫佬族芦笙场

基东小学的学生表演仫佬族舞蹈

在仫佬族民间,一直到近现代,“棍”在其文艺活动中仍发挥作用。民国时期,在凯里、黄平地区的仫佬族喜欢“打花棍”,其乐器制作是将一根1.3米左右长度的竹子中间的节掏空,将小铜钱用线串联起来放进竹筒里相对固定,筒的两头系上红丝线等饰物。使用时,只要挥动手中的“花棍”或用它打击脚背、肩、地等处,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就可随着节拍跳舞或唱歌了。在麻江“白头仫佬”住区,则主要是使用一根约1.6米长的木棍,将之握于手中,互相打击发出声音来实现节拍的控制。

仫佬行歌: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