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花草身上穿
仫佬族妇女装是由头饰、上衣、下装、围腰、兜肚、银饰等组成。妇女头绾大髻,成团形于脑后,银簪由右向左穿过发髻,将发髻别牢。有少数姑娘除绾髻外,还在发髻上插花。其花有自然生长的野花,亦有手扎绒花。佩戴耳环,为银质圆圈形,有的耳圈配银缀,银缀呈梅花形,亦有其他形状。妇女身着蓝布衫,款式为父母装,大襟右衽,衣长齐膝。衣有领,领下沿肩四周至大衣片右腋下,有黑色镶边,无绣花。黑色镶边宽约8厘米,由两条粗黑线和三条细黑线排列组成。即近领处是一条粗黑线,间隔1厘米,是一条细黑线,再间隔是一条同样粗的黑线,再间隔是同样细的两条黑线。在袖口处也有同样的粗、细黑线排列组成的镶边。下装穿长裤,只在裤脚口处有与袖口同样排列组成的黑色镶边。
仫佬族妇女服饰上的绣花
刺绣枕巾
仫佬族服装的制作
过去,仫佬族人多自己种棉花、纺织、染色、缝制衣服,有的还养蚕、缫丝,做丝线绣花、织丝帕等,多数家庭有织布机和蓝靛染缸。现在多从集市购买服装。
脚穿绣花尖口布鞋,腰系黛青色围腰,围腰的长以遮没膝盖为宜。围腰是由两块黛青色土布拼成,在拼好的围腰中缝嵌有一条红色的线条。围腰下摆是0.3米宽的花边,花边由红、黄、绿三色相间的丝线绣成二方连续图案,以红色为主调,图案排列以中缝红线为轴,左右对称。每个单独纹样为方形纹样,每个方形纹样中又有许多小方格纹,每个小方格中有“卍”字和回纹形图案。四个方形纹样由边框纹样串成连续纹样,边框纹样是由圆形花纹组成。
围腰外系半圆形的兜肚。凯里巿大风洞乡重摆村黎桂品家收藏其母亲的兜肚宽约0.2米,长0.4米,红色绒布做成,双层呈口袋状,可以装针线等什物。兜肚上边镶有五分宽的蓝花包边,无刺绣花纹,只是在兜的两头系带处,镶有用蓝包布剪成的如意形花边。在兜肚的中央绣有三朵绿叶荷花,红色绒布底衬托白色荷花更显得高雅。三朵荷花的中央是叶子,根据对古代荷花图案研究的有关资料表明,妇女身上戴着这种花纹的兜肚,是一种生殖繁衍的象征,预示着多子(莲子)多福。
麻江县复兴村近代仫佬族妇女服饰
麻江县复兴村近代仫佬族妇女服饰(局部)
麻江县复兴村近代仫佬族妇女服饰(局部)
黄平县重安江镇代支村罗家琪家珍藏有一件古装,这件古装最大的特点是,衣不开襟,领不开圆洞,不上领片,仅在颈部留约3厘米宽一条长口,就是领子了,是典型的贯首衣。仅在颈后中央订有约5厘米长的一根领带,作挂“蓬猛”之用。“蓬猛”是一句仫佬语,是指“背壳”,“背壳”是用一块宽0.3米的方布,绣上一个大方印,做成的精致背包,背在背上,既美观,又有别于其他民族。穿用时,从头罩下。
约在百年前,仫佬族成年女性戴耳坠、项链、手圈、手镯,胸围银链。已婚女绾网髻,扎银针,别玉簪,丝帕包头,耳垂灰环。也有的妇女颈部戴玻璃珠链和细银丝项链,项链全由细银丝扣相连而成,无银花银牌,长约1.6米,中部有一根银锁形牌,牌上有钻花,花纹为龙凤、花草,意指“福贵”在家。手腕戴扭丝银手镯,也有戴银戒指的。
古代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妇女用的背带
仫佬族妇女头饰
仫佬族扳尖鞋
民国以后,仫佬族的服饰已经改变,多数男子穿对襟短衫,与邻近民族略同。女子则上穿大襟衣,下穿大裤子,衣领、袖边、裤脚都绣有约3厘米宽的花边。腰系花围腰,围腰上端绣有别致的花样,中间有两根约6厘米宽的飘带,带的尖端呈三角形,仍绣有花并配上约9厘米长的花须。围腰周围,绣上花边,素雅大方,极为美观。衣料颜色,一般蓝色为多。妇女的鞋是两面并做,钩头两面,前部绣花,剪刀口。
现在的妇女服装,镶边“栏杆”、袖口和裤脚都已改变,镶边简单,袖口缩小。总的看来,现在仫佬族的服饰特色已逐渐淡化,银器也无明显特色,只有少数中老年妇女穿自家织的土布衣服,一部分人家在女儿出嫁时,送上一套自家织造的土布衣服,以体现新娘的勤劳和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