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为伴,视牛为友
居住在贵州麻江、凯里、黄平、福泉一带的仫佬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视牛为友,爱牛如命,这是他们的民族传统。
与仫佬族的祖先合作最早的就是牛。传说仫佬族祖先发现牛以后,先是作为一种玩物饲养,渐而教牛帮助驮货物和耕地。他们出门劳动要把牛赶着一起走,一是做伴,二是利用牛帮助做些事情。他们在山上遇到一些牛爱吃的青草,总是要割回家来给牛吃。牛圈要修在靠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看到牛,保护牛。以牛为伴,久而久之,感情加深,便视牛为友。逢年过节,他们除了找些嫩草或者把谷子煮熟给牛吃之外,在敬供祖先的时候,还要拿些酒肉和香纸到牛圈门口去敬牛王菩萨。
牛王节
仫佬族以牛为友,还有两条独特的习俗:一是不杀牛。他们认为牛既然成了伙伴,成了朋友,就不能杀它。有的人家养的牛老死了,也不忍心剥皮吃肉,而是把它埋掉。仫佬族同胞凡是看到有人杀牛的时候,就把手背在背后,表示自己的手已经被捆着,无法相救,消除愧疚感以求心安。二是仫佬族有个牛王节。每年农历四月八是仫佬族的牛王节。牛王节的重要活动是煮花糯米饭喂牛。这天鸡叫三遍,仫佬山寨便热闹起来了。妇女们穿戴一新,从屋檐下取下备好晾干的黄饭花,用水冲净放入盛有清新泉水的锅里煮,待水煮成黄色后,把花枝花叶拂净,将事先淘净的糯米倒入黄饭花水中浸泡。糯米浸黄后,用空饭箕滤去水,放到甑子里蒸。蒸熟了的黄花饭晶莹透亮,其香味和黄饭花的香味一样。大多数人家是煮黄花饭,也有些人家煮红花饭、绿花饭,但黄花饭要比红绿花饭柔软,其味道也比红绿花饭鲜嫩,且富有山野清香,使人越吃越爱吃,不少文人誉之为“山野的风格”。
五颜六色的花米饭
牛王节这天,仫佬山寨的耕牛都受到特殊优待,不耕地,不能被打骂。黄花糯米饭蒸熟后,先拿去喂饱耕牛,如果耕牛不爱吃,就用草包起来喂。人不能先吃,待烧香烛纸钱供奉祖先和牛王后,人们才能分享这喷香的黄花糯米饭。过去许多仫佬族人家还要在这天以鸡、鱼、肉“三牲”和黄花、南粉、木耳“三斋”敬祀“牛王菩萨”。有些人家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给牛喝酒、刮虱,向牛撒白米。
这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人们穿上古装,表演传统的“牛舞”。好客的人家总忘不了邀请至亲好友一起聚会,祝福勤劳憨厚的老牛。席间,能歌善唱的仫佬族妇女们唱起《敬牛歌》:“燕子衔泥过九州,仫佬农家敬老牛。春夏秋冬牛辛苦,夺得丰收永无忧。”午饭后,牧童们将彩蛋挂在牛角上,放牛上坡,一路上还唱着《放牛歌》:“崽崽娃娃会放牛,把牛赶上草坡头。搬块石头垫起坐,唱着山歌响山头。”
水中斗牛
相传牛原是天帝的太子,因做错事,天帝罚他为牛,降到人间为民耕田,从此牛便成了农家的好帮手。为了酬谢老牛,仫佬族祖先就把太子变成牛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长期的农业劳动,使仫佬族人对耕牛有着特殊的感情,牛既是农耕的主要生产工具,又是第二生产力,仫佬族人对耕牛非常爱护,非常崇拜,以至神化。
给牛过节
在日常生活中,把耕牛当作亲人看待,精心喂好,喂饱。外出时,先到牛厩去转转,给牛添水加料。不管天晴下雨,都忘不了扯把鲜嫩的青草来喂牛。每当母牛生犊时,主人便煮糯米稀饭、磨豆浆喂牛。冬季,每隔几天就要给牛喂一次用谷子煮的稀饭,使之安全过冬。尤其是农忙季节,对耕牛更是关怀备至。过年过节,人们都要在牛厩门口倒点儿酒,放点儿肉、鱼、蛋,甚至用竹筒给牛灌酒,让牛分享丰收的果实。
定“四月八”为牛的寿辰,表达了仫佬族人对牛的敬重,寄托了仫佬族人对“人寿年丰”,绚丽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