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向着太阳,沿江而来
所属图书:《仫佬行歌:仫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向着太阳,沿江而来

关于仫佬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后阴雨绵绵的夜晚,在今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交界红水河边的一株大芭蕉树下,部族的长老召集各房头领碰头。一个刚去南边集市赶场回来的后生要把集市赶场时的见闻告诉大家。他听几个外地人讲,沿河上边的坝子大,好种庄稼,过几天要上来看一看,如果可以的话,准备安排几家人搬上来开垦田地住下来。因为他们那里人太多土地又少,饭不够吃。另一个后生抢着说:“在太阳落山的那边,我们几个年轻人在砍柴时看到河的上游也来了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他们看起来蛮凶的样子,如果发现我们这边地方好的话,一定会来跟我们争的。”

被长老召集来的各房头领,顾不得天上下着的毛毛细雨和秋后的寒冷,有的站着,有的直接坐到地上,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召集大家来商量开会的长老一边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边不停地抽着他那又长又粗的竹筒水烟竿。他是部族的长老,是族内事务的最高决策者,是族中最有威望、一言九鼎的当家人,当然要由他来深思熟虑作出判断和决策。此时此刻,他盘算着,如果坚守故土,势必会和外族人发生抢夺地盘的争斗,自己会有多少胜算?如果要保存人丁,避免争斗,那就要离开故土寻找新的生活空间,是留是走?如果必须要走的话,要往哪儿走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决断,他宣布:今天晚上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继续来商量此事。

红水河风光

长老躺在床上一夜未眠,是啊,他怎么能睡得着呢?他想到部族前后几百年,既想到了祖先又想到了子孙后代,他要对祖宗有交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他仔细回忆周边每次部族冲突的原因、过程、结果,很快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那就是不管冲突的原因何在,过程是怎么样,其结果无不以部族人丁多寡和实力强弱来决定。有了这个清醒的认识之后,他把直接属于他的人马及能够调动的其他部族人员加起来,然后和外族的人马进行对比,他发现怎么算都没有对方的人多。

仫佬族简介

仫佬族有216257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市。贵州仫佬族约有3万人。仫佬族聚居区多属喀斯特地貌,山峦起伏,奇峰耸立。

天快亮时,他咬着牙对老伴说出一句话:“哪堆黄土不埋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早上起来,他顾不得洗脸,就走出家门,把昨天晚上那拨人召集到一起,宣布他的重要决定并商量出走的方向和目标。族人一致赞同和拥护长老的判断与决定,去寻找新的家园。有人建议,那些外族人已经占了红水河的下游和太阳落山的西边,那太阳出来的东边就该是我们的了,我们就往东面走,一定大吉大利。长老接受了他的提议,宣布让大家回去做好准备,过几天就朝着太阳出来的东边走。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在长老的率领下,年轻人搀扶着年迈的老人,背上背着嗷嗷待哺的婴儿,牵着牛,挑着谷米,大家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向东移动。大约走了半个月,队伍中许多人觉得疲惫了,要求就此开荒种地,安营扎寨。于是,这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就沿路排开,在牂牁郡的山水间住了下来。在牂牁,外族人把他们叫做“姆佬”。

第二个传说。“木佬人”的先民——“姆佬人”在牂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垦良田,安居乐业。历经多年,人口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居住在乐安(现罗甸)、婆览(现平塘、独山、三都一带)、宾化(现福泉)、石城(现广西凌云北)、多乐(现贵定东南)、邦水(现都匀西)的山谷、河流与平坝之间。

住在都匀邦水的罗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几大房。罗铁匠从上辈继承了邦水坝子一丘好田,三个儿子各有产业。大儿子和三儿子在家门口搭篷开了一个铁匠铺,以打铁为生,邦水周边方圆几十里所用的镰刀、锄头、斧头、锤子等劳动工具就数罗氏铁匠铺的好用,钢火好,轻便,耐用,价钱公道,很受欢迎,每逢邦水赶场,到罗氏铁匠铺买铁器的乡民络绎不绝。二儿子和老伴一起经营那丘肥田,一条小河从田边经过,水源保障,旱涝保收。罗铁匠又有一手木工好手艺,立房、打嫁妆(家具)都是一把好手,常年在外帮助乡民们起房造屋,手艺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年年吃穿不愁,粮仓的谷子和柜中的银子见涨不见跌,日子一年胜过一年。

螺丝壳

文二公家住在邦水街的正中央,当正街,每天门口过路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文二公家又有一个会算账会做生意的内当家,带着儿子和女儿做起了布匹生意。儿子每天到都匀渡船浦接从清水江上来的湖南布匹,然后把货交给妹妹,妹妹负责把布匹卖给来来往往的乡民们。老太太一边协助女儿照顾生意,一边烧茶做饭,为客人端茶送水,打点上下。文二公只管在邦水街上提着一只鸟笼,找人斗鸟、聊天。

住在邦水街尾的黎三公,在继承祖上榨油工艺的基础上对油坊进行改造,大大提升了油的品质,并把祖上留下来的老油榨坊加以改建,每天的出油量在以前的日产量基础上翻了一倍多。“黎家老油坊”在邦水远近闻名。

岁月如梭,时光流逝。唐末,朝廷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与管理,决定以邦水为中心设立一个州级机构——邦州。州治的设立,使有一定能力和势力的望族人士想办法找机会进入邦水。

邦水司全景

大风洞乡有耳寨

下司镇龙里村

在一个“木佬”先民欢聚过年的晚上,大家喝了一些米酒,聊起了一个话题:官府已经抓了王司那边的好多老百姓去坐牢,还杀了一些人,我们不能在这里住下去了。如果我们不走,官府的人不知会怎样对待我们。这时,有几个跑过湖南到过洪江的年轻人说,顺河而下,有个地方比我们这里好多了,干脆我们到那边去吧!

就这样,经过准备,带着家眷,把所有家产变卖成银两,在一天清晨,一支操着木佬语的老老少少集中到都匀渡船浦登船,去寻找他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去了。沿着清水江,顺流而下,两岸风光宜人,他们每每发现沿江两岸适宜于安家落户的地方,便停船驻足查勘,决定是否可以留一支人在此开辟家园。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安置,便有了后来清水江边、阳河畔的“木佬”居民定居点。而没有船和不愿意走水路的其他同胞,就肩挑马驮翻山越岭往前走。当开路先锋向长老报告说,前边是其他部族的地盘不能再走了的时候,部族长老决定,就此分散居住。于是他们就在靠山临河的坝子边住下来,一晃几百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仫佬行歌: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