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梵净山旅游与其文化的互动和整合
当前,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与整合已成为文化研究者和旅游开发者越来越关心的课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现象,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旅游者出游除了欣赏异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外,渴望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也是旅游的最终目的,没有异地文化的差异就没有旅游,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蓬勃发展的“大众旅游”热潮中,不少地区借着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开发了一批旅游精品,成为市场的宠儿。如云南民族文化热、长江三峡的巴楚文化热、张家界的土家文化热等等。没有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必然缺乏生命力,最终将失去市场。
所以,在我们策划“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的梵净山旅游时,必须将文化因素考虑进去。笔者认为,梵净山旅游迟迟热不起来的原因,除受交通设施等因素制约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旅游文化打造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宗教文化等彰显得不够。如何把梵净山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张家界、凤凰、长江三峡等重要旅游地的包围中站立起来,形成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旅游胜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对旅游的促进
梵净山就目前而言,有两大文化品牌可以挖掘、整理、打造。一是民族文化。在梵净山周围居住着土家、苗、仡佬、侗、汉等民族,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仅就土家族民俗风情文化而言,就有土家族民居吊脚楼、织锦西兰卡普,生活用具有背篓、凉背、背架、箩筐,生产活动中有薅草锣鼓、栽秧锣鼓、船工号子,舞蹈有摆手舞、巫舞、跳丧舞、绕棺舞,歌曲方面有茶歌、打猎歌、喊山歌、哭嫁歌、陪嫁歌、姊妹歌、木叶歌,民间体育有高跷、龙舟竞渡,戏剧有傩戏、花灯戏、木偶戏,民间工艺有刺绣、纺织、蜡染、印花、剪纸、编织、绘画、木石雕刻、造纸,此外,还有土家谚语、儿童歌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50多种。所有这些,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果打造得好,是很能吸引游客的。还有松桃的反排鼓,寨英、本庄的盘龙,都是传统文化中一流作品。二是宗教文化。它包括原始宗教和人文宗教。原始宗教有江口的白虎崇拜、印江风神祭典、石阡雀雀节和祭毛龙。人文宗教有佛教。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乌江下游,唐朝传入乌江中游和梵净山。明万历初年正式由政府批准并牵头开发梵净山的“院道摩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勅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也指明重建的目的是“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灵爽多自培修……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梵净山周围数百里群众都称梵净山为“大佛山”,均抱着“朝灵山,拜活佛”的目的而去。至今每年到梵净山去的人中,这类人仍占绝大多数。可以说自开发以来,梵净山的兴衰与佛教的兴衰是一脉相连的。早在明代,梵净山就已成为远近知名的禅宗圣地。随着佛教在梵净山的发展和历代的培护,梵净山庵寺林立,整个山区香烟缭绕,钟罄相闻。除小龛小庙外,有僧尼常住的庵寺就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之称。这些寺庙由于兵燹,屡毁屡建,一直顽强地保留下来。至今,原来的庙宇虽大半残败,但大多都还有部分建筑,或基础犹存,有的还有少数僧尼,皆可修复。
除此,梵净山还有巴楚文化、军事文化、山水风景文化、石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等都值得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上述文化若要变成赏心悦目的旅游文化,必须进行开发、打造,并在旅游开发中得以升华,从而提高其品味,增强吸引力。不能采取小而全,或面面俱到的办法,只能首先突出重点,然后才能整体推进。
(一)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要站稳脚跟,必须树立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打造梵净山旅游产品中,梵净山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只有将梵净山旅游的开发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特色,努力把握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就能打造出叫得响的梵净山旅游品牌。
(二)发掘文化资源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
由于梵净山旅游业经营观念落后,服务跟不上,自身文化特色和自身文化的优势彰显不力,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的进展。面对上述种种情况,我们只能在深入发掘地域文化上大做文章,推出梵净山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和生态文化的旅游产品,积极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须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旅游开发,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旅游业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必须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文化层面的提升,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
(三)让文化带给旅游者较高的审美体验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消遣活动,山水之美、建筑之美,音乐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都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梵净山自然景观确实美,很多外地游客也啧啧称赞,但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景观仅仅限于感官刺激,只能给人以低层次的浅薄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透视的旅游审美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滋润人的心灵,从而超越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达到悦志悦神的境界。如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化、古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加上导游精彩的解说令游客如痴如醉,获得较高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对旅游业的渗透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它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诸如(1)我们要利用梵净山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富有品味的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强梵净山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地的生命力。(2)要利用在打造梵净山旅游文化过程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服务水平。(3)文化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让人们正确认识到旅游业中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旅游业可以起到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旅游与多种文化形式如建筑、民俗、宗教、影视、音乐、饮食等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旅游与这些文化形式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为此,我们在打造梵净山旅游文化品牌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旅游是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应注意寻找载体,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甚至会沦为“玄学”被人束之高阁。而梵净山旅游品牌的打造正是文化尤其是民族地域文化开发的良好载体与依托。旅游还可通过音乐、歌舞、戏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将文化内容表现出来,实现文化的雅俗共赏。我们在进行民族文化研究时就应该自觉地与梵净山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梵净山旅游业作为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用武之地。
(二)旅游能够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单纯的文化研究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更形不成市场。而我们在发展梵净山旅游时就要自觉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才能够促进梵净山旅游文化的产业化,使其在获得了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提升了文化的价值,实现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三)旅游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旅游的兴趣为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许多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古代建筑、艺术珍品正是由于旅游的需要而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这类事例较多,比如,随着湖南凤凰旅游业的发展,其古建筑得以保护和维修。使张家界旅游的兴起,张家界文化的研究也蓬勃发展,其地域文化得到了深度发掘和保护。安顺龙宫、天龙屯堡、黄果树旅游的兴起,促进和保护了安顺古建筑、地戏传统文化和蜡染的发展。这些都会为我们在开发梵净山旅游时得以启迪。
三、梵净山旅游文化整合的途径
一是围绕梵净山旅游,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旅游与文化的整合,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旅游项目中。如梵净山风景区,将土家歌舞、婚俗以及苗家的反排鼓等旅游项目引入,打造“梦幻家园”,要注重利用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梵净山民俗文化开拓旅游领域;利用梵净山民间传说,开辟新的旅游点,丰富游客的旅途生活;要利用传统民族节庆和奇风异俗,增添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建立梵净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如云舍似的民俗村寨、民俗旅游景点,恢复织锦、竹编、制陶等具有梵净山地区民俗文化特色行业;培训民间曲艺、歌舞、杂耍表演等专业人才。同时,应把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譬如,到梵净山风景区的游客,既能领略黔东山区的山水风光,又能欣赏到薅草锣鼓、陪嫁歌、情歌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歌舞;既能到民俗博物馆和玉带石石雕、树根雕、造纸、酿酒、榨油坊等手工作坊去参观,又能亲自体验踏水碓、推水磨、织土布、绣花以及采桑叶喂蚕等生产过程。在设计旅游项目的过程中,注意找准上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注重项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打造出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
二是整合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梵净山区内的大多宗教文化地兼有山水胜景之美,生态环境优越,我们在打造梵净山旅游开发上要将宗教文化与山水观光、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灿烂的宗教文化与优美的山水风光相互辉映,二者相得益彰,增添旅游吸引力。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应尽量与其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以“组合旅游”增强吸引力。宗教文化旅游可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武术、书法、绘画、音乐等有机结合,让游客游而有所知、有所乐。
三是全方位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围绕游客需求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旅游业的多个环节之中,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利用节庆、建筑、雕塑、服饰、小吃、步行街等多种形式将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梵净山旅游文化气氛。使游客一到梵净山就能听到梵净山的音乐,看到梵净山的美景,吃到梵净山的风味,住到梵净山民居,欣赏到梵净山的民族文化和了解梵净山的宗教文化。
四是开展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对旅游文化的学术研究,是促进旅游与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铜仁市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梵净山画册、资料、电视片,组织召开了一些文化界和旅游界的学者开展对梵净山旅游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对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导向作用。组织文艺界创作了一些舞蹈、歌曲,对宣传梵净山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还不够,这只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小动作,还形不成旅游与文化整合的大气候。由于我们对梵净山文化的挖掘、整理不够,宣传也还处于初级、表层状态。我们应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梵净山文化进行彻底清理、盘点,编辑出版一批或一系列有影响有份量的梵净山文化书藉,推向全国。诸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佛教史等等以及一些精典性的景点介绍。甚至利用梵净山地域文化,打造一台高质量的能够走向市场走出贵州的梵净山文化歌舞,以此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
五是大力开发具有梵净山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梵净山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梵净山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应大力开发具有梵净山及铜仁市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品牌旅游商品,如玉带石雕、梵净山根雕、梵净山标志性系列民族文化符号的模型、乡村版画、旅游书籍与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使游客吃得特别,玩得特别,还购得特别。为此,应成立相应的旅游商品研发机构与生产基地,组织专业设计人员研制开发旅游工艺品和旅游文化商品。在旅游商品的制作中,要突出“土”味,以“原汁原味”又不乏精细之作来吸引中外游客。
六是提高梵净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弘扬地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必须依靠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由于长期以来,梵净山旅游文化人才培养不够,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软件”建设不够。因此,应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尤其在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通过铜仁学院、铜仁职院以及其他高等学院为梵净山旅游发展培养一批适用人才。
综上所述,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在打造铜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好梵净山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利益双赢。中外无数实践证明,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