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研
从2002年起,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贵州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执行《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要求全省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将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中。即发起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调研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目的地,主要是调研这一活动开展的现状如何。
一、基本情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黔东北铜仁市中部,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素有“书法之乡”的美称。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民办中学1所),小学311所(其中乡镇中心完小17所,管理区完小30所,村级完小83所,教学点181个),幼儿园32个(其中民办幼儿园24个),学前班200个。有普通高中在校生4319人,职业高中810人;初中在校生19469人;小学在校生44316人;在园(班)幼儿10550人;有教职工4378人(含代课教师和工勤人员)。全县有民族中小学3所,即:印江民族中学、印江二小、印江民族小学。既定在这三所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活动。
二、主要做法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宗旨并非是要培养多少大师,而是要培养大量的民族文化爱好者,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因为最初的大师,不管成就多么显赫的大师,也都是从爱好者成长起来的。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众多爱好者的追捧,就失去了产生大师的土壤,没有一大批对民族传统文化痴迷的爱好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发达兴旺。因此,自活动开展以来,学校一直重视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学生,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从小就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让他们今后更好地承担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其主要做法是:
开设书法课。印江是书法之乡,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3所中小学各年级开设书法课,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安排进学校总体课程表,由专业老师授课。
在印江民族中学组织摆手舞、土家族花灯健身舞表演队。在试点学校组织长号、唢呐、金钱竿、土家族花灯健身舞等表演队。如在印江二中组织长号、唢呐、金钱竿、土家族花灯健身舞表演队。在木黄民族小学组织陀螺、合唱团、土家族花灯健身表演队等。
由县民宗局牵头,县教育局、县文广局等相关单位协助组织专业人士编写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校本教材。
定期举行一些形式的活动,使民族文化真正和校园生活相联系。如,参观民间制伞、蜡染作坊等。
三、取得的成就
首先,是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了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蕴藏着较深厚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新载体,对传承、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学校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崭新载体。要学生通过认识、熟悉家乡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领会蕴涵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和精神文化力量,吸引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感受家乡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品味的一个具体做法。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相对较为滞后,也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将民族风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民间民族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
其次是书法进课堂,人人会书法。书法课程属地方课程,是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为:书法理论、习字、鉴赏、创作等。1~3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4~6年级以楷书为主,具体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由书法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水平安排。此外,还采取举办书法讲座、成立书法兴趣小组、组织参观书法作品展等形式开展书法。这一点,印江民族中学在历年的县级书法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再次,是民间文化进课堂,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花灯、傩戏、金钱竿等是土家族、苗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各学校均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同时加强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指导。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舞蹈,教师要上好舞蹈课,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跳摆手舞。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对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认识不足,影响活动的进展,导致活动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是学校教师对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了解较肤浅,缺乏师资。
三是缺乏地方教材。虽然编写了一些地方教材,但分到各个学校只寥寥数本,很难做到人手一册。学校经费不足,设施不齐,制约了活动的开展。
五、一些建议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1.广泛收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别是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尽可能地挖掘出来,确保民间文化不丢失。在抢救、收集、整理、保存民族文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政府应该扶持一批基层民间社团,面向广大群众原汁原味地展示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2.加强现代传媒传播。对于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音像制品等传媒,进行经常性地、系统化地展示和传播,使传统文化艺术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喜爱,并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研究和传承的队伍中来。通过全方位地营造文化氛围,使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无论是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建立必要的传承渠道,都需要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开展、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强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识,统一思想,发扬奉献精神,将活动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对学校开展此项活动认识不足,认为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思想影响活动的进展,应该加强活动内容宣传和成果展示,使得大家都能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4.加强在校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可在校外聘请相关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
5.分层次的编写地方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不同年龄编写符合他们实际的地方教材,从而可以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得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系统化,并不断提升。
6.学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