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之概想
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扶贫开发力度的增强,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已悄然向我们走来。有些是我们所盼望的,有些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趋势。就算是我们需要的,但有时我们并未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的行动往往不是自觉的,当自己作出选择之后,时时又有那么些许的茫然与后悔,原因就是我们的“被超前”。因此,在城镇化之前或之中,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哪怕短时的思索。
一、拓展方向与规模
黔东北沿河、印江、思南、德江、江口几个土家族聚居区的城市建设,无疑不可能离开现在的基础去高谈阔论,这些县城的建设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县城及乡镇集镇无疑要进一步增大扩容。当前,不少县都在请专家制订发展规划。首先是规模以多大为宜?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会形成较大的分歧。有的主张不要盲目扩容,应顺其自然发展;有的则胸口一拍,在三五年内将辖区的半数人口搬进县城。前者保守、被动,不可取;后者脱离实际,过于“超前”也不可取。老百姓要进城,不规划、不建设,任由城边的“贫民窟”增加,那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考虑农民进城后做什么、靠什么为生,只盲目扩路大兴土木,也不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根据我们所处山区和数千年分散居住的特点,县城人口以20万左右为宜,大一点的县也不要超过30万。或者,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在县城,三分之二的人还在乡镇、村。乡镇的人口一般不要超过2万人,多数是在居住较为集中,交通、生活都较为方便的集镇或大的村庄。人口的集聚,有一部分靠移民搬迁,而多数靠集镇的建设吸引力。千万不能搞行政强迫,否则不仅不能给群众造福,还会给政府增加负担。城镇扩容,部分农民要进城入镇,他们就要离开土地,这离不开土地的流转。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土地资产化或土地收益现金化,也包括林权资金和收益的兑现。这些问题,我们得有人来关注与研究。
城市的拓展方向,当前,我们多数人考虑的仅只地势平不平,可利用平地如何。我们不能说这个考虑是错的。我们山区说基础差,第一还是平地少、耕地少。要占平地建城,只能占良田沃土。国家搞土地使用指标控制,目的也还是要保护耕地。有了住的,而没有吃的,这也不行。现在的城市扩容,占的都是好田好土,老百姓有许多意见,我们不能听而不闻。既要拓展城市,又要保护好耕地,我们必须面对和处理好这对矛盾。有了保护耕地这根弦,其他问题总是难不倒我们的。比如依山而建、建房上坡,完全是可以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也有依山势而建设的。市场相对集中,住房爬坡上岭,完全可以被市民接受。再就是适当增加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这样,既可以让百姓享受较高质量的居所,又可以相对节约土地。我们的土地是建筑用地指标,不能让个人在那里用有限的资金建低层房屋,那无疑会增加土地需求。
在拓展方向上,既要考虑用水排水、交通等基本条件,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21世纪建设的城市,不能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当前,新区不断涌现,但有的新区没有空地,没有绿化的地方,完全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老百姓的意见已呈累增趋势。
二、需要风格与文化特色
小区、小城镇建设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将屋面白灰勾线,千篇一律,让人陡生反感。青瓦坡屋面,不反光,不积水,还透风,这些传统应该继承运用。但当前只在木结构中用,砖泥结构就都改成平顶,这是潮流,而漏水渗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家。如何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在引导方向上,我们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穿衣戴帽”是针对旧建筑体,而新的建筑体完全可以按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小城镇民房建筑,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搞几个标准设计图供建房者参考。地势平展,可以建三合院、四合院;有坡度的地方可以考虑建吊脚楼、撮箕口。根据采光需要,民居可以前低后高或侧高。同时还要考虑牲畜、农具和晒谷打场的因素。农村风俗习惯中的堂屋香火也应考虑进去,敬天地、敬国亲,这是很好的传统。民居集镇化问题,对我们来说是新课题,但江南小镇的一些布局设计,我们可以参考。有的地方从卫生角度考虑,将大牲畜集中圈养,有的地方则将圈舍放在后屋,这都是有益的探讨。有的地方的移民搬迁,房子修好了,没有人愿意搬进去,可能就是以上因素考虑不周,老百姓需要宽敞一点、方便一点、好用一点的想法未能考虑进去。因地制宜,条式、带式、阶梯式、环式,顺溪、顺路、顺坡,都有自己的风格。总之,一样的“豆腐干”,一样的“前挑式”,千篇一律,就没有动感和吸引力。
当前,城镇化建设,应多关注乡镇集镇的建设,要将乡镇集镇的规划建设作为重点。这些地方就是农村,农民离土地近,多数脱离土地的村民更容易在乡镇集镇住下来,生活下去。即是说,乡镇集镇更能吸引村民,更容易发挥搬得进、留得住、住得起的作用。不同地方的乡镇集镇,可以根据各自的地理特征,规划建设出自己风格的“卫星城”。
土家族地区的城镇建设,一定要有土家族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主要就是要具有土家族文化元素,如,在建筑方面应有风火桶子、马头墙、木格窗,独门独户,撮箕口、三合院、四合院式,半撮箕口或呑口式、亮檐式、挑檐式、吊脚式等。转角楼梯、石窟门都很有特点。在色彩上,瓦灰清水墙最好,土黄、土红都可以选择。少贴或不贴瓷砖,墙面多以面漆或泥浆,这是趋势。画几根柱头装饰,不能说不好,但也不能千篇一律。雕饰花卉,传统的东西更为丰富,虎、蝙蝠、牛、马、羊、猪、雄鸡、凤、龙、喜鹊、鹰都可入饰;花卉、水果、蔬菜,只要本地有的,都可以入饰;桐子花、梅花、苕花、菱形花、八角花、竹枝、松枝柏芽、祥云福草,可以写实,可以抽象。新农村建设,大家都搞白灰勾檐,结果成了“面子工程”。本来,石灰脊,是防风,增加边瓦的牢固性,实用第一,装饰第二。现在将之倒置了。应根据房子的大小,鼓锣圈可大可小,有单圆、叠三圆、叠莲花托圆等。在城市,则主要是突出风情区,没有必要搞全城一个样。老城区,矮建筑,将其民族化,效果很好。新区,高层,再去装饰一番,花费资材不说,还很蹩脚,尤其是反映不出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总之,不同的城镇,不同的街区,应有自己的风格,应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元素。
三、环境整理与功能完善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令无数有识之士担忧。土家族地区现在许多地方的情况让人忧虑,特别是石漠化、水源污染的情况相当严重。退耕还林,长防工程,许多地方成效明显,也有许多地方旧貌依然。近年雪凝成灾,旱灾更重,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定思痛。
城镇化建设,污水排放,雨水回收利用,应同城镇规划建设同步。污水直接向溪河排放,万万不可。我们的溪河水,过去人们都可以直接饮用,现在洗衣都嫌脏了。要改变这种状况,现在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保护水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污水必须处理排放,我们每一个市民、村民都要大力支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处理排放,在山区应该比较适宜。黔东北处在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区,国家有这部分投入,我们一定要用好这笔钱,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不可否认,有的人认识不到位,对排污工程只是应付性地对待,管建不管用,那些排污设施,能不能发挥作用,他们不在乎。我们还是应该讲历史责任感,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树木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土家人讲“风水树”,可见树对风水的重要。有树而知风,有树才有水。近年来,干旱严重,除了大气候的影响,森林面积减少,不能不说没有关系。城镇化建设,必须有“树”的意识。一是城中要有绿地,要有树生长的地方。绿色城镇,首先是树的绿色。道路两侧街道树必不可少,一开始就要选好树种。城市中的行道树长得缓慢,这与其茕茕孑立、根系无法伸展有关。某县街道改造,把当年已都蓊郁成荫、两侧相连的花皮梧桐砍掉,10多年都没有长出树来,这个教训不能忘记。市区建设,古树要尽力全部保护,不能分贵与贱。特别是不能“树随人换”,搞穷折腾。城镇区域绿化应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山下搞建设,山上就植树造林。城建好,树成林,这样的情景大家都喜欢。城镇周边绿化,以自然林为主,人工种植为辅,先绿化,再美化。春有红花,夏有绿荫,秋有红叶,谁都喜欢,但只能逐步逐步地来。树种不必求其贵,适合本地生长的枫树、乌桕、水竹、慈竹、猫爪刺、糖罐刺等,观赏性强,又十分烂贱,不需要更多的养护。松树柏树,一年四季常青,但长得慢,可以间植。在进城主要通道地带,还可以考虑遍植油桐。春暖花开,那“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美景有多么诱人!
城镇化建设,服务功能的齐全与完善不可忽视。首先是市场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的方便,乡镇都要考虑集中、成规模的超市。农贸市场还要考虑足够的停车位。市场一定要单独规划,尽快改变沿公路赶集的状况。再就是学校、医院。就医、就学,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不要将之丢给市场。特别是学校教育,公办私办都可以,但政府要有规划,要给予指导。有些地方,人口增加了,但学校不增加,医院不增加,势必助长争抢有限服务资源的不正之风。
城镇管理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同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由农村进入城市差不多。我们许多干部都有一个学习新知识、确立新观念、掌握新方法的问题。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改善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任务艰巨而光荣。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小康,困难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