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打造精品土家山歌的对策与思考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山歌在代代流传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信息,是美的智慧结晶,是艺术的养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土家族山歌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土家族山歌能展现土家族风土人情、民风、民族风格,对年轻人不仅起着传授劳动技能、教化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在文化上还起着传承、保存的作用,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土家族山歌伴随土家族的起源演变而来,其历史源远流长,对研究土家族地区的“山地文化”、“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土家族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可入歌,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色彩。因此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土家族山歌艺术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山歌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沿河的民族艺术可说是硕果累累、精品迭出。2005年选送的《薅草打闹歌》,获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铜仁地区选拔赛原生态第一名;2006年选送的《喊山调》,获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激情乌江”青年歌手大赛民间唱法三等奖;2007年选送的《大雨落来细雨飘》,获铜仁地区“梵净山”杯歌唱大赛原生态第一名;2008年选送的《姐妹哭嫁歌》、《打渔歌》、《送郎下四川》,分别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铜仁地区选拔赛原生态二等奖;选送的《姐妹酒歌》和《这山没得那山高》,一举夺得“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全省决赛“铜鼓奖”和“优秀奖”;2008年5月,《望牛山歌》、《大雨落来细雨飘》、《栽秧歌》、《薅草打闹歌》等4首土家族山歌通过铜仁地区选拔,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录制,并在央视音乐频道全国播出;2009年3月,应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再次邀请,《姐妹酒歌》、《姐妹哭嫁歌》、《乌江船工号子》、《这山没得那山高》、《奴幺妹》、《有个大姐来赶场》、《望娘歌》、《石工号子》等8首道地的沿河县土家族山歌通过地区选拔入选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录制;2009年,沿河土家族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被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导演选中,参加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2009梵净山文化旅游节大型文艺演出,之后,相继参加全国龙舟月闭幕式暨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节贵州铜仁龙舟大赛开幕式文艺演出、“黔江·铜仁民族文化走进重庆”展演推介活动、“为祖国喝彩”——“贵州专辑”拍摄向祖国60周年献礼节目、“为祖国喝彩”央视连线直播大型文艺演出、“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第二届武陵山民族文化节”。2009年9月,沿河县土家族山歌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沿河县5次组织人员晋京演唱土家族山歌。组建的“山歌山妹组合”代表贵州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路闯入决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土家族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再入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这山没得那山高》在第三届武陵山民族文化节被评为优秀歌曲,参加了“黔江·铜仁民族文化走进重庆”沙坪坝展演推介活动。沿河县土家族山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的反响,获得了来自各方的热情赞誉。
二、土家族山歌精品的创作、开发再上新台阶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抓文化工作,挑战很大。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等任何一个单项和兄弟县(市)相比,沿河的差距显而易见。只有充分整合现有的艺术资源,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有益探索,才能创作出独具土家族特色的文艺作品。
沿河艺术创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优秀作品总体上偏少,作品质量在整体上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这一情况,应确立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作品为重点,带动面上艺术创作繁荣这个基本思路。真正的精品必须充分地表达人民性,精品评价机制应当以人民群众对作品已经做出的判断或可能做出的判断为基础,并将这些判断转化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固定下来,真正的精品应该是经过各种大型文艺活动浪淘之后留下来的作品。
沿河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只有以艺术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挖掘出蕴含在其中的富于先进性、时代性和鲜明艺术个性的那一部分,这些资源才能不断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养分。《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升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艺术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审美提升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把我们自认为别人没有的东西拿出来,堆砌起来,搞“土特产”展览,而是把从生活中发现的新的感悟和新的认知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创新思维,注重特色,打造土家族山歌精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回归和再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具有广泛而长远的社会需求和前景。因此,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并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沿河十分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挖掘整理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弘扬土家族文化、乌江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在整合提升上下功夫,在继承和发展的结合上下功夫,集中力量打造土家族山歌精品。
(一)注重民族民间艺术队伍的建设
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土家族山歌,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沿河的土家族山歌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引导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学习土家族山歌,积极创造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争取条件,逐步使土家族山歌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土家族山歌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二)为土家族山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经费保障
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领导,成立沿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系列保护、抢救与申报工作制度与规范措施,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文艺工作奖励办法》,设立文艺奖励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对民族民间文艺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只要编导要求、有利于节目升华,在抽调演员集训和服装订制、道具购买方面,做到经费保障。
(三)积极搭建民族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全民的参与度
近年来,沿河高度重视土家族山歌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工作,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大赛,连续举办6届“激情乌江”社区群众文化展演,积极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省、地文艺赛事及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发现乡土人才,鼓励民族民间艺术工作者不断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积极宣传土家族山歌。在总结前5届“乌江山峡文化旅游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围绕“创新性、品牌性”要求,举办第六届乌江山峡文化旅游节暨“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授牌仪式大型山歌演唱会,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品牌,提升沿河形象和品位,整合沿河精彩多元的文化资源,寻求土家族山歌与文化、经济的契合交融,着力通过文化旅游节加强品牌的塑造、宣传和推广。让“土家族山歌”真正成为沿河的一张“名片”,使其成为沿河形象的一个代表。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沿河的土家族山歌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推介、开发、利用土家族山歌的认识,增强全民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土家族山歌的感情,努力在全县形成支持、保护、传承土家族山歌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