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选择城镇化带动发展战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日益扩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然促进城镇的扩大和发展,从而逐步走向城镇化。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体现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高城镇化率的国家。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高城镇化率的地区。
从世界各地城镇发展看,有的地区因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促进城镇发展;有的地区因区位优势形成城镇,吸引产业,促进城镇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是发挥区域的优势,即可选择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也可选择城镇化带动产业发展。德江县资源秉赋不足,“三高四铁一港口”规划过境建设的区位前景优势明显,以城镇化带动德江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德江发挥区位优势,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
产业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提供支撑;城镇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提供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德江产业发展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的条件不良,环境不优,对二、三产业吸引力不强,竞争力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城镇化率不高。就二、三产业发展而抓发展,难以实现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寻求发展的新突破,意义重大。以城镇化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德江的全面发展,是德江发展正确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德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较快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镇面貌不断改观,城镇活力显著增强,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十二五”时期,德江县将迎来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漫长而富有挑战的艰难过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二、德江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所谓城镇化,是指工业化、现代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空间集聚与重新分布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德江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在城镇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1949年至1958年为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城建筑绝大多数为土木结构,临街房屋较破烂,仅有4街1巷,街道狭窄,道路泥泞,最宽不过6米。城区几乎没有公用设施。人口稀少,1949年,城区人口只有2140人。1954年,用民办公助办法,将中华、东风、红旗、光明、永红5条老街筑成三合土(石灰、石子、泥土)路面,总长1450米,均宽6.4米。
二是1959年至1990年处于缓慢曲折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左”倾错误思想和“文革”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缓慢。“文革”开始后,城乡大搞备战备荒,建设项目近山靠水,缩小城镇规模。城镇乱拆滥建成风,文物破坏严重,城镇人口疏散下放到农村,私人住房被挤占,县城建设投资甚微。1960年10月,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对德江县城作了勘测,绘出了《德江城市测量图》,建设城区以玉溪河东岸为主体,向南北西拓展,宽1.4公里,南北长2.5公里。这一规划到1990年也无多大变化。依然是街道狭窄,坡度大,人车混杂,拥挤不堪,没有市政设施,污水沿街横溢,卫生条件差,有“晴天满城灰,下雨遍地泥”的比喻。1978年城区人口仅有9800人。1982年起,陆续对一些街道路面进行了改造。
三是1990年至2009年成为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建成“酒香街”混凝土路面,宽20米,长270米。1991年8月,整修、拓宽街心花园至物资局街道。10月起,拓宽的中华、永红、建设3条街,宽各20米,总长1200米;中心街西段拓宽至30米,长250米。开发团结街,总长621米,宽18米。1992年4月,新开发32米大街,长1200米;将红旗街、玉溪街、东风上街从9米拓宽到18至24米,总长2000多米。新建小街4条,硬化路面1.28万平方米。1992年,建制镇除原有青龙镇(姜司镇)、煎茶镇(原为股级)外,新增乡科级潮砥镇、稳坪镇、枫香溪镇。1995年,城镇人口达到32108人(含暂住人口,下同)。至1998年,累计硬化街道路面7.5万平方米。改造县城主要街道8条,总长4240米,混凝土路面55万平方米,拆迁房屋面积4.7万平方米,拆房户655户。
1998年起,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玉溪河西岸先后开发了以下小区:1.香树园小区。建成街道和小区主要有:香树路全长1080米,宽20~24米;利民路长640米,宽20米;富民路长190米,宽20米。区内建筑以商业建筑为主,包括商贸区、文化娱乐及绿化区、生活居住区的房屋建设。2.钟环小区。2002年2月动工,区内除主干道外,另设街道6条,总长771米。3.吉宅公园小区。位于县城西面桥头村瓦窑头,2002年动工,总投资1740万元,2004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街道硬化路面4万平方米,建成326国道绕城线路长3100米,宽28米。除环西大道(326国道)外,内设民俗风情街、福华巷、山川巷、环西一、二、三、四、五巷和消防巷。其间,2003年,引资4000万元建成步行街,占地3.3公顷,长220米,宽150米(含商用房占地面积),建成董家水井商贸小区、蒲家池商住小区。
至2005年,县城总面积7.2平方公里,道路总长3.5千米,面积44万平方米;城镇人口升至67912人,城镇化率达到14.51%。
2005年以后,规划区内,违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的“两违”现象较突出。县城主要以绿化、亮化和街道改造为主。至2009年底,县城总面积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9万人;铺设改造自来水管网114公里;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城区主要街道全部进行“白改黑”,人行道更换彩砖铺设青石3.5万平方米;路灯安装到规划区的主要街道。
四是2010年以来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县里编制了《德江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由同济大学对城南新区进行了规划,但到2009年底未能有效实施。2009年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确立了“三增一保促跨越”的思路,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2010年启动了新区建设,2011年启动了城北工业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三、德江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至2011年8月,全县1个城区、4个建制镇,规划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0.2万人;城市道路总长达10公里;城镇居民用水率达95%。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实现32324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239万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54918万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136092万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55.5∶13.1∶31.4调整为2010年的40.9∶17∶42.1。“十一五”期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2.8%,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总收入22171万元,增长29.58%。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5218万元,增长35.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28元,增长16.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5元,增长9.99%。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8%。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以德江县城为中心、4个重点镇和15个民族乡建设规划相继通过审批。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共识。县城建设势头强劲。2010年初以来,遏制了数年来形成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两违”行为,严重违反规划的64户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并实现零越级上访,规划执法已走上正轨。城北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已安置210户“两违”自拆户和35户拆迁安置户;城北工业园区目前有21户企业落户园区。城南新区,两个月征地2084亩,使城市建设用地储备达4000多亩,加上2011年的征地,土地储备达到了1.2万亩;城南董家水井片区拆除房屋总面积57313平方米,拆迁8个单位和334户;黎家堡片区拆除房屋总面积43803平方米,拆迁236户,均实现零上访;接着在城南新区开始建设3公里长、46米宽的城南大道和城南32米宽、4公里长的绕城公路,通过加班加点建设,分别于7月底和8月底交付使用。占地30亩房屋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县中医院易地改造工程和占地247亩的德江一中整体搬迁工程顺利建设。此外,80万吨级的乌江共和港口建设开工;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德江段正快速推进;总投资2.89亿元的长丰水库已经动工,煎茶工业园区目前已有6户企业落户园区。投资9000万元长3公里、宽46米的城南大道7月底将建成通车,投资1.26亿元长4公里、宽32米的环城路8月底将建成通车,总投资3亿元的世纪明珠房开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多维国际房开项目和总投资10亿元的五星级宾馆及云海天骄逸郡房开项目正在进行中。
(二)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县城区正在按40平方公里、30万人规模进行第四轮总规修编。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总投资50亿元、总规模3.4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城南新区即将开工的项目还有:德江至沿河高速公路,开工4000万立方米的观音滩水库,城南新区投资2亿元的玉溪河景观带,投资9000万元的行政中心,投资8000万元的拆迂安置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城南体育馆,投资5000万元的会展中心,投资4000万元的城南汽车站,投资4000万元的歌剧院,投资4000万元的博物馆,投资2000万元的科技馆,投资1000万元的图书馆项目等。城北新区即将开工的项目有:总投资3.2亿元长5.2公里、宽60米的城北大道,总投资3.2亿元长10公里、宽32米的龙泉至钱家工业园区大道,投资5000万元的垃圾处理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城北新农村安置点建设大道项目,投资2530万元的县城供水扩建项目,投资1.5亿元的县公安局整体搬迁项目,投资1.08亿元的廉租房项目,投资1亿元的经济适用房项目。2011年将新增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2万人,城镇化率将从28%提高到31%。
2011年3月25日,在成都与中铁二院签订了相关合同。4月12日,中铁二院专家组到德江县开展《德江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德江县铁路总图规划方案研究》、《德江县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德江县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等前期工作。用3至5年时间同步开发建设总投资100亿元、总规模8平方公里的城北核心区,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
(三)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011年共编制招商引资项目69个,总投资639亿元。截至目前,新签约项目18个,协议引资89.6亿元,到位资金1.72亿元;续建项目12个,到位资金4.8亿元。在工业化建设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入驻原则,集中力量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园区和5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招商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协调银行贷款1000万元支持贵州资兆建材有限公司加快发展,该公司年生产水泥可达100万吨,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税收可达3000万元以上;积极帮助亿源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建成年屠宰10万头生猪生产线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年屠宰30万只肉羊生产线,预计该公司年产值可达3亿元;支持和引导“颐年春”酒业做精做优酱香型白酒产业和新品颐年春的市场拓展工作,积极做好颐年春酒业资本上市准备工作。
新签约项目分别是:黔东北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协议引资5亿元,黔东北湘黔商贸城建设项目4.2亿元,肉产品深加工项目协议引资2.3亿元,旭达建材综合市场建设项目协议引资1.5亿元,LED芯片及封装技术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协议引资1.35亿元,省级私立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协议引资1.3亿元,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协议引资1.2亿元,城南民族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协议引资8000亿元,秸秆生物节粮饲料建设项目协议引资5000万元,城区天然气管道供气项目协议引资4180万元,水晶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协议引资4000万元,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养殖场建设项目协议引资2000万元,现代骨科医院建设项目协议引资1500万元,灯饰加工厂建设项目引资1500万元,鸿印娃娃鱼养殖项目协议引资500万元,协和医院建设项目协议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均已到位一定资金,有的已开始建设。
在此同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发展产业,农业要围绕产业来调整结构,农村要围绕调整来扩大产业覆盖面的思路,在确保实现粮食产量17万吨的基础上,扎实抓好煎茶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没,完成级内烟叶收购16万担。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2011年新建标准化茶园3.75万亩,引资兴建3个茶叶加工厂,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0万亩。加快实施国家第七批农业标准化德江天麻示范区项目,年内栽培天麻15万平方米。围绕乌江产业带规划,在乌江沿线乡镇种植竹子2万亩,发展核桃3万亩,逐步建成乌江47公里翠竹长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施人工种草5万亩,投放基础母羊、种公羊3万只,新建羊舍3.5万平米,建成泉口波尔山羊纯种场、长丰米阳山养殖场和煎万头生猪养殖场。
四、德江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德江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地区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规模小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城镇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平均规模小。至2010年底,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占规划区面积的35%;城镇人口仅占全县总人口的28%;城镇化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22和6个百分点。
(二)规划滞后于建设需要
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虽已通过审批,但各项专业规划不到位,详细规划覆盖率较低,前瞻性不强,一定程度影响到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小城镇建设规划普遍层次低,功能定位不明晰,与区域资源、产业特点、文化传统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域特色。乡镇规划比较简单粗放,缺乏操作性和控制力。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资源利用的引导、调控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重城轻镇。县对城区建设发展较为重视,对镇的建设发展重视不够、工作着力不够,镇的扩张、发展速度远低于城市。二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镇的建设起步晚,发展规模小。特别是缺乏建设资金来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人口、产业、市场等要素集聚程度低,导致其在连接城乡、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四)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2010年德江县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的10.88%,德江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2.1%,低于全省1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商贸流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不足,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空间有限,对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不够。
(五)城市功能欠缺
一是城区的广场、公园是空白,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欠佳。体现服务水平的第三产业规模不但小,比例也较低。二是城市建筑和城市功能设计上缺乏自身的特色,城市规划长时间滞后于城市建设,加之执行力度不够,对城市协调发展指导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布局凌乱。三是城镇公共设施提供不足。中心城市与集镇没有形成辐射状的。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路、水、电、气等系统,影响了城镇的扩张和功能布局分区的形成。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设施提供也不足。
(六)集聚辐射很低
目前与周边县比较,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对周边县的经济、文化辐射能力弱,更无政治辐射能力。
五、德江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德江县积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
一是要努力在规划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坚持适度超前,高起点规划的原则,以《德江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完善分区规划,加快编制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形成全方位覆盖体系。二是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从德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合理选定产业取向,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为全县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落实分期实施规划。对城镇道路、供排水、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步骤,确保规划相互衔接,落实到位。四是要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的原则,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防止简单重复建设,造成道路、土地等资源浪费。五是要作好煎茶、合兴、共和、稳坪等卫星集镇与城区联结的规划,同时要作好城效社区建设的规划。
(二)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德江特色的城镇化体系
一是要精心打造德江城镇化的龙头。突出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按照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发挥集聚优势,加大投入,加快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区各项建筑和配套设施都要努力在特、精、秀、舒适上做文章,体现个性特色,创造精品工程,不断扩大知名度,提高其吸纳、辐射和带动效应。二是要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将钱家、龙泉、煎茶、合兴、共和等乡镇进行同城化发展的同时,各乡镇集镇建设要坚持准确定位、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文化底蕴,突出建设主题,盘活城市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县域城镇群。三是要扩大小集镇建设规模。以城镇扩容为重点,在继续抓好建制镇建设的同时,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集镇作为发展重点,按照高起点起步的要求,加快建设进度,扩大集镇规模,降低农民进入门槛,提高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增强城镇化的驱动力。
(三)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体系
突出发展主题,坚持产业依托,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一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工业向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由于德江优越的区位交通和相对东部城市较低的发展成本,德江对二产业的吸引能力将增强,对第三产业需求将增加。我们要以承接产业转移需求推进德江城镇化。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药、果、畜、茶等特色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兴办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开发,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辐射和带动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工业项目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新型工业。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事业设施,是城镇的组成部分。城镇要有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公共事业设施,才会产生吸引和吸纳能力,才能形成城市文明。根据城镇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布局。城镇的社会公共事业设施的建设要与城镇建设协调,社会公共事业设施的投入管理和使用要多元化。与此同时,以完善服务市场,满足各类服务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酒店餐饮、旅游、房地产、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集聚人气和市气,推进资源和要素向城市流动,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深化户籍、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性障碍
城镇化的进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以农民为主的黔东北,农民通过农业和非农产业所获收益的积累,相当部分已逐步具备了向城市转移的资金势力,具备了在城镇兴家置业的条件,到城镇发展就业的农民逐渐增加。一些到德江的经商办企业人员和投亲靠友的人员等,也成为推动城镇化人口的重要力量。为此,一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打破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封闭分割的管理模式,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管理。对于在本市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移民成本,为农民进城入镇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二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为目标,按照“明确所有权、确保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使用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协议出让或转让,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落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政策,积极推行拍卖或出让土地,盘活城镇土地存量,走以地生财、以地招商、滚动发展的路子,为农民进城入镇创造条件。只有这样农民进城后才能站稳脚跟,留得住,否则只是消除了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农民进了城还得出城。
(五)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市建设仅靠政府投资难以为继。依靠市场机制是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瓶颈”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要搞好城市资源的综合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政府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依法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通过经营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其次,要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价值,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以及户外广告标牌使用权、公交营运线路经营权、雕塑冠名权等逐步推向市场,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把实物形态转换成价值形态。第三,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依托德江县资本运营公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本运营。公司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行使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承担相应市场经营风险。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由政府控股、社会参股投资建设。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项目,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合资、股份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激活民间投资,变单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推进德江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