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窨子屋建筑风格与土家族心理探析
土家族居住区山多地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族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吊层、附崖等建筑形式。
土家族民居建筑名称主要有:
1.土家族建筑单体民居名称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木板房。
2.土家族建筑民居合体名称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防火桶子屋。
一、土家族窨子屋介绍
窨子屋是土家族豪门望族的居住场所,是土家人为防盗、防风(防寒)将居所用石、砖砌墙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土家族窨子屋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铜仁市土家族聚集区,其中在碧江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它不仅保留了土家民族的符号,同时也蕴含了土家族文化底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土家族窨子屋虽然经历了长期发展与演变,却不曾消失,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窨子屋多呈“撮箕口形”,即在正房两端均匀整齐地修造出两壁厢房,其厢房多为“吊脚楼式”建筑,楼下为粮仓、牲畜圈、厕所、柴房,楼上供人住宿。正房前有用水泥、石板进行平整硬化的坝子,用于晾晒五谷杂粮、操办红白喜事和临时集会等。
窨子屋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分堂屋、左厢房、右厢房。堂屋左侧为主卧房,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主人有长辈则是主人的长辈居住),堂屋右侧为次卧房或者客房。在主卧房里面,一般都会装上木质地板,距离地面约40厘米左右,有台阶式木板梯或者石礅供人上下进出。主卧室旁边是灶房和“火坑”,也称“火铺”(冬天烤火取暖的地方),灶房一般较大,不仅是烧菜做饭的场所,也是吃饭的地方,是厨房和餐厅的结合体。“火坑”不仅是烤火取暖的地方也是平常聚会、议事的场所。火坑一般长1米、宽50厘米、深50厘米,周围用火砖镶边,支一个铁三角架,用来焖饭、炖肉,铁锅用来炒菜。火坑四周摆放着若干个用稻草编盘而成的圆形草凳,用于接待人客,供人们围坐着烤火吃饭聊天。顶上用粗铁丝捆绑厚圆木用于烘腊肉和烘干豆腐之用。
二、窨子屋建筑反映出的土家族心理特征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重孝道、有情有义、待人和善特征的民族。
土家族的孝道思想很强烈。由于地理的原因,山高路险、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变,信息不灵,难以和外界联系,加上传统的宗族、家庭模式,一般是同一姓氏生活在一个村子。重大事项由村里德高望重、辈份最高的人说了算。一般是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个屋子,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较为普遍。子女听家长的话,晚辈听长辈的话。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依靠这种传承模式,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较大的文化冲击,但这种冲击到了土家族地区很快就与本地的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依靠这种传承模式,中国历史不管变换多少个朝代,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并没有改变这里文化的内在条件和民族心理特征。
在房屋居住上不难看出,土家族长辈住最好的房间,处最好的位置,离火坑近能保暖,离厨房近,吃很方便,离粮仓近,能看护财产。这是重孝道的具体体现。亲朋好友、远处来客围坐在火坑边,一边摆龙门阵、一边喝着苦丁茶,其乐融融。这是待人和善的具体体现。
土家族是一个重和谐的民族。无论是最古老的文琴戏、花灯戏、传统的傩戏,以及在民间老艺人的传说故事中,还是现代的新山歌,从其剧情节、说唱词的内容来看,基本没有那种“怨恨”与“仇视”、“复仇”的内容,都是让人从善、从良,教诲人们积德、友爱,或者是歌颂山水、抒发情感的内容。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