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古老的吟唱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068字

古老的吟唱

正安,一个贵州高原北部的山区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强县,拥有“中国民间文化小说之乡”的称誉。勤劳朴实的正安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小说文化,而且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曲艺艺术,围鼓坐唱和竹琴就是正安境内流传较广的民间曲艺形式,拥有较高的社会学、音乐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

围鼓坐唱,当地人简称围鼓,由川剧演绎发展而成,其打击乐和唱腔皆与川剧相同,不同的是把舞台表演方式转变成了坐唱的形式。正安人将围鼓坐唱称为“玩友会”或“同乐会”,始于何代无确凿文献记载,通过当地艺人们口述的传承谱系推算,流传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数百年来,围鼓坐唱这一民间曲艺在正安曾一度兴盛和繁荣,正安县的安场镇至今还在进行这门艺术的表演,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就是由安场镇的围鼓艺人表演的曲目《采草》。

过去,安场镇曾是黔北地区著名的三大商贸古镇之一,紧挨着正安县城,是贵州通往巴蜀的要津之地,也是当时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场的经济和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镇上各大商号、会馆、堂口、戏院及茶馆等相继产生,可谓是商贾云集,客旅频频。由于当时商贸信息的交流和社交活动大多在茶馆进行,所以茶馆业尤为昌盛。一般的茶馆都建有戏台或戏楼供艺人表演,客商到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茗,一边观赏演出,以愉悦心情和消除疲劳。茶馆业的昌盛,给围鼓坐唱等民间艺术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传承发展的空间。

围鼓坐唱表演形式主要分茶馆坐唱和红白喜事坐唱两种。茶馆坐唱是茶馆文化的体现,是主要服务于茶馆场所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类坐唱需要收取一定的酬劳;红白喜事坐唱是一种民间的自发行为,遇到某家有红白喜事,便相互组织队伍到主家去打唱一番,大家只图热闹,不计任何报酬。围鼓坐唱不受时间限定,白天晚上均可,但一般在晚上居多,坐唱人数十五至二十人不等,无需舞台化妆,只要安上几张桌子,摆上乐器和茶水就可以进行,表演艺人围坐在桌子四周,锣鼓一打就开始演唱。乐器有锣、鼓、钹、镲、板鼓等打击乐器和二胡、中胡、京胡等弦乐器,有时也用月琴、三弦、阮等弹拨乐器。板鼓演奏者为整个乐队的指挥,演唱者和所有乐手都要根据他的手势和鼓点进行表演。

围鼓坐唱的唱腔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昆腔是利用了昆曲擅长歌唱的特点,糅合了唱念做表的艺术形式;高腔的演唱清纯质朴,高亢激越,是围鼓唱腔中最为重要的声腔,有《红衲袄》《清水灵》《锁南枝》《一枝花》等近百个曲调;胡琴又称“丝弦子”,是二黄和西皮腔的统称,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音乐特点;弹戏源于秦腔,有“川梆子”之称,因与方言结合,受川戏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灯戏灯调源于民间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大多为生活小戏或民歌小调,体现浓烈的生活气息,乐曲短小,节奏分明,轻快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在围鼓坐唱表演中,锣鼓是“昆、高、胡、弹、灯”五种不同声腔的粘合剂,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具有独特的打击乐个性,在各类打击乐中堪称榜首。锣鼓声响不同,剧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也就不同,其曲牌复杂,十分丰富,就高腔锣鼓而言,文武场曲牌就有百余种,还有专用锣鼓曲牌二十余种。

围鼓座唱演唱内容一般多为传统的历史戏文,主题大都为歌颂忠良、抨击奸腐、惩恶扬善、倡导和谐等。有忠诚爱国的《三敬忠》,惩治腐恶的《铡美案》,宣扬忠孝节义的《古城会》和《三娘教子》;也有一些反对婚姻包办和提倡婚姻自主的曲目,如《三击掌》《三闯辕门》等;另外还有《空城计》《三打王英》《单刀会》《三顾茅庐》《醉打山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如《空城计》,演唱的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利用空城计哄骗司马懿的故事。

《五台会兄》,是宋代杨家将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内容讲述了杨家大将杨继业领兵与辽军战于金沙滩时,杨继业兵败,痛恨奸臣误国的杨五郎愤而剃度,前往五台山出家。此时乔装至北番寻父尸骨的杨六郎,已投宿五台山寺庙中,经过带醉而归的杨五郎与杨六郎之间的互相盘问,弟兄久别重聚,热泪盈眶。

围鼓坐唱,这一贵州高原上古老的曲艺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艺术需求,同时它还在社会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教化作用。

在正安县境内,流传较广的曲艺除了刚才我们介绍的围鼓坐唱以外,还有另一种曲艺艺术“竹琴”。竹琴又称道琴,在正安民间俗称“迟梆梆”,这是由演出者打击竹琴底部的琴膜发出的声响节奏而得名。竹琴的表演形式主要以说唱为主,其唱调集黔北民间小调、京剧调、川剧调、评剧调、越剧调为一体,其综合唱调的特征较为明显,有“思玉竹乃八音词调不同”的说法。竹琴表演对场所的选择比较随意,主要在古时的茶馆和驿馆内,有时也在街道旁,甚至在山寨古岭、田间地头也可以进行表演。

竹琴最早始于道教的劝善说道,相传源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打竹琴劝人为善之说。由于竹琴自古就有劝善说道的传统,所以竹琴曲目大多以指责恶俗、弘扬美德为根本,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竹琴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描景抒情。刀枪箭雨,疆场厮杀的场景更是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三国》《水浒》《琵琶行》《花木兰》《二十四孝》《黛玉葬花》等曲目。

竹琴由琴筒和简板组成,琴筒由掏空的竹筒制成,简板由两片竹片做成,顶端系着两个铜铃。表演时,表演者将琴筒斜放在右手臂弯上,左手五指轻敲竹琴鼓面,发出“乓乓”的声音;右手则握住简板高高地竖起,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传出悦耳的高音。通过演奏者左右手的配合,这个简单的乐器便发出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打击乐声响。

竹琴的演唱分为单唱和群唱两种,单唱是由一个人身兼生、旦、净、末、丑各角色,以唱为主,期间夹以道白的表演形式;群唱则是由五人组合坐唱,唱腔有综合派和扬琴派之分。综合派不受曲牌固定模式的限制,可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用竹琴调来表现,由重庆人邬树饶创立;扬琴派加入了荷叶、扬琴等乐器,由成都人贾树山创立。

竹琴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正安地域广泛流传,正安境内的安场镇就是竹琴的主要传承地,久负盛名。安场人十分喜欢竹琴,演奏技艺也最高,独树一帜,故有“西南竹琴在黔北之赞誉”。民国时期安场就有了以赵瑞如、娄明清、解荣华、杨永和等人为主成立的竹琴会,安场竹琴会还曾经得到综合派创始人邬树饶先生的指点和教诲。

这首竹琴曲目是经典红色小说《红岩》中的片段,唱词大意是:

该曲目通过竹琴艺人霍长伦先生的表演,将解放前夕重庆残酷的地下斗争表现得淋漓精致。

竹琴曲目《观海》,属于历史文戏,演唱的是南宋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的事迹。该剧通过叙事的手法,不仅向观众传递了文天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围鼓坐唱和竹琴,这两种正安民间的曲艺艺术,是正安先民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吟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正安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为正安的社会和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如今,由于现代文明的推进,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几乎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传承发展的空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很多老艺人相继去世,传承后继无人。所幸的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已于2009年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保护抢救和传承力度的加强,这两种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又出现在了正安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