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人的心曲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888字

文人的心曲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高原,是一片丰饶的土地,勤劳的高原人在这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贵州高原先民们不仅创造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等悦耳动听、蜚声中外的民族音乐,而且还创造了“文琴戏”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几百年来,这门艺术从无到有、由粗到精,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接受高原大地的滋养,抚慰着高原人的心灵。

贵州文琴戏源于贵州扬琴,起初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艺术,也称贵州弹词或贵州琴书。据史料记载,“扬琴”艺术于清乾隆年间传入贵州,清末民初十分盛行,玩唱者多为文人雅士。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家扬琴表演团体“文音俱乐社”把坐唱形式的扬琴曲艺搬上舞台演出后大受欢迎,从此,我国的戏剧又诞生了一门艺术。大家为纪念对这门艺术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文音俱乐社”,将这个新戏种命名为“文琴”,于是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便发展成了“文琴戏”。

如今,由于文琴戏的艺术形式和现代的强势文化形成反差,文琴戏的表演在贵州已不多见,文琴艺人越来越少,这门艺术已濒于危亡的边缘。为了宣传和保护贵州地方剧种,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节目组来到了群众基础相对较好的黔西县进行采风,据说那里有一个“水西文琴社”经常进行文琴戏表演。

当采风组一行接近水西文琴社的表演场地黔西武庙时,一阵悦耳的音乐向我们飘来。这是文琴戏《搬窑》中王宝钏《天涯恨》唱段。《搬窑》这个剧讲的是唐代的薛平贵与丞相女儿王宝钏之间的爱情故事,此剧歌颂了王宝钏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同时也强烈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该唱段唱的是王宝钏的父亲丞相王允诈言薛平贵已死,极力规劝女儿回转相府,另配佳婿享受荣华富贵。王宝钏对丈夫之死深表怀疑,坦然表示要苦守寒窑,纵死不回相府门。

走进宽敞的武庙大厅,表演场景顿时映入我们的眼帘,只见二十多人的伴奏者各就其位,操弄着手中的乐器;伴奏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中还有年仅十来岁的少年;其伴奏乐器包括扬琴、二胡、高胡、京胡、琵琶、三弦、唢呐、排箫、中阮、月琴、笙、笛、碰铃、围鼓、锣、镲等;演唱者身着各式戏服,在乐队前面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其唱、练、做、打的基本功着实了得,将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黔西文琴戏传承人刘铁军介绍,文琴戏中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一应俱全,各行当的音乐性格各有特色,非常具有表现力。《天涯恨》是旦角的唱段,主要表现女性柔美温婉的性格,生角的音乐则刚劲有力,您现在听到的这段唱腔是《搬窑》剧中丞相王允的唱段,它就凸显了男性的阳刚之美。文琴戏的伴奏以“让字跟腔”为特点,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月调、苦禀、二黄、二流等七个固定腔板。同时还有联曲体形式,如勾调、马头调、寄生草、四季相思、半边月等三十多个曲调。形成了板腔体与联曲体共同运用的特殊音乐唱腔形式。每一个腔调所表现的情绪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刘铁军说:所表现的东西不一样,比如说冷二板表现比较苍凉的、悲情的东西;像月调对于叙述的、心情舒畅的它又善于表现;三板和二流主要表现强烈的和激烈的。

文琴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题材相当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又有民间生活,形式上有悲剧、喜剧、正剧、闹剧。《搬窑》就是一部经典的传统剧,除此之外还有《牛郎织女》《黛玉葬花》《卓文君》《昭君出塞》等等。

水西文琴社还为我们表演了传统剧《牛郎织女》中织女的唱段《白茫茫,雾腾腾》,唱腔为文琴戏中较为常用的二板唱腔。

贵州文琴戏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其前身“扬琴”艺术传入贵州后,最初仅在士大夫之中流行,常常是七八个秀才、举人、文士聚在一起怡然自乐,所以被称为“文人雅士之乐”。到了光绪年间,“扬琴”艺术开始流入市井,由自娱自乐的业余演唱转为职业弹唱。光绪九年(1883年),王世青、蒋发三、丁小端三人成立了“三友社”,经常到茶馆里表演,开始了“职业弹唱”。次年,蒋发三自己开了一家茶馆,取名“文音茶社”,以唱“扬琴”招徕顾客,在那里弹唱的除了他们三人外,还传带了一批弟子,如李光黔、聂永明、华襄桂等。大致与此同时,在黔西、织金、安顺、毕节、赫章、遵义、铜仁都相继出现了类似茶社,其中黔西的“文音俱乐社”便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扬琴”艺术走向市民阶层是一大进步,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剧目,并开始有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行当,为其发展成为当今的文琴戏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戏剧基础。

文琴戏在发展的数百年间,由外地传入贵州的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昆曲等等民间艺术和贵州本地的花灯、民歌以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不断融合,滋养了贵州的艺术,形成了文琴戏这种博采众家所长又凸显地方特色的剧种。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贵州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现在听到的这个唱段出自剧目《秦娘美》,《秦娘美》就是根据著名侗戏《珠郎娘美》改编而成。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贵州扬琴曾一度衰落,由“职业弹唱”演变成了“转转会”或“家庭娱乐会”。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扬琴得到了新生,先是黔西县人民业余剧团不满足其只能坐唱不能登台演出的状况,于1953年春开始把它搬上了舞台,定名为“文琴戏”,公演了《搬窑》《百日缘》等剧目。自此以后,文琴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省各地纷纷成立,贵州文琴戏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时期,1958年,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成了黔剧。

比如黔西县“水西文琴社”创作并表演的新剧目《花山行》,本剧通过描述人们游览杜鹃花山时的愉悦心情,表达了黔西人对家乡无比的热爱。黔西县是贵州文琴戏群众基础最好的地方,黔西人对文琴戏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光绪年间“三友社”主要成员王世青就长时间在黔西进行贵州扬琴的传播,影响较大的“文音俱乐社”的主要活动也在黔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贵州文琴曾一度萎靡,但是在黔西县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批接一批的忠实爱好者始终坚守着文琴这个阵地。2004年文琴玩友刘兴国、周光临等人为传承地方文化,自筹资金成立了“水西业余文琴社”,2007年3月,由当地文化部门主导,“水西业余文琴社”更名为“水西文琴社”,活动地点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庙”,经常参加活动的玩友近30位,其中不仅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更有小到五六岁的小朋友。

这是“水西文琴社”独立创作的文琴唱段《心系文琴》,由不到10岁的小朋友颜克秋演唱。小朋友颜克秋说:“我叫颜克秋,今年马上十岁,学习文琴戏已经五六年了,因为听见我爸我妈唱文琴戏很好听,所以我很喜欢文琴戏。我为什么喜欢文琴戏?因为这是黔西的一种特色,我今后想唱文琴戏。”

“水西文琴社”在排演传统戏的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新戏,除《花山行》外,影响较大的就是《团年》。

《团年》是一部以吸毒戒毒为题材的新戏,该剧通过描述剧中人李军因吸食毒品给亲人带来的苦痛,告诫人们不要吸毒,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

贵州文琴戏这门民间艺术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戏剧学的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价值。文琴戏的每一个唱段都是文人的心曲,它以精彩的唱腔、丰富的丝竹鼓乐伴奏、朴实的表演风格,征服了每一个观众,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