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思南乌江船工号子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312字

思南乌江船工号子

伴随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清越激昂的思南乌江船工号子,据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乌江全长1050公里,其中,有79公里流经思南境内,而且其地理位置,恰好处在整个流域中段。所以具有特殊区域优势的思南,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便商贾云集,成为乌江流域一个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由于水陆交通的重要,古人利用乌江水道,依山筑巢,傍水而居。这样,无论是横渡,还是顺江通行,都必须以船舶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乌江船工号子有大江号子与小江号子之分,思南乌江船工号子属小江号子系列。

由于思南境内的江段水流湍急,险滩密布,所以行船十分艰难。为了集众人之力以对付急流险滩,船工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驾长、纤夫、艄公相组合的劳动集体,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完成每一次航运。为了协调动作、统一步骤,思南乌江船工号子应运而生。随着岁月的积累,思南船工号子日趋成熟。到公元十一世纪初,已完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格。据说在宋徽宗时期,乌江浪高滩急,船工、兵勇声势浩大,乌江沿线,号子震天。

到明清时代,乌江沿岸的居民日渐增多。川盐入黔,思南的桐油、雄黄、木材等土特产外运,大多依靠乌江水道,乌江船工成了一支最具规模的产业大军,乌江船工号子更是进入了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思南船工号子有别于其他船工号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三个交织在一起的声部组合而成。脚不离船、手不离篙的驾长往往在船头按开船、行船、上滩、过滩、平水、靠岸等阶段喊号子,比如在开船时拉长嗓音提示纤夫们“带起来喽——”“勒住——”等口令,岸上的纤夫们则随着驾长的指挥,背上纤绳,在领头纤夫的带领下唱起号子,开始一天辛苦的劳作。

思南乌江船号子的主体部分是领头纤夫带有歌词的领唱,又叫领头号子。其余纤夫则用全为衬词的拉纤号子予以呼应。

这时,驾长的撑船号子或即兴的说唱,或依附领头号子唱出遥相呼应的旋律,三个声部疏密有间、此起彼伏。特别是在深深的峡谷里,号子声应山应水,惊天动地,其气势无比恢弘。

思南乌江船工号子,按行船程序的不同,可分为开船号、平水号、上滩号、漏尾号等四种。

开船号,顾名思义,即开船之初船工们所唱的号子,由于乌江水流浪高滩急,致船毁人亡的事故屡有发生,所以船工开船,要选黄道吉日。而且开船号子要铿锵有力。驾长在开船前的安全警示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行船程序。

一般来说,船出码头,水流往往还风平浪静,这时的平水号子,也舒缓从容。

从号子的内容看,在滩不急、浪不高的平水地段,唱着号子的船工们虽然重负在肩,但他们还胜似闲庭信步,仍然以一种悠闲的心态戏说人生。但是随着急流险滩的出现,船工们开始提振精神,绷紧神经喊起了上滩号,与惊涛恶浪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冲过急流险滩,又是一片开阔而平缓的水面,船工们长舒一口气,唱起了漏尾号,以释放心头的重负。这个时候,因为心情放松,船工们演唱的内容大多比较诙谐、轻松。比如:

漏尾号同时也可作收尾时的收尾号,如:

这时,纤夫们终于卸下肩上的重负,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踏着月色,向岸上的家中走去。

说到思南乌江船工号子,不能不浓墨重彩地描述一下很有特点的“拼命号子”。

“拼命号子”,其实是上滩号当中的一款特殊品种,滩有大小,水有缓急,当遇到滩头特别大,水流特别急的河段,要想逆流闯滩,船工们非得要拼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顺利过关。这时喊唱的上滩号,就是“拼命号子”。

所谓拼命,那就是要竭尽全力,每个脚趾都必须抓紧。船工们稍有懈怠,或动作不协调就有可能反被汹涌的江流拉倒,一旦脱缰,木船就会失控,急速冲向下游,撞在礁石或岩壁之上,就会酿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所以,这时领头纤夫的领头号子,特别沉重有力,众纤夫的拉纤号子也铿锵稳重。速度要比一般的上滩号稍慢一些,现场气氛凝重凄凉,惊心动魄。

另外还有一种上滩号,因为江岸是悬岩峭壁,纤夫无法在岸上拉纤,只能靠船工们用钩杆在石壁上见缝搭钩,拉动船体,缓慢前行。操作过程中要求船工们动作默契,这时的船工号子必须配合缜密,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思南乌江船工号子,单从音乐的角度看,简洁明快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粗犷的呐喊,无不传递出一种果敢坚定的信念,艺术而真切地刻画出了乌江船工冒着严寒酷暑,斗险滩、顶恶浪,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抗争的剽悍形象。但是由于歌词面广,语言上的丰富多彩,又使思南乌江船工号子具有委婉回巡、饶有风趣的特性,词曲搭配、刚柔相济,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乌江船工们对人生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词曲搭配的独特创作方式,在古今中外的音乐实践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思南乌江船工号子,是两三千年以来,乌江沿岸广大船工在劳动中创造和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瑰宝。船工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尽艰辛,为了乌江航运业,为了求生存,与大自然作坚韧的抗争。乌江船工号子是他们的心声。有他们的笑,有他们的泪,有他们的汗,有他们的血。乌江船工号子,体现了劳动产生艺术的原理,所以对于研究乌江文化,对于研究贵州历史,都有着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现代陆路交通的发达,机动船取代木船等现实因素,乌江上靠纤夫拉动的木船已经绝迹。思南乌江船工号子也已成为千古绝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地、渐渐地销声匿迹。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