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阿仡山寨的歌谣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356字

阿仡山寨的歌谣

贵州高原东北部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勤劳朴实的仡佬人聚居的地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仡佬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阿仡山寨里日夜传唱着的民间歌谣就是其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仡佬人喜好歌唱,自古就有“男女聚而踏歌”的习俗和“好歌而耕”的风尚,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做客下田,无论是打柴问路还是情窦初开,仡佬人都离不开歌唱,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生生不息的歌唱自古以来都是务川仡佬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务川仡佬族的民间歌谣,与其他少数民族歌谣一样,尽管历来未得到重视,但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却因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传承下来。在这些歌谣中,古老淳朴的劳动场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五味杂陈的心理心态,纷繁离奇的风情习俗,被一一讴歌出来。人们唱着它,辛勤劳作不觉得艰辛,遭遇挫折不觉得困难,经受嘲讽不觉得委屈,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已深深的融入了仡佬人的血液里。按演唱内容来说,务川仡佬族民间歌谣主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等类别,其中劳动歌是直接反映仡佬族人民劳动生活、在生产劳动中根据场景的需要即兴创作的歌谣。民间歌手们在劳作过程中信手拈来,见山唱山,见水唱水,使其情景交融。内容上多半是讽喻褒扬、嬉戏逗乐以减轻劳作的疲劳,起到活泼气氛,热闹场面,激发干劲,鼓舞斗志的作用。劳动歌又分为劳动号子和打闹歌等等。

一首叫《摇扇打把扇》的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撬石头时所演唱的,歌曲以一领众合的方式呈现,合唱者在演唱时主要以“嗨呀咗嘞”的衬词以达到统领劳动节奏的目的,其势头足以震山撼水,力拔千钧。

务川仡佬族劳动号子,从内容上可分为石工号子、木工号子、开山炼汞号子、搬运号子等等。从形式上又可分为花号、短号和长号。刚才听众朋友们听到的《摇扇打把扇》就属于花号类,花号一般比较花俏,曲词优美动听,有的还融进了地方戏曲的情韵,如传唱较广的《桃花溜溜红》就是如此。

务川仡佬族劳动号子中的短号,又称慢号,一般用于一人或两人扛抬石木,有时也适用于多人扛抬物件,起到统一步调,协调用力的作用。这种号子多半是用力的人一齐呼喊,少有领与和,多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来营造气氛。

这首短号曲名叫《十八扯》,务川民间歌手傅宗权演唱,歌词内容十分有趣,其中一句“师傅吃肉我喝汤”更是充分体现了仡佬族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长号相对于花号和短号来说,声调节奏更为紧凑强烈,因此又被称为快号,紧凑强烈的节奏有助于大伙在劳动中提高情绪,加强力量。长号的歌词内容十分宽泛,有的甚至还包括一些男女戏耍挑逗的内容。

比如《高高山上一座楼》,歌词大意是:

简简单单的歌词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号子一喊,所有劳作的艰辛都被遗忘了。务川仡佬族劳动号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与仡佬人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贵州高原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高山苗,水布依,不高不矮是彝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可见仡佬人的生存环境是最为恶劣的,世代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仡佬人为了吃饱穿暖,不得不与天斗、与地斗,正是因为与大自然艰苦的斗争,勤劳的仡佬人才创造了如此丰富的劳动号子。

务川仡佬族劳动歌除了号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类别就是打闹歌,打闹歌是仡佬人在给包谷和秧苗锄草时所演唱的歌谣,也称薅打闹草或薅打闹秧。

仡佬人在农忙季节,采用换工的形式,在山野田间,聚集数十人或上百人锄草,其情形就像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征战,不过,征战的敌方是荒莠杂草以及恶劣的气候。队伍中的歌师就是作战的指挥员,歌声伴着锣鼓声,鼓声就是号令,鼓起则进,鼓停则止,歌师说南唱北,指东道西,褒勤贬懒,激发干劲,其歌词有热情的鼓励,也有严正的指责,更有诙谐讥诮的闲谈杂论。敲敲打打、说说唱唱,把整个场面搞得热气腾腾,田间地头洋溢着欢声笑语。劳动者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疲劳,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还感到十分慰贴舒服。

嘻嘻笑笑,打打闹闹,别具情趣的歌声伴着敲锣打鼓的音响节奏,人多势众的热闹场面自然显现出来,同时劳作者的欢乐情趣也表现了出来,真正起到了“一歌领众人”的作用。

为了消磨一天辛苦的劳作时光,一般的民间小调,山歌号子,在打闹场中都能一一派上用场。

务川仡佬族民间歌谣中,有一类歌谣被称为时政歌,是仡佬人在旧社会里有感于切身的生活处境和政治状况而创作出来的歌谣。时政歌充分反映了仡佬人生活的疾苦,歌词多是抑恶扬善,或是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拉兵派款、封建礼教以及一些消极落后的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批判、抨击,其语言尖利辛辣,很有艺术感染力,如:

寥寥数语、平平白白的倾诉,却是旧社会里仡佬人深受压迫和剥削的真实写照。再如《拉兵歌》:

反映的完全是杜甫笔下那“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历史场面。时政歌的歌词充分体现了仡佬人在语言表达上的智慧,如反映吃大锅饭时期的歌谣:

这稀饭淹死人,实则是饿死人,寥寥数语即将大食堂揭不开锅的惨状表现了出来,这精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再如下面这首《农夫汉儿的歌声》。歌词大意是:

歌曲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农夫汉儿的主题,而是先叙述天下最古老的桥和最古老的关,目的是类比出天下最辛苦的人就是农夫汉儿,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和信服。

务川仡佬族时政歌的内容相当宽泛,涉及到不同时期仡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仡佬人心声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仡佬人民对政治态势的认识和态度。

在浩如烟海的务川仡佬族民间歌谣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当算仡佬族情歌,也叫“风流歌”。“踏歌为媒”是仡佬族先民的婚姻制度,仡佬情歌真实地记载了仡佬人内心深处最真切的语言和感受,每一句歌词都是沁人心脾的情话,浸润着每一个仡佬子孙的心田。

每年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均要到“耍房”或山坡上对歌,对歌的山坡称为“花音坡”,“花音坡”离寨子较远,每个寨子都有通往“花音坡”的小路,青年男女多半在那里寻求、试探、选择配偶。赶场天或农忙季节晚上,都会有青年男女在花音坡上唱歌谈情,每年的初一、初二、初三和仡佬族的小年(即冬月的第一个申日),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唱歌的节日。

务川仡佬族民俗专家覃义平演唱的《桃子开花绿茵茵》。歌词大意是:

质朴简明的歌词道出了姑娘内心的思念和渴望,不雕饰、不华藻,清新自然、流畅淳朴。

仡佬族山寨里,一般都有一个教唱情歌的“绣花洞”。古代仡佬族有依洞而居的习惯,每年从正月初一起,寨子里的姑娘都要去到“绣花洞”,一边唱歌一边绣花,晚上也不回家,由寨上的老人专门送吃的,一般正月初三才回家。如果有出嫁的姑娘,姐妹们必须帮助她把全部嫁妆绣完才会回家。因此,绣花洞也是仡佬族情歌的传习所。

这一首仡佬族情歌叫《十二月探妹》,歌唱的是男女青年初谈恋爱时的心理活动。歌中采用写实的手法,将初恋的憧憬描写得细腻而生动,通篇都在歌唱爱情,但唱词中却没有一个爱字。

自古踏歌而媒的仡佬先民,由于受到封建集权统治的压迫,婚姻自由也遭到了制约,出现了大量包办的婚姻,随之就产生了许多偷情题材的歌曲,流传较广的《赖皮蜂》就是比较典型的一首。

歌词中描述的男主人公连死都不怕,死后也要缠住情人不放,苦苦相恋。女主人公表现的是一个弱女子想爱不敢爱,爱着又担惊受怕的畏惧情绪和心理状态。

务川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几乎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歌唱,其歌谣浩如烟海,正如其民族历史的长路漫漫。他们相互依存且共生繁荣,一代代地传唱至今,唱出的已经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的艰辛,更多的是一个石旮旯里的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历史。务川仡佬族民间歌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尽管其原始、粗犷,甚至是山民们随意吆喝出来的,但那一定是音乐,给我们莫大震撼的由务川仡佬族人自己孕育的音乐。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