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山乡的音韵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342字

布依山乡的音韵

“百褶长裙拂地拖,穿丝挑锦似云罗。细抽禾杆编花屐,逞得风流异样多。”这是清代诗人余上泗所作的《水西竹枝词》,短短的七言四句,却概括了当时生活在贵州高原上的布依人形象。它使人们在感叹诗人高超的语言才华之余,也对布依这个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长顺县是布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世代居住在长顺的布依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布依族民间音乐更是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精品。这日日夜夜在布依山乡里传唱着的音韵,就像是山寨里甘甜的溪流一样,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位布依儿女。

按照语言习惯,我国的布依族同胞分为三个土语区,每个土语区的音乐略有不同。长顺县地处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的过渡地带,因此其布依族民间音乐相对别的地方更为丰富,北部的布依族民歌主要用汉语演唱,中南部则用布依语。流传较广的布依歌谣《客气歌》,就属于北部的民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这首《客气歌》的歌词虽然只有寥寥数句,但却意义深远。朴实的语言充分说明了布依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真诚、谦虚的优良品格。

长顺县的布依族民歌从演唱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明歌调和土歌调两大类,“明歌”一般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分为“排歌”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为“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明歌”的曲调十分精炼,声腔富于变化是其主要特点。它从歌唱生产劳动、生活斗争,风俗故事、风土人情至谈情说爱,内容极为广泛。长顺县的北部,由于杂居面较广,各民族交往甚多,文化交流频繁,因此这一区域的布依族同胞演唱的多为“明歌”。

长顺县中院村的布依族同胞演唱的《好花红》,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这首《好花红》就属于“明歌”,其曲调的骨干音与那首已经广为人知的惠水县的《好花红》没有太大差异,但个别的经过音还是不太一样,歌词也不完全相同。重复的方式把歌曲分为了上、下句的单乐段分节歌,婉转而悠扬。

“土歌”是指用布依语演唱的民歌,这类歌曲的旋律一般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的高低来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唱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的模式,“土歌”唱腔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布依古歌。

布依族民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曲一样,从歌唱内容上又可分为酒礼歌、古歌、情歌等类别。其中,布依族情歌是最为精彩的,可以说是布依族民间音乐的精华。

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交都是以歌相识,靠歌传情,所以情歌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见物生情、见子打子、即兴编唱更是恋爱过程中青年男女必须具备的歌唱才能。布依族情歌又称为浪哨歌或浪貌歌,“浪”在布依语中是坐下的“坐”的意思,而“哨”和“貌”则分别指代姑娘和小伙子,也有“女情人”和“男情人”的意思。顾名思义,“浪哨”和“浪貌”也就是与情人一起坐的意思。因此,他们恋爱时唱的歌就叫“浪哨歌”或“浪貌歌”。

布依族情歌《洗菜苔》,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这首叫《洗菜苔》的布依情歌中,布依姑娘的表白已经不是含而不露了,那种试探直观大气,言词明朗,真情明白,姑娘的情意坦荡自若,这充分说明了布依民族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在长顺布依族情歌中,除了像《洗菜苔》这种直白大方表达爱意的情歌外,也不乏那种情意绵绵抒发姑娘内心世界的小曲,当地流传较广的《花苞歌》就是这样。

歌中借助姑娘为情哥哥缝制花苞时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情妹对情哥痴心的爱恋,同时也说明了布依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与专注。歌词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当你踏上长顺这片热土,走进布依村寨时,你的耳边就会响起美妙的歌声,你的眼前就会出现穿着盛装的布依姑娘抬起花杆、端着酒杯等着你。

布依人好客善饮,每逢亲朋聚会都要举行宴饮,在这种场合中,人们必定是有酒必歌,有歌必酒,酒与歌浑然相融,成为一种具有神奇亲和力、凝聚力的文化载体。在长顺,酒礼歌一般都是布依人随酒而发,即兴编唱,但这些歌唱仍然具有文化传承、知识传播、道德教化的社会意义。它对于沟通家族内外、民族内外、村寨上下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民族的亲和与内聚,促进本民族的团结、安宁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姊妹萧是当地布依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当地人称为‘嗒嘀珑’,声音清脆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布依族与“竹”这种植物有着不解之缘,大多数布依族都认为自己是“竹王”的后代,从而以竹为图腾。布依人将民族繁衍的深刻内涵融进了秀美的金竹,这种竹崇拜衍生的竹文化,是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聚居的村寨多为竹林环抱,漫山遍野的竹林便是大自然赋予布依人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让他们世世代代享用不尽。

姊妹萧属于竹制单簧类双管乐器,它的管身有的细如铅笔,有的粗如小指,一般管长20厘米左右,管身上端开有发音的簧舌,开孔6~8个。孔距1.8~2厘米,用苦竹或凤尾竹的枝丫做成。姊妹箫左边的竹管称为“姊管”,右边的竹管称为“妹管”,双管音高相同,吹奏时如孪生姐妹般和谐。

姊妹萧与布依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它起源于何时却无法考证。关于姊妹萧从何而来,布依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优美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布依寨子里住着七个勤于纺织的姐妹,他们晾晒在竹竿上的棉纱发出一种特别的香气,惹来了许多的黄蜂。黄蜂围着竹子乱转,还成群地附在竹竿上嗡嗡地叫,待它们分开,姊妹们发现竹竿被黄蜂钻了不多不少的七个孔。只要有微风吹过,便发出呜呜嗡嗡好听的声音。七姊妹天生好奇,便从山上砍来一截竹子,学着黄蜂每人在竹子上各钻了一个小孔,竖起一吹,居然发出了许多好听的声音。于是姊妹萧便由此而诞生,从此,人们便经常从箫音中听见姊妹们的好歌好曲和她们的欢声笑语。

黄蜂在竹子上钻孔成音,虽然有些夸张,但黄蜂的确有在竹子上钻孔的习惯,这使得传说中姊妹萧开孔的由来充满了真实感。它同时也充分说明,姊妹萧是布依人聪明才智和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

长顺布依族姊妹萧曲目十分丰富,有长调和短调之分,同时又有八行、木叶调、猴子跳岩、圆情调、哀调等曲牌,不同的曲牌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使用的场合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小调曲目就是布依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男青年演奏的姊妹萧曲。说起布依人的婚恋,就不能不说姊妹萧。因为无论是年轻人谈情说爱,还是婚姻缔结的礼仪,都有它那清新、活泼的乐声紧相伴随。有了它,花坡场上有歌有乐,歌乐互动,气氛活跃;有了它,接亲贺亲,哭嫁拜堂,贺喜祝颂,皆有热情的演奏,渲染气氛,制造欢乐。姊妹萧与长顺布依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赶场的路上,在过河的桥边,在饮水的溪畔,在花坡向阳的树下,姊妹萧常常首先替代歌唱,向姑娘们发出感情联络的信号,轻快活泼的小曲尽情展示着他们的热情期待和结交的欢娱。

在长顺,姊妹萧除了跟随小伙子出入浪哨的场合,还和唢呐一起活跃于民间,而且他们还可以合奏,共同参与各种类型的礼俗节日。由于姊妹萧的开孔与唢呐基本一致,有的布依族青年也将它作为学习唢呐的代用乐器,故而许多曲目也从唢呐借来。在音量宏大的吹打过后,委婉而清新的姊妹萧往往便成为人们调剂气氛、转换欣赏口味的最佳选择。

长顺布依族民间音乐,与布依人的居住环境、民族习惯、语言艺术、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当地布依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深深扎根于布依人的心中;是长顺布依人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按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创造出的反映本民族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它不只是介入了年轻人的社交婚恋,还活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热情洋溢的人性色彩,叙说了年轻人的爱慕、思念、深情厚谊,还教传了民族的修养和美德。长顺布依族民间音乐既是年轻人的伙伴,又是老年人的宠物,它陪伴着青年朋友的青春,老年人的夕阳,孩子们的童年,丰富了长顺布依人的民族生活。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