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聆听兴仁古韵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112字

聆听兴仁古韵

位于贵州高原西南部的兴仁县,是贵州两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和布依族同胞的聚居地,这里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被人们誉为“兴旺之地,仁义之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古夜郎的遗风,造就了兴仁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交乐汉墓群昭示着这里曾有过的繁荣,铿锵的铜鼓至今还展现着他们的风骨;他们的歌舞显出千姿百态,他们的民俗引出万种风情。在兴仁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古韵悠长的布依族和苗族民间音乐文化最令兴仁儿女引以为豪。

怀着对兴仁民间音乐浓厚的神秘感,我们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栏目组踏上了从省城贵阳前往兴仁的采风之旅。经过3个小时的旅程,我们来到了兴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接待我们的除了局里的同事之外,还有当地有名的民间文化收集整理者王开级和杨永学两位老先生。简单地吃过午饭,两位老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屯脚的地方。

屯脚是一个青山环绕、溪流纵横的布依村寨。对于久居都市的我们而言,突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心情自然是十分舒畅的。一下车,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做着深呼吸,尽情地享受着新鲜空气带来的愉悦,生怕浪费了这大自然的馈赠。

走进寨子,我们就听见了铿锵的铜鼓声,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密集,十分悦耳。陪同我们的王开级老人告诉我,这是布依同胞们为了欢迎我们而演奏的布依铜鼓音乐。声音是从不远处一所学校的操场上传来的,那里聚集了很多人,二十多个木头支架上挂着新旧不一的铜鼓。乐师们正拿着鼓槌进行演奏,他们的穿着都很朴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只见他们一会敲击鼓心,一会敲击鼓边,犹如闲庭信步一般自如。伴随着飞舞的鼓槌,悦耳的铜鼓声便齐刷刷地蹦了出来。

我们听到的音响就是他们当时演奏的铜鼓音乐。对于兴仁布依族同胞来说,铜鼓是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神器”,是布依人崇拜的主神之一,也是人们心中拟人化的民间俗神信仰。而铜鼓音乐就像是有声的语言一样,与布依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充分反映了古代濮越部落原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布依族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通过铜鼓等其它传统教育方式,建立了一个能够与其他部落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并能吸收优秀文化为己所用的土著民族群体,同时,也造就了布依人“精明强悍、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特征。人们相信,通过对铜鼓这一充满灵性的神器的崇拜与运用,就能达到平安和谐、祈福消灾、沟通神灵的作用。

兴仁县布依铜鼓曲调十分丰富,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叫《播种》,除此之外还有《起鼓》《备耕》《秋收》《过年》等曲调,每一首曲调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音调古朴、高昂、雄浑、奔放,节奏鲜明、韵律流畅,具有古老的民族音乐特点,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在依然保存着的《祭祀专用铜鼓九首》这一原生态的古乐谱,以它完整的音乐节奏,浑厚的音调韵律,更是世间所独有,可以说是布依族先民们最原始的音乐脚本,是布依族初始文明的伟大集成。

布依铜鼓以“钟鼓之声、怒而击则武、忧而击则悲、喜而击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这一多功能的特点,能“传递消息、驱散猛兽、防御外敌侵入、驱赶凶神恶煞、超度亡灵”。时至今日,人们还用于传递消息、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等。因此铜鼓从一般的响器上升为布依族敬重的崇拜物,铜鼓自然成了拥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

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一书中描述到:“家有铜鼓者,子孙秘传,号为右族”,由此可见,铜鼓在布依族人民心目中是具有“灵气”的“神鼓”,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远古时期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布依族远古时期历史的见证,是布依人传递感情的纽带,是布依人的精神支柱,保佑着布依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是布依人心中的神灵、“神鼓”。现今,有铜鼓人家必设灵位祭供,以示尊崇。铜鼓在布依人民心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流传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说,从前布依族的老人去世了,总是下到地府里去,不能上天成仙,因为天神根本就不知道凡间死了人。后来,布依族的青年英雄布杰克服了重重困难,以生命为代价向天神讨来了铜鼓,从此凡间有人去世,只要敲三声铜鼓,天神就会派神仙下凡接死者上天成仙。因为铜鼓是天神所赐,又是布杰用性命换来的,所以既金贵,又很神圣庄严,平时不能轻易乱敲,都要恭恭敬敬地珍藏着,更是要严禁任何人从它上面跨过,只有超度亡灵和过大年供请祖宗,才能启用。这个传说反映了布依人自古以来珍视铜鼓的深厚感情,也充分说明了铜鼓在布依人民心中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

铜鼓的传承全靠口传心授,根据鼓槌敲击鼓心、鼓腰、鼓边等各个部位的轻、重、快、慢发出的音响,用心记录。在民间,流传有用汉语字音记录鼓谱的手抄本,这是几千年来铜鼓鼓谱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铜鼓音乐音调雄浑粗犷、古朴深沉、气势磅礴、恢弘高昂、热烈欢腾、绚丽奔放。其声音穿透力强,传播遥远,辐射面广,真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架势,具有原生态民族古乐的显著特点。

布依铜鼓作为布依人民心中的俗神信仰和联系全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是布依族历史发展最直接的见证物,是研究遍布于珠江流域骆越子孙的厚重历史以及世间相传的“夜郎”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是布依族各个土语区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代表,是很有科研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对布依族的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美学、音乐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听完了铿锵的布依族铜鼓音乐,王开级老人又请我们欣赏了当地布依族同胞演奏的小打音乐“狮子锣”。狮子锣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也是有声的语言,是在祭祀和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其音调、韵律欢腾热烈、古朴粗犷、节奏鲜明,每首乐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舞狮动作技艺高超,有的高难度动作具有浓郁的民族杂技特点。

兴仁布依族狮子锣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并不多,仅有小马锣、大钹、堂锣三种打击乐器,但其演奏的音乐却丰富多彩,时常演奏的曲牌就有头合、十合、十合反、羊老娃、猛虎下山、猴子跳岩等十多种。我们现在听到的曲牌叫“十合”,表达的意思是说:出行的队伍已经聚集好了,大家可以出发前往目的地了。音乐中不乏许多切分节奏,高明的乐师们就是靠不同的节奏和轻重缓急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我们听到的这首狮子锣音乐当地人称之为《羊儿王》,羊儿王就是“领头羊”的意思。这首乐曲表达的是:参加庆典的队伍快到目的地了,通过这首乐曲告诉主人家一路上大家过了很多沟,拐了许多弯等等所见所闻。主人家一听到这首乐曲,就知道队伍即将到达,便会提前做好迎见的相应准备工作。

这首狮子锣曲目叫《龙摆尾》,意思是告诉主人参加庆典的人员很多,队伍像巨龙一样长。主人听到这首乐曲后都会十分高兴地向大家敬烟、敬酒、敬茶,热情款待庆典队伍。

据王开级老人介绍,狮子锣音乐所使用的三种乐器中,堂锣的音色低沉,余音较长,往往是在强拍点敲击,起着统领节奏的作用,是整个音乐的基础。大钹属于中音乐器,其作用则是配合堂锣演奏较为稳定的节奏型,相当于整个音乐的骨架。小马锣音色明亮,余音较短,属于高音乐器,其演奏最为花哨,我们所听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节奏都是来自于小马锣。在三种乐器中,小马锣是最考验乐师技巧的乐器,有的乐师为了体现高超的演奏技艺,有时在演奏中还会不断将小马锣抛入空中,自由下落接住之后继续演奏,对整个音乐的进行不会造成丝毫影响,反而增加了演奏的观赏性。

听完了屯脚布依族同胞演奏的铜鼓和狮子锣音乐,我已经沉浸在了兴仁县布依人的音乐世界里。我惊叹于他们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惊叹于他们充满了智慧的音乐创造力。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