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铜鼓十二则探秘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289字

布依铜鼓十二则探秘

踏着大山里的晨露,我们一行来自省城的文艺编辑和记者走进了贞丰县小屯乡纳秧村。这是一个被绿树环绕、刺梨丛簇拥着的布依山寨。沿途浓厚的布依风情和满山的刺梨花使我陶醉在这清新的乡土气息中,那一首经典的布依民歌《好花红》不知不觉开始在我脑海里盘旋。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要踏访寨子里的王永占老人,他是不久前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铜鼓十二则”的传承人,我们渴望从王老那里了解到“布依铜鼓十二则”的神奇之处。在我的潜意识里,铜鼓无非就是一件普通的打击乐器,单一的音响效果何以演奏大型的套曲?又怎能引起文化界的极大兴趣,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带着种种疑惑,我们走进了王老的家。王氏家族的铜鼓被供奉在堂屋的神位上,古铜色,鼓耳上系着大红绸子,鼓的边缘有个小小的缺口。

王老已年近古稀,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老人顿时精神抖擞,向我们谈起了他们王氏家族布依铜鼓十二则:

据王老介绍,王氏家族铜鼓十二则根据先天八卦分为阴调、阳调和顺调,每个调子都有不同的使用场合。

超度亡灵的时候每天都要敲三回,早朝、午朝、晚朝各一回,法事结束后又要敲一回。他的阳调有立房调、结婚调、庆祝佳节、入学中举四调,阴调有开路调、招魂调、颂经礼赞和度王升天调。

阴调在丧事中使用,阳调用于喜庆的场合,而顺调则包括号令、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调,用于农事活动和大型庆典。听了王老的介绍,我开始对铜鼓十二则产生了兴趣,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乐器,可能绝非如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来时就有人告诉我们,铜鼓在布依人心中非常神圣,不能随便演奏,必须是在大型节日和丧葬仪式上才可敲击。或许是我们不辞辛劳、执意走进这偏僻山乡的举动感动了王老,他答应以教授铜鼓技艺的名义满足我们的要求。即便是这样,演奏前的准备工作也足足用了半个小时,包括着装、祭拜祖师、鸣炮、请鼓。

整个请鼓过程庄严神秘,王老和弟子们十分虔诚,对他们而言,铜鼓已经超越了作为一种乐器的功能,而是一种神器,承载着布依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准备停当后,王老神情肃然,端坐鼓前,右手执鼓槌,左手拿竹片演奏起了布依铜鼓十二则。

王氏铜鼓十二则里的《结婚调》,属于阳调一类,节奏紧凑、非常喜庆。而阴调则刚好相反,其节奏十分松散,感觉阴霾压抑。请听阴调里的《度王升天》调。

顺调的节奏和阳调有些相像,似乎稍微平稳一些,感觉也十分热闹。请听顺调里的《五谷丰登》调,紧密的节奏中蕴含着布依人民喜庆丰收的喜悦和乐观豁达的性格。

王老演奏的铜鼓声响彻了整个山寨,我的心猛地一震,仿佛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呼唤。铜鼓十二则的节奏并不复杂,音色也不丰富,但是此情此景,简单的音响带给我的感动甚至超越了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中奏出的交响乐,我想,这正应了哲人老子所倡导的艺术审美观:“道亦道,非常道,大道即无道,所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据当地文化局的同志说,在黔西南州兴仁县的屯脚镇,政府专门出资组建了一支铜鼓队,规模多达三十多面铜鼓。一面铜鼓都让人惊叹,那三十多面呢?我们不敢想象。于是我们匆匆告别王老,驱车赶往兴仁县屯脚镇。在镇政府的大院里,我们见到了等候在那里的铜鼓队,三十多面铜鼓挂在用木头竖起的方形支架上,场面十分壮观。演奏者都是当地各个寨子里的农民。见我们到了,朴实的演奏者也没有过多的言语,便奏起了布依铜鼓十二则,或许,一切尽在这铜鼓声中吧。

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铜鼓十二则与王氏家族的铜鼓十二则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除了铜鼓之外,鼓队还有一人演奏皮鼓,起到统一节奏、转换鼓调的指挥作用;其次,他们的铜鼓十二则比王氏家族的多了两段鼓调,除了按时令命名的十二调外,还有一段序奏和一段尾奏。

整个院子被洪亮的铜鼓声所包围,我的听觉神经被这来自远古的声响震撼了,学习音乐出生的我听过许多的音乐会,也听过许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奏,但此时此刻,这样的音乐带给我的除了听觉的震动之外,还有心灵深处的感动。

屯脚布依铜鼓十二则主体鼓调包括龙抬头、三月三、开秧门、插秧等十二个,有的鼓调节奏平稳,有的复杂多变。

第四则《开秧门》调,皮鼓和铜鼓一起奏出了平稳的固定节奏,营造了一种严肃庄严的气氛,仿佛是布依人在祈祷老天风调雨顺,祈求祖宗保佑农事顺利、年年丰收。

第五则《插秧调》的节奏则复杂多变,表现了勤劳的布依人在田间地头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而第十二则“欢庆调”则奏出了布依人喜庆佳节的心情,强烈的切分节奏禁不住让人精神振奋,有种想随乐起舞的冲动。

铜鼓队领队王开吉老人告诉我,他们的铜鼓队从2005年组建以来已经参加了四十多场大型演出,还在2008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获铜鼓系列金奖。现在,只要当地组织大型活动,舞台上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离开屯脚镇,坐在回省城的汽车上,铜鼓十二则的奇妙声响一直萦绕在我脑际,久久挥之不去。

迷迷糊糊中,我仿佛置身于布依人祖先“濮越”人的原始部落里,遐想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布依先民们敲着铜鼓战天斗地的一幕幕场景。

一梦醒来,我们已经临近省城贵阳,车上的梦境让我回味悠长,同时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我更为深入地去了解布依铜鼓十二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于是,第二天便急着去拜访我省著名的铜鼓研究专家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蒋英老师。

蒋老师研究铜鼓已有二十多年,被称为“铜鼓王”。一讲起铜鼓,他总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我也从中更为全面地了解到了布依铜鼓十二则深厚的文化内涵。

蒋英说,铜鼓十二则是布依族独有的、以节奏见长的、具有较完整的十二段鼓乐,铜鼓十二则鼓乐一般是以一年十二个月份来命名,每月一段,根据每段节奏变化和敲击部位的不同,表达了一年四季中的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主要以农事活动为内容。

蒋老师告诉我,铜鼓在布依人民心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布依人中流传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说,从前布依族的老人去世了,总是下到地府里去,不能上天成仙,因为天神根本就不知道凡间死了人。后来,布依族的青年英雄布杰克服了重重困难,以生命为代价向天神讨来了铜鼓,从此凡间有人去世,只要敲三声铜鼓,天神就会派神仙下凡接死者上天成仙。

因为铜鼓是天神所赐,又是布杰用性命换来的,所以既金贵,又很神圣庄严,平时不能轻易乱敲,都要恭恭敬敬地珍藏着,更是要严禁任何人从它上面跨过,只有超度亡灵和过大年供请祖宗,才能启用。

这个传说反映了布依人自古以来珍视铜鼓的深厚感情,也充分说明了铜鼓在布依人民心中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我逐渐理解了为什么布依铜鼓十二则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缘由。

最后,蒋英老师向我谈起了铜鼓十二则的传承问题。

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家族为主体的传承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铜鼓只能不声不响地沉睡在昏暗的角落里,不能见天、不能见人、不能使用、不能触摸、不能敲击,导致具有民族象征、民族特色的传统铜鼓文化逐渐濒临失传和消亡。

令人欣喜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些布依族地区已经将铜鼓十二则引进了校园,在民族文化课中教授。六支特区陇脚布依族乡的中小学,邀请当地民间铜鼓艺人对学生进行铜鼓十二则鼓乐的培训和指导,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铜鼓演奏绝技传授给了下一代,使青少年了解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陇脚中学的杨如江校长告诉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它能够把这个布依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一个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民族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第二、它对学生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此外,我们通过铜鼓教学举行一系列的文艺表演,或者是通过参加特区级、市级、省级各项大型活动,同学们开拓了视眼。

在中学生演奏的铜鼓声中,我结束了这次有关布依铜鼓十二则的采访,听着小朋友们演奏的铜鼓声,我感觉铜鼓从此不会再寂寞了,布依铜鼓十二则的深厚文化必将在他们身上完好无损地传承下去。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