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聆听兴仁古韵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233字

聆听兴仁古韵

在兴仁县屯脚小学的操场上听了当地布依族同胞为我们演奏的铜鼓和狮子锣音乐后,我已经被音乐传递的悠长古韵所折服,禁不住对下一站的采风充满了更为强烈的期盼,因为王开级老人将带我们前往一个叫“七大寨”的地方欣赏兴仁布依族的小打音乐,据说那是兴仁布依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音乐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从屯脚出发,我们的汽车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了五十分钟后来到了七大寨的村口。刚一下车,几位穿着盛装的布依族女同胞就把我们包围了起来,只见她们端着酒碗酒壶,提着酒桶,唱着敬酒歌就开始给我们敬酒。我顿时被她们的热情所感染,虽然不胜酒力,但也忘情地喝下了一大碗香甜的糯米酒。

在王开级老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布依族小打音乐传承人贺登奎的家中。民间艺人贺登奎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身体十分硬朗,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据说他从小就开始演奏小打音乐,布依族的民间乐器样样精通,是一个多面手,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简单的沟通后,贺登奎便组织大伙在他家的院坝里为我们演奏起了小打音乐。

整个乐队有二十人之多,乐器除了有锣、镲、小马锣等打击乐器外,还有月琴、二胡、牛角胡、反弦胡、木塞箫、缺口箫、木叶等,让我吃惊的是打击乐器中还有陶瓷碗,而且乐队居然还有四位女性参与。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乐曲就是他们演奏的小打音乐《贺喜堂》,这是乐队专门为办喜事的人家祝贺时演奏的乐曲,音乐十分悠扬喜庆、淳朴清新。寓意为祝贺主家多子又多福,恭喜主家发财万年春。

欣赏了第一首乐曲后,我突然觉得将这种音乐称之为“小打音乐”并不十分贴切,因为从乐队的组成上来说这完全是一个小型的民族管弦乐队,表现形式上也并非是以打击乐器为主,二胡、箫和月琴等丝竹乐器才是主要的声部,可能直接称之为民族管弦音乐更为合适。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柔和婉转、古朴典雅的气质,不禁让我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很有可能就是这片土地上古代的宫廷音乐,因为这里曾经是古夜郎国的属地,而且这片地域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是土司管理制度。

兴仁县布依族小打音乐,是当地布依族传统的古老乐曲,是布依人传递情感的重要语言。在当地的习俗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起房建屋,都要演奏小打音乐。比如《丰收调》,是人们在庆祝丰年时演奏的音乐,乐曲韵味古朴,喜庆悠扬。布依族小打音乐的曲调十分丰富,有《贺喜堂》《过路调》《敬主调》《迎客调》等十多种,每个曲调都有特定的演奏场合,也都有特定的内涵,内容都极为丰富,感人肺腑,而且非常壮观。

据王开级老人介绍,地处南北盘江流域的兴仁县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的聚居区,拥有着悠久的布依传统文化。小打音乐是布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自秦汉时期以来就逐渐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布依器乐演奏形式,并自成体系,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布依族小打音乐是典型的音乐语言,是布依族人民的独创。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流畅的音乐旋律,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点,是中华民族古典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宝,是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数千年以来,它不仅用音乐的语言来记录着布依民族的历史,表达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吐露人民的心声,而且还对增强布依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族群团结,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布依民族文化一直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听完了七大寨的布依族同胞演奏的小打音乐,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当我们收拾好器材准备启程返回县城时,传承人贺登奎老人却无论如何不让我们离开,非要让我们在他家吃了晚饭才让走,原来在我们工作时他的家人早已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盛情难却之下,我们节目组一行便在贺老先生家享受了一次地道的布依农家美食。在赶回县城的车上,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复,感动于动听的音乐之余,更感动于布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后,兴仁县致力于苗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的杨永学老人便领着我们来到了巴铃乡,这是一个苗族聚居的乡镇,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录这里的苗族民间歌曲。到了目的地后,杨老先生很快便召集起了几位苗族同胞为我们演唱起了他们的古歌。

据杨老先生介绍,兴仁的苗族古歌是记录苗族悠久历史的史诗,是苗民族与大自然不断斗争过程中伴随着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而衍生出来的口头文学,与广大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紧密相关,表现了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可贵哲学思想。兴仁县的苗族古歌包括《开亲歌》《锦鸡歌》《叙稻歌》《叙树歌》《酿酒歌》《刨金运银》《择期歌》《年歌》《掘窝寻娘》《十二个蛋》《铸造日月》《洪水滔天》等十二路,目前收集意译的就有12本,14万多字,约2万9千余行。其内容极为丰富,有颂扬苗族女始祖蝴蝶妈妈和男始祖姜央的史诗,有叙述苗族先民起源开亲、繁衍后代、反映苗族青年嫁娶的叙事性内容;有叙述苗族先民采矿、冶金、制药酿酒、种稻寻树的内容;还有叙述苗族日常生活习俗的内容等等,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兴仁苗族古歌中的其中一路《择日歌》,叙述苗家人办酒席如何选择期程的内容。就这一路古歌就有3493行,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在十二个月中,有四个季节,分述每个季节的气候变化,每个月所做的农活,歌中有庆丰收、除夕的内容,也有叙述娶媳嫁女、父母备办礼物、儿女绣花做衣服、男儿备办柴草等内容。第二部分叙述了一个月中有几个好期程,其中日月升起、雄鸡高唱为最佳日子,还记叙了煮酒、做饭招待亲朋等内容。第三部分叙述了择期办喜酒,亲朋共聚酒席恭贺,同时也叙述做毛笔、墨、纸和写对联等丰富的内容。

兴仁县苗族古歌塑造了一百多个有名有姓人物,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鲜明地反应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在第十一路古歌《铸造日月》中就叙述了天、地、日、月的行成过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传说在远古时,苍天大如席,大地大如席。神仙和阴阳用斧子把天和地劈成了两块,由于天很轻,所以天往上升,地很重,所以地就往下沉,于是便有了天和地。但是天地形成之初,天总是抖动不停,地也震动不息。一个叫王宝的人从遥远的东方运来金银进行冶炼最后形成柱子支在天地间,于是天地才变得牢固了。可是天还是灰蒙蒙的,地也总是黑沉沉的,人们无法干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王宝又和勾雄、巴确、勾当三人一起冶炼黄金造日月,共造成日月各十七个,在冶炼过程中溅起的金花变成了天空的星星。由于日月太多,天地太炎热,万物全都熔化,人们无法生活。为此,四个人不得不将已造好的太阳和月亮各射掉十六个,只留一个,白天夜晚轮流出没,给大地光和热。

兴仁县苗族古歌以五言体结构为主,也有七言和长句参杂的诗体,押苗语的音调,语言流畅含蓄。曲调上分高、中、低三种。形式上以盘歌问答为主,歌骨歌花交替演唱,每段歌词可反复哼唱,表现手法十分精炼。

兴仁苗族古歌无文字记载,都是靠历代口传心授保存下来,大多在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风格,有时使人兴高采烈,有时又会催人泪下,音调雄壮而苍凉,就像是苗家糯米酒一样让人迷恋。它除了具有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研究价值外,还具有文学、教育、审美和音乐的研究价值。

结束了在巴铃乡的采录工作,与陪同我们工作的同志道别后,栏目组一行便准备驱车赶回省城贵阳。当我们的汽车快要离开兴仁境内时,路边一块写着“兴旺之地,仁义之乡”八个大字的广告牌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些疲惫的我禁不住开始回味这次愉快的采风之旅,回想我在这片土地上见到的人,听见的歌,欣赏的景,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尤其是铿锵的铜鼓、欢腾的狮子锣、优雅的小打音乐和古朴的苗族古歌,这些兴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所传递的远古音韵,更是让我终生难忘。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