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梦中的童年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906字

梦中的童年

记得小时候,常常在小河边、田野里和榕树下玩耍,弄得一身灰扑扑地回家。每每回想起童年的这一幕幕,就情不自禁的唱起妈妈当年教我的那首歌谣:“鞭打木马快快走,滚得一身灰扑扑,我们还小当哭匠,长大要当好歌手。”这是一首侗乡广泛流传的童谣,也是我会唱的第一支歌。作为侗族歌手的我,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唱歌的了,或许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或许是在妈妈的背篓里、又或许是在田间地头放牛或是在河边、榕树下玩耍的时候。听妈妈说我从小就备受寨子的老人喜爱,因为无论在哪里我都歌不离口,会唱歌的孩子就会有人疼爱。从儿时起,唱歌就已经成为我“必修”的功课了。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常常跟着妈妈到歌师家里去学歌,因为我总能清晰地记住歌词,所以妈妈把我当成了“录音机”,倘若哪句歌词她们记不起来的时候,我这台“录音机”就发挥作用了。

童年的记忆真美好,而今的我,常常在梦里梦见老家的影子、家乡的那条河、河岸上的榕树和童年的伙伴……家乡的每一个画面至今都记忆犹新,河的沿岸屹立着许多上百年的大榕树,他们像战士一样在岸边守护着村寨。每到夏天,榕树就像是一朵朵美丽的大蘑菇,许多萤火虫在树叶上一闪一闪的飞舞,好像是挂满了彩灯。青蛙和夏蝉也来作陪,似乎都要来一起热闹一番。晚饭过后,风雨桥上、榕树下就不约而同地坐满了纳凉的人,有的在跟老人们学歌,有的在听故事,唱完歌、听完故事的小伙伴们舍不得离去,都会跑到月色下玩捉迷藏的游戏。

夏天傍晚的鼓楼下,老奶奶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轻声地为我们唱着歌或是讲述着精彩动人的民间故事,我们都听得很入迷,有风趣的《老虎和猫的故事》,有滑稽的《卜卦》的故事,还有美妙的童话《合木树》和《南瓜与白瓜》等,不但故事精彩迷人,歌儿也那样让人陶醉。所以,儿时的我最喜欢天黑,天黑了老人们才能空闲下来给我们讲那离奇的民间故事和演唱动听的歌谣。现在回想起曾经那些汲取知识的夜晚,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课外书籍,但现在想来,老奶奶的故事就是最丰富的课外书籍了。

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有奶奶和外婆无尽的疼爱,但外婆对我的影响最大。每当外婆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嘴里并不是长串的唠叨和责备,而是简单地念一句歌词,用歌里的内容一针见血地批评或赞美你,而她精美的词句都来源于她时时刻刻的念歌习惯。无论是在家纺线,或是下地劳作,她总是默默地念着歌词,就好像是在背诗一样。记忆中外婆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这一首侗族童谣叫《老鼠歌》,歌里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懂得的许多礼仪也都是小时候从歌里学会的。侗家人将自己的生活与音乐完美地和大自然交融于一体,从而衍生出了许多与万物生灵相关的歌谣,如:《山羊歌》《麻雀歌》《老鼠歌》《画眉歌》《小米歌》等。侗家人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歌唱的对象。

比如,在侗族地区传唱较广的童谣《麻雀歌》,歌中唱道:

从这首歌可以看出侗家人对孩子教育方式的独特之处,歌成了侗家孩子启蒙教育最重要的课本。在侗家人的眼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歌。我的小侄女现在只有三岁多,有一天在河边时她突然问我:“满娘,你会不会唱水歌、牛歌、房子歌、玫瑰歌?”小侄女的问题弄得我哈哈大笑,在她眼里世间万物都是会唱歌的。我想,作为侗家的小孩是幸福的,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与大自然亲密为友,大人们还在他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给他们灌输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乐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就民间歌曲而言,就分为单声歌和多声歌两大类。据著名侗族文化学者张勇介绍,侗族单声歌包括有乐器伴奏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木叶歌和无伴奏的山歌、河边歌、酒歌、龙歌、拦路歌、耶歌、儿歌等。侗族的儿童歌曲是侗族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社会里具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从歌里我们不难发现侗族人民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每一首儿歌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侗乡,小孩学歌、中年人传歌、老年人教歌,这是侗家人不变的学歌规矩。家庭是进行教歌传歌的主要场所,为孩子们学歌打下了坚固的基础。随着孩子的成长,当父母的歌曲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自由组合,去找歌师学歌。拜歌师没有任何仪式,也不要任何报酬,只要是孩子们愿意学,歌师们就愿意教。为了学到更多的歌,孩子们也会做一些让歌师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帮歌师扫地、跳水、砍柴等等,总之,为了学歌,手脚麻利一些,勤快一点是不在话下的。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想学的歌本寨没有而外寨有,需要到外寨才能学得到。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好学的孩子们就会包上糯米饭和腌鱼,爬山过河到外寨求歌;或者是把歌师请到本寨来,孩子们轮流学歌,时间往往是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在歌曲传承的过程中,歌师就像是文化学者,以传歌为荣。侗族人这一良好的学歌风气,是侗族社会和谐的象征,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方式。侗族音乐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很好的歌曲传承大环境,难怪有人说:“侗家处处是歌堂。”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善于借景抒情的侗家人,在生活中永远不会忘记大自然的恩赐,孩子们演绎的《猫头鹰歌》就很有代表性。

历史上,侗族没有文字,歌唱也就成了教育孩子或传授知识重要的方式。为了教育孩子们尊敬长辈,孝敬母亲,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好光景,于是就有了这首《螃蟹歌》。

歌中唱道:

如果你到了侗寨,千万不要为在村头巷尾听到孩子们朗朗的歌声而感到惊奇,因为这是侗家人生活的常态。当你走在山野田垄之间时,你可能会听到这样一群小青蛙在叫:那是孩子们演唱的《青蛙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侗民族是一个十分喜好歌唱的民族,他们的民间音乐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唱响了全国,而且还漂洋过海,传唱到了国外的许多地方。2007年,小黄村9名小歌手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进行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1988年榕江车江的两名侗族小歌手到法国巴黎演唱的《小山羊》更是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歌中唱道:

时间总是滴答滴答的很不留情,一晃我已慢慢进入中年。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当行走在村寨间寻找属于我内心的声音,那是最奢侈的时刻。夕阳下,迎着风,闭上眼睛,敞开双臂,聆听属于心底的那份安详,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在家乡的田野间,永远有一群小天使、小精灵在唱着,笑着。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也会唱美妙的大歌、琵琶歌,等他们会谈恋爱了也会唱感人的情歌。他们会有自己的孩子,也会给孩子们唱侗乡的摇篮曲,也会教他们的孩子唱着各种各样动听的侗族童谣。歌会伴随着侗家人的一生,这就是侗族社会的循环体系,视生命如歌,爱歌就是爱生命。就让这歌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