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我要去上学
所属图书:《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上》 出版日期:2017-06-01 文章字数:5887字

我要去上学

走出大山,是每个身居穷乡僻壤、大山深处的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因为时代的不同、所处环境各异、经济条件的限制、文明水平的高低、社会需要差异,乃至于身体状况的好坏,他们的经历、向往、追求和归宿却是迥然不同的,不可能如出一辙,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冲破这些羁绊,我从莽莽大山中一路走来,直到冲出大山,走进都市,我对自己说:我的追求不是梦。

我出生在贵州高原东南部的层峦叠嶂的一个穷山沟里。过去,在这片被称为“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蛮荒之地,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而我们生活在深山老林的人更穷啊,不要说“人无三分银”,连一分银也难拿出来。

当时,我家非常困苦,父母、阿姐和我一家四口住在用几根杉木搭成的茅屋里,四面用稻草编成墙围住,房顶用破旧的杉木皮盖着,家中只有一个煮饭用的破损的鼎罐和一口老掉牙的炒菜锅。父母给地主做长工,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劳动,总攒不够全家的粮食。我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到头常有三四个月断炊,父母只好上山挖蕨根、摘野菜给全家人充饥。村寨的老人常常议论,孩子只有上学读书,长大才能成龙,跳出这个穷山恶岭!听着这些议论,幼小的我心驰神往,向往着走出山沟,总缠着父母吵着要上学。可是,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更不要说送我去念书了。父母经常默默流泪,被逼无奈之中,也只能天天哄我:“等到有钱了就送你上学。”这样一来二去,我熬到11岁。

据父母后来回忆,就在我11岁那年的一个秋日拂晓,黑云遮掩着晨光,一层层从空中慢慢飘过,就像一幅幅黑幔从舞台上缓缓移动,没有一丝光亮透出来。我正蜷缩在被子里酣睡,也许是幼时的一种质朴的希冀、一种期待,抑或是一种向往,也许是一个梦想、一个盼望,抑或是一个追求作祟,不时冒出几句在父母耳边时常念叨的“我要读书……我上学了……”的呓语。“阿洲,起床了!”当慈母拍醒我时,我仍然沉浸在背着书包上学这个美妙的梦境中。

阿姐已长大成人,父母狠心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一块银圆,为我在乡里一家私塾报了名。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坐在学堂里读书!为备办我上学的家当,又没钱,母亲用自织的粗布缝制了一个小书包,父亲从屋后砍来一株青竹,把竹削尖就成了“笔”,把木炭用水化成“墨水”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权作我上学的工具。9月1日清晨,我背着书包,欢天喜地一蹦一跳地上学去。

家里所在的村子,距学堂有十多公里,要穿过山峰连绵的高银汉原始森林地带。这里河谷幽深,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往返跨过峥嵘嶙峋的大山中的几座木桥,涉过鹅卵石铺就漫过腰身的几个滩水,每逢下雪下雨,木桥湿滑,溪河难涉,总少不了跌几跤。上学时,遇到溪河几次涨水,我涉水时无数次被水冲倒,弄得一身湿淋淋的,有几次被水呛得昏头昏脑,在水中挣扎起来又向前行。记忆犹新的是初春的一天,天下着大雨,我披着蓑衣挽着裤子正渡界牌河,突然山洪暴发,把我卷入急流之中。正当我高喊救命之际,恰巧一个砍柴的汉子经过,见此情景,他不顾三七二十一跳入水中,把时沉时浮的我从水中捞起,送到岸上,控尽我腹中呛进的水。他问我到哪里去,我如实告诉他去读书。他忧郁地说:读书好啊,就是路上危险太多。他还嘱咐我今后要注意保护自己。我连声感谢救命之恩,作揖道别,竟然忘记询问这位救命恩人的姓名,真是该死。

(注: 连绵群山。)

高银汉原始森林非常茂密,各种古木奇树千姿百态: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树冠遮云蔽日;粗大的树干、树枝上的气根“倒栽葱”式地张牙舞爪从半空扎到地里,成为支撑树冠的支柱根,形成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纵横交错如蛟龙盘绕的地面根,附生着蕨、地衣、苔藓、兰花等20多种植物,如同古代武士披着的铠甲阴森可怖。穿过这座森林,走最便捷最靠林边的小径,也要翻过4个上下几百级石阶的陡坡和十多里较为平坦的山路。然而,这里根本没有路,只有人们进山采摘野果或药材时留下的弯弯曲曲的踏痕,长年累月被繁茂的灌木丛和齐颈的茅蒿掩盖,严格地说,不能称为路,按鲁迅的说法,现在看来,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成其为路。上学时节,都要拨开路边的荆棘茅蒿寻找出路,时不时被低矮的荆棘茅蒿挂伤。这里也没有空地,在阳光的透射下,大地蒙混着一层猪肝色的光晕,藏着的豺狼虎豹到处巡窜,蛇以及其他小动物在寻食,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曾几何时,不知流了多少汗和泪,每天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返家路过这片原始森林都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前行。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但是为了读书,在这个荒僻而又充满危险的山区里,任凭风吹雨打,顶着夏日的酷暑、冬天的严寒,我还是义无反顾,穿梭前行。如今细细琢磨才真正体味到: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走出大山之路何尝例外!

高原的冬季是非常寒冷的,我们的私塾学堂是用一个地主废弃的木楼改建的,因为年代久远,乡里无钱修缮破旧不堪,四面通风,同学也只有五六人,坐在教室里饱受秋夏酷热冬季寒风刺骨之苦。进入十一月,我和同学都带着火笼(用竹篾编成篼,上有提耳便于携带,将盛有火炭的瓷罐装入其中)听课。寒冷的风吹得我们瑟瑟发抖,蜷缩成一团,像草木灰做的粽子,脸青面黑。许多同学脚上手上甚至耳朵上都长满冻疮,又痒又痛,我亦不能避免。

私塾学堂里的老先生是天柱县城人,讲话带着浓重的黔东南口音,执教严厉,开篇教授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和孔子的《论语》。在这里,背不出当天所学课文的同学是要被先生打手心的,手心朝上,任凭老师责打,不许把手缩回去。打手心用的是一把木尺,平时不用的时候就高悬在墙上。我从没有被打过手心。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从高银汉原始森林边上来,沿途受到难以想象的磨难而刻意放过我,而是每次,我先背好课文然后认真地在先生面前去解读。在那个时候,为了学习先生所教知识,我反复推敲,把先生前后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此后,又突发奇想,捡来燃烧未尽的黑炭,在路中的石板上,甚至近处的峭壁上,凭着记忆写了涂、涂了写。炭尽板花后,又从山中抠出白石,擦净石板峭壁重新再来,弄得全身黑一块,白一坨,常常受洗衣的姐姐责骂。自从如此以后,每当先生提问,我都能对答上来,很受先生青睐。

硬挺了几个春秋,天柱县解放了,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我报考县中学,幸运地被录取了,成为千百年来本村考入县里读书的第一人。录取通知到达本村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左邻右舍奔走相告:我们村里出秀才啦。村长专门到我家贺喜,召集各家长者开会,决定庆祝,在距离我们村半里路程的楠木坳举办斗牛赛。当村中长者告知我时,顿觉愕然,一再推辞。终归无法阻挠,只有任村民们操办了。

是年八月十日早饭过后,楠木坳上聚集了全村老老少少,旌旗环绕,用彩色布制成几条横幅,上书“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热烈祝贺谭良洲考入县中学”“历尽千辛,开创未来”等标语,在秋天的阳光照耀下分外醒目。将近午时,斗牛队伍轮流举着旌旗拥着各自的水牯在炮声中入场。水牯们个个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头上还以草凳遮护,相互铁角撞臀撬脖捉对分别厮打。这时,坐在主持人身旁的我感到既兴奋又感慨,既感激又振奋。是啊,四周悬挂的颂扬党和政府的条条横幅,字字金玉,怎能不引发我对党和政府拥戴敬仰之情;历经千般辛苦,成为幸运儿,即将踏进县城中学校门,怎能不令我兴奋;乡亲们的赤诚热情怎能不使我感慨万分,所有这一切与那水牯的搏斗声相映,撞出了我积极上进的火花!

此后,父母和阿姐为了我到县城念中学,忙得不可开交。父亲从生产队里借来50多斤稻谷,花了两个时辰用石臼(舂米的器具,中间凹下)舂好,挑上其中的30多斤到集市上去卖;母亲用自制织布机纺织了一条粗布垫单,把一床破旧的被褥和我的几套旧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阿姐向亲戚朋友借钱给我买了洗脸盆和毛巾,并做了一双布鞋,一切都准备停当。

八月三十日一大早,我启程到县中学读书。乡亲们得知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村边为我送行,有的赠给赶制的床单和新制布鞋,有的送给新挖的地瓜、花生,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连连鞠躬道谢。村里的寨老捋了捋白花花的胡子,颤颤巍巍地对我说:“阿洲哇,你是我们村寨里第一个走出寨门的秀才,要‘赖赖夺勒’(意为好好读书),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负众望啊!”众人异口同声地高喊:“阿洲,加油!‘赖赖夺勒’,为家乡争气!”气氛之高涨,言之切切、情之深深难以言表。我举目向县城方向眺望,眼前的高银汉处处鲜花、潺潺流水,突然变得格外壮丽,林中竹子苍翠欲滴,随风起伏,仿佛绿色的海洋;各种各样的鸟儿放声歌唱,好似合奏曲曲大自然的颂歌!是那么悦耳动听,充满原始森林的神秘妙趣。这一切,是梦幻?抑或是苍天的感化?不,因为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才使我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才使得我进入中学学堂的梦想化成真实的图景,也因为父老乡亲的亲切关怀和企盼,以及生我养我的郁郁葱葱的高银汉的重托!

辞别了众乡亲,父亲为我背着铺盖行囊,母亲怀揣卖稻谷得来的7元钱,阿姐提着家中留下的20来斤充作我伙食费的大米,穿过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渡过那一条条清清的溪河,翻过那一级级石阶,走过七十里山路,来到县中学住下。当晚,父母和阿姐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不可忘记乡亲们的期望,要克服万难,勤学苦练,争取圆满完成学业,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尽心出力。

在中学读书的时光里,父老乡亲的嘱托,我始终不敢遗忘。为了完成学业,实现亲人的殷切期望,我在生活中克勤克俭,缺了钱粮,头一年每周六赶夜路,翻越高银汉,来家里拿取生活必需品,次日又按时返校。每次流着眼泪接过父母售卖粮食和出卖苦力换来的钱财,扛着爹娘舂好的大米,走进校园伤心至极,企盼这种状况早些结束。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正应了俗话说的离家才知父母恩,同理,遇苦时方知父母情呐!因之,我在学习上,除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和课堂作业外,不懂的就举手提问;下课了,别的同学在教室外戏耍,自己却在教室里反复思考、消化老师讲的内容,或躲在操场、树荫下翻阅有关资料。自习后,别的同学休息,自己还在教室里复习;熄灯了,用废旧墨水瓶制作成油灯,趴在床头看书做作业,一直熬到深夜。星期天,窝在图书馆翻阅有关书籍,认真品读其中精华,从未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每年都考得高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且家里特别贫困,学校每月发给我乙等助学金。从此,我就靠着这些助学金维持生计,再也没有向父母亲伸手。

(注: 在高中读书时与同学合影(左起:谭良洲、袁仁琮、周崇学、刘荣敏)。)

记得有一年寒假,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回到家乡。这时已近腊月,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大地白皑皑一片,好像披上一层厚厚的棉絮;野外的树枝被压得弯下了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村里每家的房顶上的积雪,被火塘中的火焰融化,垂下二三尺长的冰凌,在白日的辉映下闪出刺目的光亮;往日“呱呱”叫的乌鸦和勾起人们无限遐想的鹤燕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不畏严寒的雀鸟在厚雪覆盖的低矮树丛中飞来飞去。

久坐家中复习功课的我突然遇到几个难解的题目,正在苦思冥想、抓耳挠腮之际,我的私塾老先生冒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到家造访,我不禁喜出望外,乘机把难题逐一请教。他的细心解说终使我得以解惑,也使得我由衷地感到老先生的博学伟大!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向老先生看齐,发奋图强、苦练本领的冲动。

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读书时,由于自己爱钻牛角尖,忽视对普遍知识的理解,有次半期考试,语文考得4分,数理化平均只有3分,我很苦恼,觉得向老师看齐是那么遥远,坐在教室里流泪,暗自责怪自己对不住乡亲父老,对不起谆谆教导自己的老师。这时班主任冉启科走过来耐心劝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勤学苦练,反复纠正错误,总会取得好成绩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认真听党的话,学好语文和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并用古代韩愈、宋濂、孟轲、张衡等刻苦读书的故事启发我们。正是得益于老师们的熏陶和感染,我的学习更加努力了,各个学科的课本作业,提前一个月就做完了,送给任课老师批改,竟然评得4至5分,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兴趣。整天我都埋头钻研书本,认真习作,学校组织郊游,我也常常边走边看,有一次埋头看书入了迷,差点跌落水塘。有几次遇到难懂的文言文或数学题,和身边的同学探讨,弄得这些同学莫名其妙、啼笑皆非,戏谑我是“书呆子”。对于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我从不理会,一笑置之,继续发扬拼搏精神,学得轻松愉快,成绩一直优良,助学金也如愿得了个“甲等”,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更潜心钻研,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也许是上天对勤学苦练的我的眷顾,1956年9月我终于考入贵阳师范学院,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高银汉,成为贫穷山区步入省会高等教育殿堂之一员。

进入大学,我渐渐懂得大学是培养高等优秀人才的摇篮,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净土,是开发智力、引领创新、拓展思维的殿堂。大学生唯有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能力的提升和文化思想的交流,发展友谊和人际关系,培养思想的独立性,形成对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分析力、鉴赏力和判断力,才能成为未来的领军人才。因此,一方面,我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多读有思想深度的书籍。我读的是中文系,我知道,很多书现在不读,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读了,课余时间自然而然地常常跑到图书馆,去查找阅读相关书籍。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时常记起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话,为学求益,我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认真体会,反复实践,在校期间,写了几篇小说在有关书刊上发表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自己打心里高兴,也为今后工作方向找到了目标。这期间,我申请的人民助学金也批下来了,每月十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全部的伙食费。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更刻苦学习,如期结业就业,成了国家干部。

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绝不可能从大山中走来上大学,也许还在穷乡僻壤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每当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端着茶杯,喝着热茶时,我总爱追根溯源,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对大山中的莘莘学子的关爱,叩谢那些为我呐喊助威、铺路搭桥、引领我走出大山的亲人们,以及使我萌发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志愿的高银汉。共产党的好领导,故乡人民的呵护是我走出大山的支撑,故乡的温暖是我走出大山的源泉,已成为永不磨灭的烙印!我要高呼: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要大声祝福:您好,故乡的人!您好,故乡的山山水水!您好,巍然屹立的高银汉!

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