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1.乐器种类及表演形式
所属图书:《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4376字

1.乐器种类及表演形式

上海戏剧学院钱久元博士说:“中华‘古乐’本质上就是一种世俗的文化,它是属于人间、民间的通俗文化。”他又说,“中华‘古乐’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在内的中国古代各类表演技艺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乐’文化的高级形态,”“是民族文化的根源。”(钱久元博士著:《乐——中国古戏剧的民族根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诠释:“音乐”通常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布依族歌舞当然也包括“乐器”。古往今来的布依族地区,每在开展歌舞活动时,常用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唢呐、长号、铙钹、铜锣、皮鼓、姊妹箫、勒尤盘勒、月琴、木叶、洞箫、竹筒对唱、二胡、四弦胡、牛骨胡、葫芦琴、口弦等。

关岭自治县『盘江小调』

(1)弦乐器

镇宁自治县铜锣演奏

布依四弦胡

布依族民间弦乐器。流行于镇宁、关岭、紫云、望谟、贞丰等县(自治县)布依族聚居区形状与一般的二胡相同,但有四弦,琴筒内放有一螺旋形钢丝,使音色更加优美动听。

牛骨胡

布依族弦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地区及关岭岗乌镇等地。用牛骨做琴筒,鹿角做弦轴,大小相当于二弦京胡,音色明澈、纤细、柔和,既可演奏“榔绍哨歌”、“山歌调”,也可以在民间乐队中担任重要的伴奏角色。就其音色特点,有“母琴”的美称,是布依族民间较珍贵的一种乐器。

葫芦琴

布依族弦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及镇宁、关岭的布依族聚居区。形状与普通二胡相似,共鸣器是用葫芦瓜截去两端做成,音色悠扬、淳厚、甜润,是“布依戏”、“八音坐唱”伴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就其音色特点,有“公琴”之美称。

(2)布依族铜鼓

铜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也是布依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布依族的先祖——古代百越群体中的骆越一支,于青铜时代所铸造。正如《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马援,系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马服君”赵奢之后,当时就“得骆越铜鼓”,可见,布依族先民铸造“骆越铜鼓”历史悠久。《随书·地理志·下》又载:“自岭南二十余郡……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因此,布依族人民对铜鼓十分尊重,把它视为祖先的传家宝、宗族的团结灯,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施拜。每逢年节,合族长老会聚一堂,共商送接铜鼓之事。即将铜鼓从原保存的那一家转送到另一家。确定后,将铜鼓在原保管的这家挂起来,酒肉奉祭,尽情击奏,合族欢快,闹热十多天。启用铜鼓时举行祭祀,用雄鸡、猪头、米酒等物来祭铜鼓,念祝词、咒语后,合族欢宴一餐,即将铜鼓转送到另一家保存。这家又将铜鼓挂起来,击10多天后又收藏起来。故在《乾隆贵州通志》有“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的记载。击鼓之意,一庆丰收,二祝年节,三思祖德,四驱邪恶,五畅心胸。近代布依族地区,还有“六月六”盛行击铜鼓的习俗。击鼓并非乱击,而是有“铜鼓调”的,流传至今仍有12调,如喜鹤调、散花调、祭鼓调、送鼓调、三六九调等等。击鼓时,用手鼓、镲、锣等伴奏,声音宏亮悠扬,远传数里,令人陶醉,催人泪下。“古夜王”(丧葬仪式)时击鼓,其鼓调深沉悲壮,以超度亡灵。俗语说:“亡灵升天在击鼓”,布依族“古夜王”没有铜鼓声亡灵升不了天。因此,过去布依族的每个村寨,都得保存l~2个铜鼓。但在“大跃进”和“文革”中,遭到损坏不少。尽管如此,布依人民还是冒险保存下来一些。这些铜鼓今天显得格外珍贵。因此,镇宁、关岭、贞丰的铜鼓12调,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芳仁、伍泰安每年分别获得国家、省级补助一万元、五千元。

铜鼓图1

铜鼓演奏

铜鼓图2

铜鼓图3

布依族对铜鼓有着美妙的传说。说它在静谧无声时,会“逃跑”出去,与天上的龙虹角斗,与潭里的龙王争宫,与塘里的蟒蛇争位……故有“铜鼓井”、“铜鼓潭”之类的地名。为了避免铜鼓逃跑,在保管时,必须用红布或绳索系鼓耳,一是有红色记号逃了易找,二是可以把它牵住;在鼓里装上黄豆、谷种等东西,它走了有响声,人们可马上把它招回,特别是将那完好的鼓边敲坏一小缺口,据说这是撕坏它的裙子,让它害羞出去……这多种保存铜鼓的办法充分反映布依族人民古往今来,珍惜铜鼓的思想感情。

铜鼓的鼓面、鼓身铸有花、草、鱼、鸟、太阳、水波纹或甲骨文字等,这倒是值得一考。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蒙在鼓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已大大减退,现成了布依族人民在节日佳庆,欢歌跃舞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乐器。

关岭自治县铜鼓十二调演奏

镇宁自治县鼓队演奏

国家确认的铜鼓十二调传承人,镇宁自治县王芳仁

(3)铜锣

布依族民间打击乐器,流行于各地布依族聚居区。锣体铜制,形如圆盘。规格大小不一,用途各异。大者直径十至上百厘米,小者仅数厘米。周围有边,边上钻孔系绳,手提或悬于木架,用布槌敲击,有的小锣则托于手上击奏。多在婚丧、节庆娱乐时用作乐队伴奏。

(4)皮鼓

布依族木架或手操打击乐器。流行于各布依族地区。以梧桐木为框,两头蒙牛皮或猪皮为鼓面,竹钉固定,钥露于外,成蒺藜状。规格大小不定,一般高约15厘米,鼓面直径为25厘米。常用于节日或丧葬、婚礼,为唢呐伴奏。

皮鼓锣表演 图1

皮鼓锣表演 图2

(5)盘勒、勒尤和勒尤调

盘勒、勒尤是南北盘江布依族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吹奏的曲调称为盘勒调、勒尤调。流行于望谟、册亨、贞丰、镇宁、关岭、普定、六枝特区、西秀区等县(自治县、区)的布依族地区。盘勒和勒尤分别用油桐木、竹子做成。由簧哨、插管、管身和共鸣器4部分组成。簧哨用昆虫茧壳制作,称为“虫哨”,插管竹制,管身用空心桐木、花椒木或橄榄木制成,共鸣器用一节竹管制成,全长约2厘米,管身开5或6孔,以5孔者较多。演奏时,口衔簧哨用循环换气法吹奏,音色悠扬明亮,音量较大,宜于野外吹奏,常为男青年表达爱情所用,还可作为定情物。盘勒和勒尤调节奏自由,速度缓慢旋律起伏较大。每首乐曲都有固定的含义,歌词多用“勒”、“尔”、“哦”、“哩”等衬词仿效乐器声,灵活的舌尖音很富于弹性。

盘勒演奏

勒尤特技

盘勒

(6)唢呐和唢呐调

唢呐是布依族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由小器、管身、喇叭3部分组成,管身为木筒,小器和喇叭用铜打制而成,全长约48厘米,有8个孔,金黄铮亮。小器安簧哨吹奏,簧哨一般用糯谷草特制或用虫茧壳在植物油中浸泡后晾干制成。唢呐是布依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唢呐队,每逢节日、婚庆、丧葬、立房或其他喜庆时,人们都要请唢呐队前来助兴。唢呐吹奏的曲调称“唢呐调”,又称“八仙调”,因布依族群众尊称唢呐队演奏者为“八仙师傅”而得名。唢呐曲调吹奏讲究,不同场合有不同风格的曲调,均配有歌词,能因地、因时而抒发感情,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故布依族人家凡结婚、立房、祝寿、办丧事,都少不了要请八仙乐队来演奏,喜事可以增添喜庆色彩,丧事可以驱除忧伤气氛。

唢呐吹奏

唢呐吹奏

(7)长号

布依族民间大型管乐器。又称“大号”,流行于黔西南州、安顺市的布依族地区。铜制,直长,喇叭形。全长约155厘米,分3节,嘴节长约30厘米中节长约60厘米,尾节约65厘米。喇叭口径约2厘米,顶有锅形吹嘴。演奏时,唇抵号嘴,双手托管,唇振发音,音色浑厚低沉,音量宏大,声振数里多用于节日喜庆、婚礼、丧葬等场合,有近百人吹奏队伍,一般2人齐奏,为“八仙乐队”乐器。

长号演奏

(8)竹鼓

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黔西南州以及关岭、镇宁两自治县的部分布依族地区。制作时,用一截经过桐油浸泡的楠竹,长约一米,直径10厘米,两端保留竹节,在竹筒一侧开一长方形的孔(大小根据竹筒而定)而成。敲击时,不同部位发出不同音色的响声。竹鼓是布依族一种古老的乐器,最初是用来驱赶野兽和召集群众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常用的打击乐器。

竹鼓演奏

(9)铙钹

布依族民间打击乐器。流行于布依族聚居区。铙钹俗称“镲”,由两个大小、厚薄、外形完全相同的圆形铜块制成,每片中间有一平顶帽状突起以供执握,帽顶中心钻孔穿绳或带。规格不一,大者直径70厘米,小者直径l5厘米。演奏时,两手各执一片互击发声。常用于节庆婚丧吹打和歌舞、戏剧等乐队。钹与铙相似,但钹隆起较大,发音较低沉、浑厚,铙隆起较小,发音响亮、清越。

铙钹表演

(10)传情筒

传情筒

布依族民间男女对唱情歌的一种乐器,叫“对歌筒”,俗称“打土电话”。流行于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以及贵阳市等布依族地区,以竹筒传递歌声而得名。“对歌筒”,是用两节中通、长约10厘米、直径8厘米的竹筒,各在一头蒙上蛇皮或鱼皮,如胡琴状,再用一根约100米长棉线从心穿过,在筒内打结而成。对唱时,男女各持一筒,将线拉直,唱者将筒置于嘴边,听者持筒置于耳边,相隔一定距离轮流对唱。由于竹筒音小,别人难以听到,便于直率地向对方吐露真情。故有一首山歌称赞说:“一根长线牵两心,借助竹筒传真情;你有心来我有意,咱俩悄悄诉心声。”因此,竹筒对唱情歌成为布依族青年男女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11)木叶吹奏

吹木叶

木叶演奏

吹木叶,广泛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木叶是一种天然吹奏乐器,只要有树木的地方,都可信手拈来,选择老嫩适度、光滑平整的树叶,半卷衔在两唇之间,靠用气大小的技巧,即可吹奏出独特的乐声。木叶既可演奏欢乐明快的曲调,又能演奏委婉缠绵的乐曲,还能摹拟鸟啼虫鸣的声音,悠扬婉转,尤其是在月明星稀之夜、夜间人静之时,听后更令人满怀情思、百感交集。青年男女常用它来传递情感,互诉衷肠。木叶除了能演奏一般乐曲之外,还有它固定的曲调,可以填入不同词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木叶一般用于独奏也可用于合奏,现已由民间娱乐搬上舞台,并多次出国演出。世界著名的布依族木叶演奏家罗文军的木叶演奏,在美国和欧洲深受观众欢迎。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木叶演奏家——罗文军

姊妹萧演奏

(12)月琴和八音弹唱

月琴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流行于安龙、兴义、关岭、镇宁、晴隆一带(尤其在兴义市巴结一带),月琴是“八音弹唱”(或称八音坐唱)合奏中不可缺少的八种乐器之一。相传是古时候一对布依族情人受到一轮明月倒映潭中的启发而创造的,故称月琴。月琴音色柔和纤细,有如流水之声,悦耳动听,常为布依族男女青年传情表意的工具。兴义、安龙、册亨、关岭一带流行的“八音弹唱”,是布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最初是一人自弹自唱,后来发展为多人演唱和多人伴奏。现在演员通常为双数,一般由女演员主唱,男演员带腔,间或也有男女演员对唱。演员身着民族盛装,并以各种动作辅助演唱。常用的乐器除了月琴,还有胡琴、唢呐、箫、笛、小锣、小鼓等,弹唱曲目有叙述民族起源、表现劳动生产、反抗剥削压迫、歌唱爱情生活等。语言朴实,唱腔细腻,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八音坐唱”已例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琴演奏

月琴演奏

八音弹唱

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