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2.布依族的传统饮食
所属图书:《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4487字

2.布依族的传统饮食

布依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高山干硗地方也种植包谷。喜喝自酿的米酒或包谷酒,一般不超过30度,醇香可口,俗称“便当酒”。肉食以狗肉、鸡肉、牛肉、猪肉为主。过年宰猪,宰鸡待客是布依族的风俗习惯。逢年过节喜吃糯米粑。常以银糯饭待客。

大米和包谷是布依族的主粮

大米和包谷是布依族的主粮

大米和包谷是布依族的主粮

推磨

(1)布依族美食——狗肉

“六月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六”,家家户户要杀狗过节。

家里来了贵客,杀狗是上等款待。凡到过布依族同胞家里作客的人,都有亲身感受。进城多年的布依族同胞,好朋友或青年人在一起凑钱打牙祭,绝不买别的东西,一定要买狗来杀吃。有的还用花盆栽上一盆“狗肉香”,以备吃狗肉时的佐料。

布依族吃狗肉十分讲究,干净卫生。杀狗首先把毛烫洗刮净,将皮烤呈嫩黄色,这要有专门技术才行。如烧过火了,肉皮焦裂有烟昧;火功不到家,则肉皮软绵不香。做“狗灌肠”更讲技术。把肠子洗干净后,剔下狗身上的软骨剁碎,与脑髓、血、肺、糯米、狗肉香等拌在一起,灌成狗香肠煮熟,味道十分鲜美。打整狗爪,必须用火钳烧烙刮干净,煮熟炖好后,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之为“熊掌移”,专门敬奉长者或贵客。对各种毛色的狗肉质量,民间用“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肉味最平淡”这样的歌诀来区分。

关于布依族食狗肉的嗜好,有一个奇妙的传说。古老的时候,有一个叫“洞骆”的布依寨,坐落在四周河流环绕的田坝中间。一年夏天,洪水曾几次淹到屋内。插秧上坎不久,全寨中年男女突然瘫痪。过了几个月,经过多少老魔退神送鬼,仍无一人好转,田间无人管理,杂草与稻子一般高。大家正在忧虑,来了一位老人,说:“能有妖邪进寨,必须用一条狗来扫寨才得安宁。”为了送走病魔,寨上买来一条狗交给老人。老人扛着一把宝剑,口中念念有词,每家每户走一圈后,带着随行的人牵狗把妖邪送出寨门,在野外杀狗煮熟饱餐一顿后,将剩余的狗肉汤给每个病人送上一碗,要吃尽病情才愈。在那之前,布依族是不吃狗肉的,因为相传狗为布依族带来了谷种而一直受尊重。经老人到各家说:“牛给人耕田,孔夫子最尊重牛,但他同样吃牛肉哩!”恨病吃药,大家就吃了。果真,几天以后,很多病人能起床活动。事情也巧。另一个布依族寨子名叫纳巴寨,有很多人“掏香”(汉语叫打摆子),几经退神送鬼,仍是不好,他们也采用给病人吃狗肉的办法,全寨病人果真好了。从那以后,布依族人民才开始吃狗肉。每当有人以“打摆子”都去找狗肉来吃。这一习俗,直到今天一些布依村寨还保留着。《本草纲目》记载:常食狗肉,可补肾,暖腰温膝,补血脉、治痨伤等;狗爪可治半身不遂;狗鞭可治疗阳萎、遗精、早泄、肾虚。狗胆,清肝明目,可治百日咳。狗宝,即狗的胃、肠、肝、膀胱中的结石,含磷酸镁、碳酸钙等无机盐类,可治噎嗝、反胃、胃痛等。

老板热情地招待客人

(2)关岭达尔粑

关岭达尔粑,又叫“尔块糨”,是关岭人民的传统年品佳食。其特色是;洁白柔韧,切细不断,柔和爽口,经煮不烂。正如人们说的,“下锅有煮头进嘴有嚼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冬腊月间,关索、花江、永宁等乡镇,将达尔粑销至安顺毕节、贵阳、昆明等地。达尔粑是馈赠亲友的极好礼品。

达尔粑是用布依族自种的山毛米、粳米,加上关岭特有的泉水制作而成。原用碓舂米法制作,产量低。现在,人们把传统的民族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既保持原产品的特质,又快速简便产量高,确是两全齐美。

关岭达尔粑

簸米

打粑粑之一

粑槽

打粑粑之二

据传,达尔粑产生于清嘉庆年间。布依族少女王囊仙(又名王仙达)发动和领导了规模浩大的“南笼起义”,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生存。嘉庆皇帝即派两广总督及云贵总督进剿。当其他起义军将领被擒后,王仙达、韦阿尔、王阿尔继续带领起义部队,转战在永宁、镇宁、郎岱等地,对抗清军。布依族人民为了支持起义军作战,送饭上山,送一餐,吃一餐,转移了不好带走。军队无粮打不起仗,怎么办呢?布依族人民即用自己种的山毛米,做成一块一块的粑粑送上山给起义军,既方便好带,又随时可吃,使起义队伍又坚持作战几个月。后因寡不敢众,三位布依族起义将领被擒杀害。布依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但当时又不敢用真名,只好取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将这种支持起义军作战时吃过的粑粑,称为达尔粑,多么有历史意义啊!

打粑粑之三

制作粑粑块

制作粑粑块

制作粑粑块

(3)布依粽

镇宁、关岭、贞丰的布依族,在每年“六月六”和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包“灰粽粑”来过节。其制作方法是每年栽秧上坎后,布依族姑娘媳妇们,将栽剩下的糯谷秧洗得干干净净,并将它一把一把的挂在竹竿上,晒在房檐下。到包粽粑时拿这些晒干了的秧子烧成灰,和上糯米,加上猪油渣、核桃仁或花生米放在铁锅里,翻来翻去炒,使那白花花的糯米沾成灰黑色时才把米捞上来,筛去多余的稻灰,再加上花椒、板栗、茴香等佐料,用粽粑叶或竹叶笋壳包成枕头式样挂在房间里,待贵客来时,取下泡水发涨,放进锅里煮熟,拿来款待客人。布依粽色美昧香,松软可口,容易消化,客人吃了赞不绝口。

包粽子

包粽子

包粽子

子母粽

三角粽

方枕头粽

灰枕头粽

(4)布依族血豆腐

人们都知道,每年的寒冬腊月间,布依族地区的农户,都得杀猪磨豆腐,制作年货中必不可缺的血豆腐。其特色,正如《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称:“色泽红润,绵韧耐嚼,腊香味长,酒饭皆宜,最宜佐酒。”

血豆腐,是用磨制好的嫩豆腐,加上猪的背纽肉块,适量猪盥、花椒、胡椒等佐料拌匀,放在铁锅里温火炒热捏成圆球,用青菜叶包好搁在特制的炕箩里,用酥麻秆、蔗秆渣、松枝等做燃料炕干即可。

布依血豆腐,是有来历的。明朝时期,有位布依族厨师,在土司家里做菜时,桌上摆着一箱白豆腐,他在桌上杀鸡时,是个大公鸡,一挣扎,鸡血洒在一块豆腐上,怕被土司发现而被处罚,他不敢拿这块豆腐做菜,而将其放在炉火边,几天以后,烟熏火燎,成了半干硬块。有天晚上,劳累疲乏时,他打点酒来喝,没下酒菜,即拿这块豆腐煮来下酒,觉得香味独特。他便模仿这种做法,再加上一些佐料,做成一道菜给土司吃。土司吃了,高兴地说:“这玩艺,脆绵皆具,肉豆味相融,不错,不错!”受到土司赞赏后,他就常做此菜给土司吃。这一制作技术传到整个布依族地区,成为布依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血豆腐

血豆腐

血豆腐

(5)闻名遐迩的波波糖

镇宁波波糖,以其酥、脆、香、甜的独特风味深受人们喜爱。到黄果树瀑布旅游的人,都要捎上几盒,带回去与家人共尝或馈赠亲友。

波波糖采用糯米、芝麻、花生、核桃、麦芽糖等原料,经过适度的熬煮,用精湛独特的手工技术制作而成。因糖在起酥过程中,犹如水波荡漾而得名。波波糖在清代被列为“贡品”。民间传说:食厌山珍海味的皇帝,每天要尝各地迸贡的精美点心,宫女捧上各种饽饽(点心),皇帝皆摇头,等尝到波波糖时,龙颜大开,说:“朕爱吃的就是这种饽饽。”于是此糖因“饽饽”谐音而得名波波糖。这名还是御封的呢!

镇宁波波糖

镇宁波波糖

镇宁波波糖

(6)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关岭、镇宁、望谟等地布依族人民“清明”、“三月三”等节日的过节食品,由黄、绿、黑、紫、红五种颜色组成,故称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花米饭并非用化学染料涂成,而是用既能食用又有香味的五种家生、野生植物茎、叶的汁水浸泡糯米蒸制而成。黄色,是用野生植物“染饭花”的花枝,煮出来的水汁,浸泡糯米蒸熟后,自然成黄色;黑色,是用不老不嫩的枫香叶子舂碎泡出的水汁浸泡糯米蒸熟后,自然成黑色;紫色,是用一种名叫紫菜的家生植物茎舂碎,泡水的水汁浸泡糯米蒸熟而自然形成;红色,是用朱木一截,削成片泡出的水汁浸泡糯米,蒸熟后自然形成红色;绿色多是用生姜叶舂碎泡出的水汁,浸泡糯米蒸熟后,自然形成。这几种颜色的糯米饭搅拌在一起,就成了五色糯米饭了。

五色糯米饭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实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策,分兵三路南征,马忠为中路进军牂牁,其“南抚夷越”的政策实施后,深受布依族的先民的欢迎,即用当地有色、有香味又能吃的植物,染制五色糯米饭表示喜庆,来招待蜀汉的军队,从那时流传至今。

五色糯米饭,既美观好看,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又清香味美,富有营养,可补中气,因而布依族人民特别喜爱。

五色糯米饭 图1

五色糯米饭 图2

五色糯米饭 图3

五色糯米饭 图4

五色糯米饭 图5

五色糯米饭 图6

(7)布依族油团粑

居住在关岭、镇宁、六枝等地的布依族同胞,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最后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舂米面、磨苕面、榨菜油、酥麻油或茶油,做油团粑来过“了年节”,布依族人民称为“敬老节”、“团圆节”。

布依油团粑,主要是用布依族人民自种的山糯、黄豆、红薯舂磨成粉,加上火草菜、染饭花水一起,搅拌均匀,到能自然黏合为宜,再由妇女们将搅拌好的粑粑,用手捏成鸡蛋大小均匀的面团,放在大铁锅里,用菜油、酥麻油或茶油缓缓煎炒。火力中度,不宜过大过小。大了皮焦变黑成锅巴,坚硬难嚼;小了,炒不熟,夹生了,更不好吃。为了便于控制火力,一般都用柴、草做燃料来煎炒。炒油团粑要耐心,经常翻搅,随着热力向内渗透的程度,逐渐将团粑压扁,直到炒呈金黄色,里外熟透,出锅晾凉后,放入土坛,封盖保存,几个月都不腐不变味,随吃随取。具有嫩黄引人,软、糯、香、酥、甜的特点。吃法颇多,冷、热、烤、蒸、炸均可,既是布依族人家的美味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礼品。

捏油团粑之一

捏油团粑之二

捏油团粑之三

炸油团

油团粑

油团粑

关于布依族过“了年”吃“油团粑”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时侯,北盘江支流白水河、打邦河沿岸的布依寨,韦报老家有四个姑娘生得乖巧漂亮,布依族男女青年们常聚在他家唱歌弹琴,热闹非常。到姑娘们长大各去成家立业以后,两老孤单在家冷冷清清,实在过不惯。有一年,提前通知四个姑娘在正月了尾这天回娘家。她们有的背酒提鸡,有的扛猪腿,有的挑糯米粑,有的给二老增制整套新衣,在正月三十这天,整整齐齐的来了。二老高兴极了,考虑到全家一年团聚一次,应做有些象征意义的食品来吃,即做了油团粑。二老穿上姑娘们带来的新衣服,坐在上席,喝着姑娘们带来的酒吃着油团粑和姑娘们带来的鸡肉、猪肉时,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吃油团粑,愿你们各家团圆美满过好日子。”从那往后,出嫁成家的姑娘,到每年的“了年节”,都拿最好的礼物来报恩敬老,与老人一起吃油团粑便成了布依族人民的“敬老节”。一直流传至今。

(8)布依族刺梨酒

黔中的布依族同胞,有许多传统的食品饮料,刺梨酒就是其中之一。它香味醇厚,清爽可口,回味甘甜,是布依族人家待客的佳品。

刺梨酒,是用糯米或高粱与刺梨合制而成。刺梨树多长在布依山乡,每年4月开花结果,9、10月间成熟。勤劳的布依人,每逢果熟季节,都上山采摘回家,切破晒干,去掉种籽,保存起来,待到冬腊月间,用清水浸泡后,取出加冰糖搅拌均匀,放进甑子里蒸熟,用棕片包好,放在自酿的糯米酒或高粱酒坛里,泡一个月后,取出剌梨渣,用灰粑将坛子口密封严实,用谷糠或锯木面烧起温火来烘烤。但火力不能大,温度不宜高,翻来翻去烧烤七天七夜后,使酒和刺梨汁融为一体,就是布依族同胞用来待客的醇厚清香的刺梨酒了。

放在酒坛中用自酿的糯米酒或高粱酒浸泡

布依族竹筒拦路酒之一

布依族竹筒拦路酒之二

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