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依族的民俗文化
据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远古时期,经历从图腾崇拜到对祖先崇拜的发展时期。先民崇拜自然物的时候,以为他们与某种自然物有着特殊的联系,将这种自然物当作本民族的起源和保护者,视为神灵予以崇拜,从而形成图腾崇拜。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有所认识,从实践中知道自己力量可以改造自然,于是人们就特别重视自身用力量所创造出来的种种生产经验,即形成了祖先崇拜。布依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其习俗之意是本族先祖寻找到稻谷种,并发明了水稻栽培技术,使人们有大米吃,过上好日子,绝不能忘记祖先恩德,应当世代供奉。这在布依族古籍《赎买经》中可以得到印证:“种是古代兴的种,稻是古代王的稻”,“好粮选种‘稿弄’田,谷粒抛上天,谷米撒四面,那块成小米那块成‘金’稻,割来做成堆”。“古代的谷粒古时的粮仓,翻身的日子,美好的命运,吉利的年成”(汉语翻译)。这段古籍说的是,布依族先民发现了稻种,种出稻谷,装进粮仓,有了大米吃,不再过那种无保障的采撷生活。这美好的日子、吉利的年成,是祖先开创出来的,应专设神位世代供奉。
布依族室内正堂
(1)布依族习俗
一般正堂最宽大,用于供奉祖先、接待客人、办理红白喜事。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奉祖先的神位,是一种祖先崇拜的遗俗。布依族房屋的设置,专设老人卧房,给见孙后的俩老居住,使老人有固定居住之地,安居养老,延年益寿,是对老年人尊重的传统习俗。
敬重长辈
儿童上学
男孩学艺
女孩学绣花
女孩学纺织
同时设有织绣房,是姑娘织布、刺绣、点蜡和居住之地。布依族姑娘长到八九岁时,其母亲将在这房间里教她们唱古歌。如唱《织布歌》、《种棉歌》、《刺绣蜡染歌》、《蜡画歌》等,并手把手地指导纺织、刺绣、制作蜡染。因此,布依族绝大多数妇女都掌握织布、刺绣和蜡染工艺。据笔者对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石头寨的调查,全寨有364名中青年妇女,80%以上都掌握这三个种技艺,故“蜡染之乡”驰名中外。布依族还为男孩专门设有书房和娱乐房,是居住、读书和练笛箫、二胡、唢呐、月琴之地。据笔者对石头寨调查,在460名中青年男子中,大多数能吹奏唢呐和二胡。全寨现有大学生8人,高中生和中专生44人,初中生30人,高小生较普遍。全国民族地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43.5人,石头寨的万人中有大学生59.7人,比全国民族地区多16.2人。布依族干栏石头建筑的传统习俗,为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必须的条件。正是布依族人民随着社会历史进程发展进步之所在。
长辈传授技艺
明星体验打粑粑
与外商洽谈
买卖热情
布依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房屋建筑中,专设有客屋。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客人,凡是来到他们的山乡水寨,都予以热情接待。即使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民族歧视时期,汉人大量进入布依族地区时,布依人都予以热情接待,并称汉人为“客家”。凡有客人到家,家人立即烧水煮饭做菜,不久,堂屋中摆上八仙桌,抬上鸡八块、腊肉、香肠、血豆腐和山珍佳肴、便当酒等敬客人。入夜,主人走进客房,打开箱柜搬出“客人被”,这是专用来接待客人的新被子。摆好床铺,点上桐油灯,请客人就寝。这一热情好客的习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中外客人
中外客人
布依族具有“一人有事万人帮,一家有事万家来”的传统美德。每户都有宽大的水稻田,在春耕或秋收大忙时期,为了不误农时,不使稻谷晚种晚收而受损失,四面八方亲朋好友在此季节,都会集起来,互相帮助栽插和抢收。如果哪家平时不热情好客,农忙时没有亲朋好友来帮忙,生产将会耽误季节造成损失,影响正常生活。布依族村寨中,谁家有人病重或遭遇不幸,上寨下寨,左邻右舍都提一篮粑粑、一二只鸡前来问候,良言抚慰,出力帮忙。谁家建造新房,从开石料、抬运石块、砌墙到盖房等,都是亲朋和寨邻出来帮忙,不用专门请石匠。起房这天,远亲近戚都拉亲结友祝贺新居落成,挂红、放鞭炮、吹唢呐庆贺。这是布依族热情好客,专门设置客房的重要原因。
迎接客人来访
串亲
串亲
串亲
串亲
据《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云:公元前651年,齐恒公葵丘大会上已提到吴、越为南方大国。乃至春秋后期,齐晋霸业衰落,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曾先后北上争霸,一度充当中原盟主,人们称此为“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需要更多人参战,布依族先民(古越人)在团结吴人共同战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善于团结、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故专设客房招待客人。《淮南子》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岭南越人之地。遭到布依族先民(西瓯、骆越)的顽强抵抗,“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使秦军遭到重大打击,“三年不解甲弛弩”,主将尉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这两次战争,充分体现了布依族先民既团结外族人共同战斗,又加强本族人的紧密团结,共同对敌,使战争取得胜利。因此,在布依族地区流传有“一人有事万人帮,齐心赶困难过境”的格言这就是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战斗中,形成了和善团结、热情好客的优良美德和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干栏”石头建筑中体现,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