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3.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
所属图书:《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3554字

3.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

黔中布依族服饰均由布依布(即仲家布)、蜡染、挑花、刺绣、织锦、银饰等工艺品构成。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针线将工艺品缝、绲、挑、连在一起,制成绚丽的服饰。现将它们的制作工艺流程分别阐述于后。

布依族服饰(女上装)

布依族服饰(女上装)

布依族服饰(女上装)

搓花条

纺线之一

(1)布依布

“勤耕善织”是布依族历来的优良传统。女孩子一般从十一二岁开始学纺纱,到十五六岁已能熟练掌握各种织法。“布依布”又称“仲家布”,精致的布料有斗纹、斜纹、虾子纹、鱼骨纹、米颗纹、花椒纹、八角纹、平板布等10余种。正因其精致美观,宋、元时期曾选作朝廷贡品。《元史·泰定帝本纪二》载: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安隆寨(今安龙县)土官岑世忠籍其民三万二千户来附,岁输布三千匹。《续文献通考·土贡一》也载:“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八番(今惠水县)岩霞洞蛮来降,愿岁输布二千五百匹。”(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仲家勤于耕织,善治田。”《安顺府志》载:“仲家……善织布用以为衣。”《关岭县志访册》载:“斗纹布,其纹正方形,方形大小约二分半;斜纹布,其纹为斜方形,斜方面积约等斗纹布。均柔韧而可观,本县人多乐用之。花卧单亦多细密适用,所积者年获利数百元。”上述史实记载,说明布依布的质地优良早已闻名全国。

纺线之二

绾线之一

绾线之二

我们知道,布依布的主要原料是棉花,那么,就来看一看棉花和纺织的制作过程吧。加工棉花和纺织用的工具主要有轧花机、松花机、搓花板、纺车、绞线架、套线帘等;织布用木料自己制作的织布机,由滚线架、木马板、线绉、竹筘、撞板、踏板、梭子、滚布筒、坐板等构成。先将棉花经轧花机脱籽,用松花机把花弹泡,再用搓花板、搓花棍把泡花搓成1尺左右长的棉条,放在纺车上纺成棉线,经绞线架把棉线绞成1.5尺直径的线圈,放进米汤内温煮后晒干,原来柔软易断的棉线变得坚韧后,又经纺车将其制成纱锭,放进套线帘,在院坝做“牵线”操作,俗称“牵布”。把线牵好后,经过精细梳理,裹在滚线架上抬回家。按照将织布纹的要求,选择360、384、408、432、480等偶数线头(不要奇数),一根一根地钻过绉和筘里,抬上织布机,装进撞线架,即可进行织布操作。布的多种花纹主要靠布机上控制纬线的绉、控制经线的筘及木马板来调整。如果单织一般平布,只用两个脚踏板踩动,牵动木马板上下活动,配上一个装白线的梭子来回穿梭,手撞板击经线即可。但如果要织多种纹样的花布,牵线时,须按布的花纹需要,按规定配搭上青、蓝、灰等色线做一道“牵布”上机。织布时,必须用4个脚踏板、4个装不同色线的梭子,靠熟练的技艺,变换踏动脚踏板、变换使用梭子,才能制作出花纹布。假若踩错踏板、用错梭子,布纹将受破坏而不成形。从而佐证布依姑娘的心灵手巧啦!

绕线

纺线

绕线

牵布之一

牵布之二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布依族妇女均按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四自”规程来制作布匹,与靛染密不可分。

牵布之三

牵布之四

牵布之五

织布

靛染,是布依族人民的印染工艺,直至20世纪60年代,服饰所用布料,全部自己靛染。靛,是由自种的一种叫“蓝靛草”的植物制成。靛经技术处理,可把白布料染成蓝色、中蓝、浅蓝、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农村中90%的布依族农户都有土靛染缸。靛染前,将布漂白,是靛染的第一道工序。古法多在有阳光和露水天气进行。清晨将白布晒在有露水的草坪上,这样连晒数天,直到布面洁白为止。这样漂白的白布,靛染容易上色,且经久不退。另一种漂白方法,是将白布放于烂田泥或新鲜牛粪中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到时取出在阳光下晒到半干,再将布拿到河中冲洗晒干,土布就发白了。用漂白粉漂白,靛染不易上色,且色泽早退,故布依族不使用。漂好白布后即可进行靛染。染缸以适量的河水、石灰、土碱、白酒和蓝靛为原料,定时用木棍搅拌,待其发酵起化学作用后,根据经验凭眼、鼻判断染水色道和气味,到时才放白布入染,否则会造成烂缸而导致失败。白布下缸后,经历7~10天,每天取放3次,3天冲洗1次,即可染成需要的色布。

蓝靛草

蓝靛染料

靛染之一

靛染之二

晒布之一

晒布之二

裁布

其他布制品

其他布制品

其他布制品

(2)蜡染 扎染

蜡染,古时称蜡缬,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印染工艺。布依族蜡染源远流长。四川峡江地区出土的战国、西汉时期的“蜡缬细布”,专家考证为布依族先民“百越人”的衣服残片。《宋史》有“南宁州特产朱砂、名马、蜜蜡、蜡染斑布”等记载。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和朱辅《溪蛮丛笑》更详细记载:“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挟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择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模取铜鼓文,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这些记载蜡染的制作方法,与布依族的蜡染制作方法完全相同。布依族的蜡染制作方法:以蜂蜡加温熔成蜡汁,用铜制蜡刀或铜模蘸蜡汁,绘或点于白布上,即成各种图案,将布入土靛缸染成青、蓝或浅蓝色,经水煮去蜡,冲洗晒干即可见各种蜡染纹样显现布上。诸如水波纹、漩涡、山形、太阳、田形、云雷、水珠等纹样,就是服饰上的纹样了。

扎染,又称折染。做法同蜡染相似,但花纹不同蜡绘,而是把白布按照所需花纹,巧妙地折叠,用粗线扎紧缝好,放进靛缸渍染,漂洗晒干拆线即出现美观大方的花纹。一般有水波纹、刺梨花、蝴蝶、花枝等纹样,多用于妇女围腰、筒裙。

点绘蜡染的工具

点蜡之一

点蜡之一

点蜡之一

点蜡之二

画蜡

布依族妇女个个都是画蜡的能手

布依族妇女个个都是画蜡的能手

靛染

靛染

靛染

靛染

漂洗

晒蜡染

晒蜡染

制作蜡染百褶裙

蜡染百褶裙之一

蜡染百褶裙之二

蜡染百褶裙之三

扎染百褶裙

蜡染腰带

扎染工艺包

扎染工艺包

蜡染方桌布

蜡染方桌布

衣袖下段蜡染花

衣袖下段蜡染花

衣袖下段蜡染花

衣袖下段蜡染花

布依族妇女在房屋前售卖自己的蜡染产品

布依族妇女在房屋前售卖自己的蜡染产品

(3)织锦

布依族织锦亦称“纳锦”,布依语称“读贵”,是布依族的又一传统工艺。在传统的布机上,用自染的青线或蓝线作经,以五色丝线为纬,由四排踏板所控,经过数纱穿梭,精挑细插编织而成。图案交织,精致紧密,绵表光滑平整,纹饰新颖,手法别致,色彩绚丽,立体感强。其名称一般以动物或物体的特征命名。如“贵读巴”(鱼儿锦)、“贵读若”(鸟儿锦)、“贵读文”(人物锦)等。“布依锦”与“壮锦”、“傣锦”、“蜀锦”齐名。民族色彩则更浓厚。

织锦布之一

织锦布之二

织锦布之三

织棉布之四

织锦布之五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一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一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一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一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一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布的综合纹样之二

布依族织锦背带之一

布依族织锦背带之二

布依族织锦背带之三

布依族织锦背带之三

布依族织锦背带之三

头帕织锦之一

花炮耍须织锦

头帕织锦之二

衣襟织锦

织锦挎包

电话罩

织锦包

(4)挑花与刺绣

布依族妇女擅长挑花、刺绣。挑花以白布作底,再用五色丝线,在布上挑刺出多种图案。挑花一般是先绘制图案再行制作,但也有技艺高超者不用先绘图而随手挑刺的。挑花多为背面挑、正面看,图案花纹有花、鸟、鱼、蝶、山、水以及流线型花纹、水波纹等。其成品古朴、精致、华丽。多用于妇女衣袖、衣边、腰带等。

布依族妇女挑花之一

布依族妇女挑花之二

布依族妇女挑花之三

高矮衣领挑花花纹

高矮衣领挑花花纹

高矮衣领挑花花纹

比一比谁的花绣得好

剪裁

跟着长辈学艺

绣花上的语言“鸟语花香”

绣花上的语言“双鱼撑天”

围腰花纹之一

围腰花纹之一

围腰花纹之二

围腰花纹之三

衣袖绣花

后襟绣花

衣领绣花

前襟绣花图样

衣袖绣花图样之一

衣袖绣花图样之二

衣袖绣花图样之三

围腰飘带上的绣花之一

围腰飘带上的绣花之二

围腰飘带上的绣花之三

围腰飘带上的绣花之四

绣花花纹上的鸟

袖口绣花

挑花背带

挎包绣花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1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2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3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4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5

儿童花帽上的挑花装饰 图6

各种绣花鞋 图1

各种绣花鞋 图2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3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4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5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6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7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8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9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10

布依族妇女绣花鞋 图11

挑花鞋垫 图1

挑花鞋垫 图2

挑花鞋垫 图3

(5)银饰

布依族银饰玲珑剔透,雅致多姿,各地皆有。布依族银饰由布依族工艺精湛的专门银匠,用银质制成的首饰,有银签、项链、银吊、银铃、银链、戒指、手镯等工艺品。银饰上有龙、凤、水波纹、云雷纹、太阳纹、漩涡纹、鱼、鸟、花草等纹样。佩戴于头部、颈部、胸部、腰部、手部等。

佩戴银饰盛装的布依族姑娘

佩戴银饰童帽的布依族儿童

头饰之一

头饰之二

头饰之三

头饰之四

头饰之五

头饰之六

银纽扣

银手镯

银手镯

银手镯

银手镯

银碗

银牌

银锁

黔中布依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