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石头“干栏”的建筑环境
前面阐述了石头“干栏”建筑的特色,势必与其建筑环境有紧密联系。据考证,贵州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陆续上升,在造山运动中,贵州逐渐成为高原,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分布于贵州全省,并进入滇桂境内,发育成名闻中外的黔桂滇裸露型喀斯特地貌。其个体形态为石山、石岩、石峰、石洞、峡谷、峰林、岩溶洼地、竖井、落水洞、伏流、瀑布、岩溶湖等。其组合形态为奇山秀水、山岭绵亘、峰林连生、峰丛暴露、洞穴穿山、瀑布倾泻、湖泊嵌镶、温泉矿泉层出,形成了贵州高原集真山、真水、真瀑、真洞为一体的喀斯特地区,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圣地”,亦有“山之省”、“石世界”和“石头王国”的美称。历史上曾有“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的”描述。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海百合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海百合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海百合化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海百合化石
(1)石板房的地理环境
良好的地理环境,为贵州古人类创造岩洞穴居的优裕条件。据人类考古资料证明,贵州黔西县的观音洞、桐梓县的岩灰洞、水城特区的硝灰洞、兴义市的猫猫洞、六枝特区的桃花洞、普定县的白岩脚洞和穿洞、平坝县的飞虎山洞,都是古人类岩洞穴居住的宝贵遗址。据《贵州古人类与史前文化》一书推断,毕节、兴义、安顺、水城等地区于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劳动生息。其地域正是黔中地区包括布依族先民古越人在内的早期活动之地。《贵州古人类与史前文化》一书指出;“黔西北地区有段石锛的分布,北至四川东部;西抵云南禄丰麻栗坡、赵家村;南到云南麻栗坡县小河洞、勐腊及越南北部、老挝和广西的龙舟团结村、大新县歌寿岩遗址,百色地区;东至云南昭通闸心场、滇池东岸,贵州西部的威宁、水城、兴义、望谟一带。在这个区域内,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的形制、时代都是较为一致的。”“西南地区有段石锛的一致性,说明这一地区当时存在一个人们共同体,贵州西部出土的有段石锛,有肩有段石斧正是这一有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的人们共同体留下的孑遗。而这种人们共同体便是古代越族的一支。”著名的人类学教授林惠祥亦明确指出:“有段石锛是古代百越的物质。”充分说明贵州西部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就有越人在活动。贵州西部有越人活动,在古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古代贵州地域属于南中地域,应是越人活动之地。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河滩
陡坡塘瀑布
婀娜多姿的银链瀑布
龙宫
龙宫
龙宫
龙宫
龙宫
(2)石板房的生存环境
据《布依族史》、《布依族简史》、《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概述:“布依族的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骆越”,“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属贵州高原的“原住民”。《太平御览·异物志》载,牂牁国“处牂牁江上,因以江名国”。《太平御览》卷771解释“牂牁”一词含义说:“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似系船栈,俗人谓之越王牂牁。远望甚小而高,不似山,近望之一株树在水内。”《太平御览》卷771对“牂牁”一词的解释竟然与布依族的古今词意相同。现今关岭、镇宁、贞丰、六枝、普定、西秀区等地区的布依族,称大石山、大山堡为“岜牂”、“牂坡”,称大树木或大树桩为“牂歪”。布依语的“牂牁”之意,即用大绳子、大麻线、大棉线将物体绑紧,牢固捆在山或大树上。如现实生活中布依语称畜圈的栏木为“牁控”,称将湿棉线在木杠上拧干,叫“牁买”等。可知,古代的“牂牁江”或“牂牁国”曾为布依族先民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故有“越王牂牁”之称。即使到了明朝,仍有“牂牁万里越王台”的描述。唐朝的史书对“牂牁”与“骆越”的关系阐述的更加清楚。《旧唐书·地理志》载:“本牂牁江,俗称郁状江,即骆越水,亦名温水(今盘江),古骆越地也。”《贵州古代史》、《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亦认为,牂牁江专指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即古“骆越水”、“骆越地”。正是布依族及其先民的生存之地。
石头寨 洞中涌出的瀑布
石头寨 洞中涌出的瀑布
石头寨 洞中涌出的瀑布
关岭大树岩瀑布
关岭三层滴水潭瀑布
我们再来看看史书上对布依族及其先民分布情况的记载,对其生存环境更为清楚。《贵州通志》云:“仲家(布依族),贵州惟此类最多。”《滇黔志略》曰:“仲家,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辖关岭、贞丰、普定等县地)各属皆有之。”上述史书上记载,与现今贵州高原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居住地完全吻合。
现今的布依族集中分布于贵州高原的黔南州、西南州、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均属贵州高原的岩溶地貌,就是有布依族居住的川省的宁南、会东两县,同样处在川西高原南部谷相间的岩石地带。这些地带,正是古往今来江湖泊流域的地带。如古“牂牁”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白水河、乌江、三岔河、六冲河、花溪河、曹渡河都柳江、沅江等江河流经的广大地区。
花江铁索桥
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
(3)石板房的生态环境
布依族石头“干栏”建筑的村落,一般为寨前是湖河,寨后是石山,寨边竹影婆娑,寨中古树参天。其建筑环境以“石头”冠名的大山、岩石、村寨,如石头寨、石板寨、石板哨、石头铺、石头城等,不胜枚举。镇宁、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有70%以上的布依寨均为石头“干栏”建筑,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48寨,均为石头“干栏”房屋。正如《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布依族简史》概述布依族的环境为:“依山傍水,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山川秀丽。”从而清楚地告诉人们,布依族的居住环境,山水兼有,为其石头“干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悬挂”山谷的绿媚潭瀑布
绿媚潭瀑布下游
黄果树景区锁寨
古人类学家认为,一般活动于江河湖泊流域的古人类多为洞穴居;活动于森林茂密、石山林立、峰峦重叠之地的古人类,一般都为巢居。民族学家认为一个民族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空间所有自然特性则构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布依族亦然。前面阐述其“依山傍水,有山有水,围水而居”的生存环境,铸就了布依族先民穴居和巢居兼有的自然特性,集中体现在石头“干栏”建筑的特色上。布依族的发展史如同人类发展史一样,在人类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农耕时代后,其先民为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需要,为了共同生存的切身利益,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共同应对蛇虫猛兽的侵害,就地取材,利用山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头木材,不花资金,只花劳力,将原来构建的“洞穴居”和“巢居”技能有机地结合,创建了石木结构相结合的“干栏”石头房,亦称“石板房”。
依山傍水的镇宁石头寨
镇宁 打渔寨
山脚下的布依族村寨
湖边的布依族村寨
风光优美的布依村寨
风光优美的布依村寨
(4)石头“干栏”建筑是稻耕文化的反映
古文献记载,布依族是以种植水稻而著称的。《国语·越语》载:“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越绝书》也记载勾践时期“地植稻粟”。《异物志》又云,西汉时期的交趾,水稻已是“一岁冬夏再种”。这些史实说明,春秋末年的古越地,普遍栽培水稻,而且已发展到一年两熟的程度。古《弥勒县志》称“仲家亦作种家”。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论定:“种(仲)家族称来源与其从事农业水稻耕作有密切关系,那无非是说明以种植水稻著称于世的布依族先民,曾被称为‘水稻’民族罢了。”清楚地说明了布依族是以种植水稻有悠久历史而著称的民族。经实地调查,凡属布依族地区均为田多地少。以石头建筑而著称的石头寨为例,总耕地面积为671亩,稻田就有59l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88%。创造了布依族种植水稻的基础条件。从总体来看,布依族的生境主要在贵州高原的江、河湖流域地带,多为喀斯特地貌,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石的世界,石的海洋”中丰富的石头资源造就了该民族稻耕型的石头“干栏”建筑文化。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在《贵州西线风景区岩溶旅游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乡土建筑“带有强烈的地域历史色彩,而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生长发展,生动地记录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史和现实生活画卷”。文章是针对黄果树风景区周围具有特色的石头建筑而言,文中所说的“当地居民”的乡土建筑,当是扁担山48寨布依族的“干栏”石头建筑。可以说,布依族“干栏”石头建筑是稻耕载培的产物。
镇宁扁担山板洞寨
镇宁王二河水库南岸布依寨
通往布依寨的石桥
从笔者在调查中搜集到布依族民间“肥少谷瘪壳,肥足谷满箩”的谚语来看,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稻田中使用的肥料大量来自圈肥。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来研究一下圈肥对水稻生产的作用,就更清楚布依族先民喜爱圈肥的原由了。按现代科学解释,有机肥能使水稻增产,所产稻米无公害。有机肥——含有机物质的肥料,如厩肥(即畜圈肥)、堆肥、绿肥。上海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生产问答一书指出:“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肥效稳而长能源源不断地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肥料的要求,并能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利于持续增产。”可见布依族先民在古代喜施牛圈肥种植水稻是有科学道理的,才能千秋万代传承至今,进一步印证了布依族专用一层石房养牛的必要性。
依山傍水的布依寨
镇宁 大山村寨
镇宁 茂良寨
安顺市西秀区石头寨
(5)石头“干栏”建筑的特点
布依族谚语云:“多占天少占地,多留土地种谷米。布依族家中神龛下方,均写着“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财”的神联,反映了布依族热土地、惜土如金的优良传统。其“干栏”石头建筑中,般为两层到四层,二层到三层的占绝大多数,一层的很少多数人家都向地内深挖一层做畜圈,充分利用了空间,量少占地。按照布依族家庭需要的设置,若把卧室、正堂、灶房、畜圈、农具间、谷仓、晾谷处、杂物间、谷物加工、织绣房、书房等分离出来在一个平面上,按一层平房形建筑,将多占地面3~4倍。据对石头寨248户1256的调查,现在住房占地为249.6亩,若不搞“干栏”石建筑,而搞一层平房建筑,将要占地748.8亩,超过3倍多。那么,石头寨的“干栏”石头建筑,就可节约499.2亩地来种谷米了,可多产好些粮米啊!这就是布依族“干栏”石头建筑在稻耕习俗文化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