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石头“干栏”建筑的历史演变
布依族的石头房建筑,多为“干栏式”。布依族称房屋为“栏”、“干栏”、“高栏”、“阁栏”、“麻栏”、“梗栏”等。布依族系古百越群体中的“骆越”一支。其石头房建筑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载:“乐野者,越之戈猎外,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石室,勾践所休谋也。”说的是越王勾践谋略国事,游乐休闲均在石头建筑的“石室”。说明古越人当时已有石头房屋。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教授的《布依族族名·族源文化丛论》指出:“要算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地区确曾普遍流行石构建筑,成为该地区越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据贵州《安顺晚报》1995年9月2日报道: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北盘江边,布依族聚居的普利乡发现近10公里范围内的古代遗迹,有“石拱门、石碓窝、石围墙、石柱窝、屋基石岸”等。经贵州大学王良范、罗晓明教授考察认定“这一带春秋时属牂牁”。《贵州古代史》对牂牁江和骆越地的考述:牂牁江,专指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即古代“骆越水”、“骆越地”,正是因布依族先民——骆越人活动于此而得名。关岭普利乡发现的这些古遗址均在北盘江边,当因属布依族先民——骆越人的石头建筑。这些石头建筑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布依族地区的石头房建筑何其相似。正如罗漫教授指出:“古代的吴越地区……受东夷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石构建筑,能够跟布依族石头寨在时空上遥相辉映的,大概要算春秋战国时期遍布于太湖地区的石室建筑了。这种石室建筑一般采用天然石块或粗加工的块石作材料,较平整的一面朝内,交错砌成三面石壁,顶部多用大石板覆盖。”笔者对今布依族地区做石头房调查的结果,“布依族石头房建筑多用石料,墙用细锤细钻方块石、条石或毛石堆砌而成,房顶石板代瓦”的建筑结构相一致,佐证了布依族地区石头房建筑的历史渊源。
关岭县顶营土司城围墙拱门
关岭县关索岭“滇黔锁钥”拱门
关岭县关索岭古驿道拱门
镇宁县古城围墙
关岭县顶营土司城围墙拱门
(1)石头“干栏”建筑的起源
在中国的古书中,最早提到“干栏”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在两千多年前的《九歌·东君》一诗中有“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之句。据中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林河先生所言,诗中的“槛”,就是“干栏式建筑”,“扶桑”就是“大树”,“槛”就是架在扶桑树上的“干栏式建筑”。中国的太阳神东君住的也是“干栏式建筑”,充分说明“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学中的国宝。《魏书·僚传》载:“盖南蛮之别种,种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各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旧唐书·南平僚传》有:“山有毒瘴及池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名曰干栏。”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更清楚地指出:“民居苫茅,为两重棚,谓之干栏。上以自处,下豢牛豕。”清楚地阐明了“干栏”建筑的特点是“上以自处,下豢牛豕”。那么,“干栏”是怎么来的呢?据林河先生考证,由于中国南方的稻作民族都是“粳稻民族”,在“粳稻民族”的古语中,“干”与“阑”都是“粳”同义异译,“栏”与“阑”是“房子”,“干栏”(阁阑)就是“粳栏”,即“粳稻民族”住的房子之意。甲骨文中的“南”字,画的就是一幅“干栏式建筑”,表示有“干栏式建筑”的地方就是南方。联系现在关岭布依族长期聚居的普利乡发现的古遗迹“马马岩岩画”,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古代南方土著民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图像,其形状同甲骨文、金文中的“南”字大体一样。
马马岩岩画
甲骨文和金文的“南”字形式,像南方各族居住的“干栏”之形,上像草盖屋顶,下像层楼,正如夏渌先生《古文字反映的南方民俗拾零》一文中说:“‘南’为‘栏’、‘阑’的本字,借做方向的南字以后,文学家才另造出‘栏’、‘阑’等形声字”。因此,“马马岩壁画”中的这些现象,表示的应是布依族先民——骆越人的“干栏式”石头房建筑。《淮南子·主术篇》说,在距今5000年前的中国神农氏时代,就有“名堂之至,有盖而无四方,风雨能袭、寒暑不能伤”的神殿。《庄子·盗跖篇》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篇》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红岩岩画之一
红岩岩画之二
(2)石头“干栏”建筑的演变
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几十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百色手斧”等大量旧石器。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的测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80.3万年的历史。中国文化人类学家林河先生说:“可以肯定,这些80万年前的百色人不可能是穴居人,而只能是在湖泊河汊附近台地的森林中构木为巢的巢居。”云南祥云春秋墓出土的七边十二足屋形铜棺、贵州出土的干栏式陶屋模型等,说明广西和云贵高原的古人类曾经历过“构木为巢”的“巢居”阶段。从民族学资料来看。贞丰布依族《殡亡经》载:“古时没有造房屋/在树梢过夜/在树丛栖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布依族地区的《古谢经》载:“从前住在高岩险峰……拿树枝夹墙,削树枝成杈,顺高梯坎爬。”真实地反映了布依族先民曾经“依树积木”、“以叶构棚”、“构木为巢”的古人类历史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进步,人类进化到农耕时代,开始摆脱以依靠花果为主食的“采撷时代”,走下大树,走向平野,走向山谷,依照他们在树上“构木为巢”的方式,在山腰、谷地、原野的土台上,建造大批带卯榫结构的高台式石木建筑,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干栏式”建筑。石头房建筑不仅坚固经久,而且宽敞舒适,冬暖夏凉,隔音性强,使贵州出现了耸立在万山丛中的石头城。其城垣构筑材料多为巨石,城里道路也多用石板或石块铺成。考古证明,今赫章县的可乐古城遗址“可乐洛姆”和普安大城的“阿外勾洛姆”,曾是贵州岩石古城的先驱,是贵州岩石古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方县城北建于唐代的“慕俄勾洛姆城”和凤冈县发现的建于南宋时代的“玛瑙山岩石古城”,是贵州在明代以前最为典型的岩石古城。城内院落和内外道路均以精细钻凿的石料铺设。贵阳城,元代为顺元城,筑土为城垣;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建为石拱门,十五年改建石城。镇宁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建,二十五年改用大石礅垒砌,设东西南北四门。《贵州通志》载:“城皆以白石,晶洁如银,故俗有银镇宁之称。”《镇宁县志》载:“城中及附近房屋,十九为石房石墙,因城郊产石丰富,厚薄具全。薄者代瓦,厚者代砖,且价廉耐久也。”晴隆城,称为莲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有东、南、西、北四门均为青石垒砌而成,现仅存西门及其两侧城垣。安顺府城,原普定卫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城始置卫。城甃以石,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五尺;门四:东曰朝天,西曰怀远,南曰永安,北曰镇夷。城楼四,水关三,水楼三,月城四。定头城,在今贞丰县城北15公里处的定塘寨后台地上,明天启七年至崇祯四年(公元1627~1631年)建,城垣皆为钻凿五面青石砌成,梯形,周长2100米,有东南西北四门,门高4米,宽3.4米,各门均有石阶路通向山下,城内尚存两条交叉十字石头路面及部分房屋基石。归化城,在今紫云县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置归化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石城。城门四,上建橹楼,东曰迎晖,南曰迎薰,西曰靖边,北曰拱宸。《黔南识略》曰:“归化城,周三里七分有奇,计五百二十五丈,甃以石。”郎岱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周三里五分有奇,高一丈三尺,长六百三十丈六尺。甃以石,门四:东曰近日,西曰迎爽,南曰为薰,北曰承恩。门楼四,炮台四。
镇宁县古城围墙
关岭县顶营司围墙拱门
镇宁县古城墙拱门
镇宁县板洞院落围墙拱门
镇宁县石头寨拱门
镇宁县石头寨石门
镇宁县石头寨石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