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布依族婚俗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布依族先民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婚恋是按辈分划分,《古歌·洪水潮天》叙述远古的洪荒之年,世间只剩下乘坐葫芦漂流的兄妹二人,他们在神仙的规劝下结成夫妻,从而延续了人类。这说明布依族先民也曾经历过“血缘家庭”阶段。到春秋时期,布依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婚俗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宗教祭词中最早的是位名叫万登的首领,布依语称他为“万登王”(van wuan tuan)。万登与美丽无比、身影映入水中都闪着金光的女神“都豪”相恋成婚。这大概是父系个体家庭的起点。到唐宋时期,“婚法,女先以货求男”(《通典·南平蛮典》)。明代“婚姻、男女自主”(《大明一统志》),“姿色定聘资,多至牛三五十头”(《黔记》),清代“聘资用牛一只、或一二只、或三五只,每牛挂角银二两”(清)《独山州志》。但部分地区如开州(今开阳县)“仲苗婚丧已渐习汉仪”。《兴义府志》也说:“新妇行年二九差,也通媒妁也行茶。”说明明、清两代,布依族婚姻是先用牛作为聘礼,后改用银,以后银两越要越多。民国年间,多要财礼更为盛行,各地都形成了包办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青年男女也革掉了以前的陈规陋俗,婚姻多数是自由的。但自由恋爱不经媒妁成婚,自由恋爱择偶通过媒妁成婚,包办择偶媒妁成婚这三种形式至今仍然存在。其中后两种形式比较普遍。
布依族青年“榔绍榔貌”
(1)谈情说爱
情歌对唱
情歌对唱
情歌对唱
“榔绍榔貌”。“榔绍榔貌”是布依语,意为“会朋友”。这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结识和发展友谊的社交方式。“榔绍榔貌”是平等自由的,达官贵人的姑娘,穷小伙也可找她对歌。通过对歌,了解对方才华和心灵,经三年两载方发展成真正意中人。若对原有的包办婚姻不满,“榔绍榔貌”便具有反抗包办婚姻的进步性。也有对包办婚姻满意的人,对他(她)来说,“榔绍榔貌”只不过是显露自己的才华而已。社会上对不会“榔绍榔貌”的青年很瞧不起,认为他(她)连对歌都不会,是没出息的人。
青年人长到十六七岁时都可以参加“榔绍榔貌”每年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各地都有特定的山坡、河畔举行庆祝活动。那时人山人海,是年青人恋爱对歌的好机会,平时多利用赶场天或走亲吃酒相互认识,邀约对歌。赶场天,田坝里、小河旁站着一对对身着艳装的青年男女,他们以歌互答、互相交心,能干者对身边花草、雀鸟都可引发出创作灵感,即兴编成含蓄动人的歌词来。经“榔绍榔貌建立的婚姻家庭,大多感情融洽,生活美满。
“榔绍榔貌”并非一种完全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社交活动,它受着传统习俗的制约。他们对歌的场所相对固定,那里地势开阔,距离村寨较近。男女双方相距3~5尺,初识者相距约丈余,只要歌声互相听清,不影响其他恋人即可。“榔绍榔貌”中绝无热烈拥抱或接吻之举动,而是一种以情歌为媒介,互相交心的恋爱方式。
(2)择偶
布依族选择配偶有几种情况,一是自由恋爱不用媒妁之言。二是全由父母包办勿须征求子女意见;或虽然征求子女意见,但还是由父母作主。还有一种是青年男女通过“榔绍榔貌”双方满意后,经父母同意再请媒人说亲。过去,从说亲到定亲乃至结婚,多由父母包办,直到双方过门后才互相认识。自由恋爱不用媒妁成婚的事例较少。
包办婚姻一般都考虑门当户对,还要看八字是否相合。有的地区还实行“背扇亲”、“娃娃亲”,联姻者双方的年龄极小。
经自由恋爱,双方父母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所以这种形式在现阶段最受欢迎。
木叶传情
准备传递信物
(3)媒人
媒人,布依语称“布社”。由媒人带礼品到女方家极力说合,并于酒席上商定订婚日期,转告男方家长,任务才算完成。先由坐媒提亲,女方若同意坐媒即给家族媒传话,再由家族媒转告男方家长。第二次由坐媒和家族媒带礼品同去,女方同意与否,吃饭时的礼节会表现出来:带去的酒被拿来斟饮,酒壶也不退回,糖也收下,即是同意的表示;否则原物退还,就是不同意。社会上对媒人很尊敬,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谚语。
媒人
媒人
(4)订婚
男方送彩礼
男方送彩礼
男方送彩礼
订婚由男家选择吉日送礼至女家,届时女家大宴宾客表示女儿已订下终身大事。布依族地区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有从俭订婚和隆重订婚两种。从俭订婚,男家必备糯米粑二三百个,染上红色,用礼篮盛装,分成两挑,有米酒、红糖、猪腿等礼物,由两位中年妇女为“使者”率若干女青年挑礼物到女方家。席间由女方族中妇女相陪,对唱酒歌,场面热烈。返家后,男方亲友亦携礼来庆贺,犹如办一次小酒。隆重订婚则须备糯米粑五六百个、米酒数坛、红糖数包、猪腿猪肉以及礼金若干。由两名能说会唱、酒量过人的男性长者率男青年数名挑礼物到女家。订婚日清早,女方家打扫环境卫生,实际上是来门口探望来客。当订婚队伍快到门口,女方家长假装拿起扁担做出准备上山的样子,走去和订婚队伍照面。此时客中长者要先打招呼,不然他一上山就麻烦了。因此决不能失礼。双方问好后,即用民歌对唱:
客方答道:
邻里乡亲听见歌声,纷纷围来观看。对唱得好方让客人进家,并邀约家族陪客。在镇宁一带订婚时还须送去特制的猪肉一担,肉用碗盛着,女家点烛燃香供祖。酒席间请八字先生书写女方八字,装于鸾书内,交男方客人带回。客人返家时,由女方把自家一个瓷碗添入高脚竹篮做成的礼担中,使碗成双数。每只碗内装上糯米、稻谷、高粱、黄豆等五谷,上撒少许茶叶和钱币,让客人挑回。意为将来姑娘出嫁吃穿不愁、五谷丰登。
(5)接亲、送亲
结婚在镇宁、关岭、普定、六枝一带,结婚前一天,由男家派两名男青年带礼前去接亲,俗称“报古”;男方姊妹到半路迎候新娘,称“雅古”。女家提前一天用40斤糯米打成两个大粑粑等候。“报古”名为“接亲”,但并非直接接走新娘,而是将女家的大糯米粑抢回男家供祖,即告接亲任务完成。届时,女方寨上的孩童以桐子果、苦楝果、粘草籽等追打“报古”,被打的“报古”不得还手。此俗如(民国)《镇宁县志》所载:“夷族”(即布依族)结婚,日期既定以公公或亲戚中之年长者二人,少女一人带鸡、酒去接。女方村中孩童群集村外,以苦楝子、水枪等物投掷接亲者,曰打报古。当天,女方家随即邀约家族中和寨上中青年男女为“送亲客”少则60人,多则220人,第二天跟着“接亲”者,送新娘去新郎家拜堂。这反映古代氏族外婚制所引起的抢婚习俗,经历数千年变迁,已演变成如今的婚俗。
新房
新娘
送亲
镇宁六马、平坝、西秀区等布依族地区结婚前夕女方家须择吉日举行缝制蚊帐被盖仪式。这天,族中邻里的姑娘主动前来帮忙,寨上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都来恭喜,发表吉利的祝词。同时请木匠打制衣柜、碗柜等嫁妆。迎亲时,男家请来八仙乐队,随同戴花挂红的新郎,以及陪郎媒人等骑马抬轿到女家接亲。当晚女家大摆筵席,堂屋还设专席招待新郎和陪郎,席间对之百般刁难,以此为乐。次日发亲,新娘由其兄弟背着上轿,新郎与伴郎上马,一路吹吹打打走向男家。
新娘伴娘
(6)拜堂
男家张贴红喜对联,杀猪备酒待客。大门上挂红布或布依布多匹,扎成红花样式,表示红喜。神龛上点红烛一对,前置八仙桌一张,上摆猪头一只和各种酒菜。族中四位长者(两男两女)分坐桌子两边意为等子媳。大门口也安八仙桌一张,上置五升斗,内装稻谷,斗口有剪刀一把,镜子一面。斗前又放大米一升,升口放人民币数元。还有数碗酒菜。桌上盖红伞。新娘进家,先由祭师在大门外举行“凯申”(扫除邪气),念诵经词,杀公鸡一只。然后放鞭炮,新娘才正式入门。
新人拜堂后,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洞房。喜酒为期三天,酒期中,新娘食宿由伴娘招待。
拜堂
百年好合酒
百年好合酒
迎宾客酒
迎宾客酒
迎宾客酒
贺客
唱接亲歌
(7)婚期
婚酒期间,新娘由伴娘相陪同吃同住,因此新娘新郎不同宿。有的新人结婚时才十二三岁,酒期后新娘“回门”(返娘家),一去数年。这期间新娘纺织土花布、织锦、蜡染以备成家之用。待新娘长到十七八岁,男方在农忙时节或家族中办酒时,打一斗二升糯米粑,由族中姐妹挑去请女方寨中妇女烙吃,让大家记住女方正式去夫家的日子,如此接往数次,新娘怀有身孕后才长期住于夫家。
敬父母
双方老人互敬
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