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溪口遗址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543字

溪口遗址

溪口遗址位于江东乡政府西南不远处的清水江东岸一级阶地,与辞兵洲遗址隔河相望。遗址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较多部分被砖瓦厂挖毁。此次发掘约240平方米。

遗址第一发掘地点

溪口遗址发掘地点之一

2004年,我们调查时发现的溪口遗址位于当地武刚瓦厂内,2010年再次发掘时也是选择对瓦厂内尚未破坏的部分进行清理。因为整个遗址被破坏得支离破碎,相互之间有一些砖瓦窑和现代建筑,整体布方无法进行,只能绘图后选择堆积丰富的地点布残方,其中有一些堆积比较好的区域由于紧贴窑址或有现代建筑存在的区域无法进行发掘,只能放弃。确定的发掘点一共三处,第一处位于现代窑南侧约10米处,布4×4探方2个,堆积可分9层,其中六层及其以上为宋明时期堆积,厚度130~200厘米,出土青花瓷片、青、白瓷片以及少量陶片、打制石片。第七层到第九层为商周时期堆积,厚度50~100厘米,出土陶片、打制石片、石块、砾石、磨制石球。第二处位于瓦厂南侧一处现代建筑内,发掘探沟一条,发掘至3米左右依然是青花瓷片,因此放弃了该处发掘。第三处则位于现代窑北面约10米处一座废弃瓦窑侧面,该处原为遗址堆积很丰富的区域,瓦窑建设时将部分遗址破坏,只有作为瓦窑墙壁的区域保存下来,因瓦窑已废弃,有文化层区域成长条状,最宽仅3米,无法规则布方发掘,只能绘制剖面地层后逐层下揭。文化层堆积同样分9层,六层以上也是宋明时期堆积,厚度100~110厘米,同样出土青花瓷片、青、白瓷片以及少量陶片、打制石片。第七层到第九层也为商周时期堆积,厚度50~80厘米,出土陶片、打制石片、石块、砾石、磨制石器。

溪口遗址第一处窝棚遗迹

溪口遗址第七层到第九层文化层中,共清理房址9座、灰坑4个、窑址1座以及用火遗迹多处。房址均为排洞式木构建筑,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房屋面积大小不一,最小的不足10平方米,最大的在30平方米左右,部分可能应为窝棚式建筑。灰坑基本上为圆形,直壁平底,坑内出土遗物都较少;早期窑址受到现代砖瓦窑取土的严重破坏,只残存小部分在断壁上,未能全面揭露,其具体形制不明。用火遗迹相对比较规则地分布于探方内,由于多次使用等原因,遗迹周边多散布块状烧土。在发掘中还有两处砾石堆积比较密集,其间夹杂有少量的石锤、砺石、石片、石砧和砾石原料等,可能为石器加工地点。

溪口遗址第二处窝棚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代窑东侧水坑旁原有一个窑址,在修建房屋时将其毁坏,挖出的碎瓷片就近堆在水坑边,飞哥及小华看过后感觉瓷片年代可能很早,于是也对该窑址残瓷片堆积区域进行了清理。

该窑窑体已毁,窑外坡上倾倒大量烧毁废弃的瓷器和窑具。窑具有匣钵、垫饼、垫托、垫圈、码脚、碾轮、支钉等。瓷器釉色以青釉和酱釉为主,黑釉极少,部分器物未施釉。可辨器形有碗、罐、壶、盘、碟、盏、钵、杯、灯、坛、器盖、擂钵、网坠等,修复完整器物超过500余件。窑具和窑内产品,与此前发掘的远口瓦罐滩同。该处清理发现残存的龙窑,其时代初步推测为元代。

溪口遗址出土四孔石钺

溪口遗址出土陶罐

溪口遗址出土铜斧

溪口遗址宋元窑址出土窑具

遗址第二发掘地点

在发掘溪口遗址第一地点时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我们大多数时间就集中到室内做整理,由于前期发掘时面积太小,堆积不太理想,为获得更多一手材料,只能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发掘。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点定于瓦窑北面冲沟北侧的阶地上,共布方4个,刚好韩继泽来到工地,便由他负责发掘。

溪口遗址宋元窑址出土瓷碗

溪口遗址宋元窑址出土瓷器

该处堆积同样可分9层,其中第六层及其以上依然为宋明时期堆积,厚度130~200厘米,出土青花瓷片、青、白瓷片以及少量陶片、打制石片。第七层到第九层依然为商周时期堆积,厚度50~100厘米,出土陶片、打制石片、石块、砾石。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