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686字

遍布中国大地上的碑大致应该出现在战国之后,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碑,竖石也。”自汉以后,碑的作用便日逾复杂起来,死者的墓葬前立碑,是为墓碑;修建桥梁、庙宇、塑造金身等等也要立碑,是为功德碑;为表彰或纪念某事可立纪念碑;写一篇好的诗歌也可以刻碑……有名的碑刻在历史上也很多,如乾陵无字碑、元祐党人碑等等。实则是中国人对于“百世流芳”的欲望使然,《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对于大人物来说,只要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是流芳还是遗臭都无所谓了,更何况对于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的普通百姓。勒石为名,传之后世便是极其诱人的事情了,这类思想导致了大量碑刻的出现,于是乎,百姓做善事必有碑、官府下文告也喜用碑,桥有碑、庙有碑、渡口也有碑。

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于碑刻,实在是感觉又爱又恨。爱的是有碑就有文字内容,就能有年代等等说明问题的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相对简单一些;恨的是辨认和记录碑刻的内容很不容易,有的碑刻本身立于树下,因为树木的生长被包在树内;有的碑刻时间长、石质差、风化严重;有的碑倾覆在地,辨识需要将其翻起等等。在三门塘附近,我们翻开蜈蚣桥碑的时候几个大蝎子就从我们的手边跑过,让人心头直冒冷汗。但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清水江流域的碑刻数量相当的多,种类也相当的繁杂,除了修桥铺路、修建庙宇的功德碑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如管理木业生产的禁绝碑等等,这些当时采用或者实行的规定、约定代表的是一个当时人的生活情况,是往昔普通劳动人民留在世界的生活写照,对于该区域的民族历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里就介绍几个有意思的碑刻。

三门塘碑林,它的年代是清代,均位于清水江西岸复兴桥南头,计有乾隆“始修桥路碑记”碑、乾隆“次修桥路碑记”碑、乾隆“续修桥路碑记”碑、嘉庆“修渡碑记”碑、道光“修渡碑记”碑、道光“修建船屋碑记”、光绪“修渡碑记”碑、光绪“渡船碑记”碑、光绪“重修路”碑等十通。复兴桥南头系过桥通往三门塘村、其下渡口为三门溪寨必经之路,因此从乾隆到光绪一百余年,修桥、修渡、修路碑记林立。

三门溪码头旁有一块相当出名的《禁条碑记》石碑,碑文楷书阴刻,额题“禁条碑记”四字,其下为碑文正文,16行,满行50字,共计563字。内容记“缘因大河一带,有隔江之难,于雍正五年,幸蒙善僧字悟透者,苦化渡舡,至今乐沾其惠。虑恐事历久远,刁顽之徒坏此良规,当即呈请前任县主洪颁赐禁条”,“因前未刻碑禁谕于此,以至罔利之徒实踵其蔽。众等屡插禁牌,视为虚文”,官府不得不重颁禁条十款以维护渡口秩序事。系三门溪村民据官府晓谕文立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

大冲寨晓谕碑,位于坌处镇大冲村东清水江畔。碑为青石质,方柱形,高2.6米、宽0.38米。碑阳正中楷书阴刻“遵批立碑万代不朽”8字,每字0.16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于碑侧及碑阴,9行,满行33字,共计276字。记镇远府天柱县巡检厅查处大冲人杨裕远砍伐风水古树事。当地村民据官府文告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王家街修建石路碑,位于坌处镇三门塘村东。碑为青石质,方首,高1.72米、宽0.82米、厚0.08米。额题“视履考祥”4字,每字0.1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5行,满行32字,共计100余字。记:“斯地四姓聚处,各立有街,若刘则有西街,吴有东街,而王姓居中。在于前人,街已开辟,奈历年久远,崩缺颇多,难以便行。今值时和年丰,而族子侄等募化本姓,捐资重修,伐石塌平。”王政三撰文,王永祚书丹,王姓阖族同立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平敖“安民碑”(安民碑),位于平略乡平熬村西北。碑为青石质,方首,高1米、宽0.6米、厚0.07米。额题“安民碑”3字,每字0.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11行,满行32字,共计343字。记:“尔等既归版图,倾心向化,亦皆朝廷赤子,每年纳火烟钱粮务宜亲自赴府完解。每逢朔望宣扬圣谕,则孝悌日生,礼法稍知矣。今尔等愿归府辖,凡一切斗殴、婚姻、田地事件,俱令亲身赴府控告,不得擅行仇杀。倘有故违,责有所得。”立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