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寨下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195字

寨下

从事考古工作的时间也不短了,经常有人问我,你们考古是干什么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考古是很神秘的,是挖宝和探险。俞伟超先生在他的《考古学是什么》一书中对考古做了很精辟的解释:“在一般人的眼里,考古是与历史、文物,甚至古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专业人士那里,考古是有着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周密的理论支持与分析的一门考求历史的学科。” [1] 考古工作的本质毕竟是根据地下发掘出土的或多或少的信息来推断人类过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的痕迹,通过这些残缺的遗物来推定当时人类的行为或者某个事件,通过这些方式来更多地获取我们需要或能够发现的考古信息。而作为处于独立环境下的一小群人,考古工作则更多的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在日常的工作中曾有许多人(不仅仅是村民,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对我们的行为感到神秘和神奇,常常问我们:“你们怎么能够知道这里有什么,是不是你们用了什么仪器探测出来的?”这种问话让我们感到不好解释,其实这只是我们在工作前进行的调查而已,我们进行发掘工作的地点只是我们发现的地点罢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是有很多失误的。

贵州由于多山的环境和千百年来地貌、水源地等等的变化,不时会影响我们的考古调查工作,如果仅仅依据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点去进行调查的话,那么在贵州的黔西南和毕节地区一带,我们的调查经验就相当的不正确了,根据该区域内一些调查发现的情况来看,该地区新石器至汉代的遗址多位于山上,多数环境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而黔东南和遵义、黔南等地区又略有不同,因为气候或者植被保护的原因,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不大,古今人类都喜欢在相同的环境下生活,我们在这个区域内的调查就需要较多地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了。

寨下紧邻清水江边,远远望去,远处是一片极为平坦的台地。在我们的调查经验中,这属于相当有搞头的地方。我们开车到达后,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对台地进行了探查,却没有发现任何文化遗物。不死心的我们对台地中间那个直径10米左右、高约3米的土堆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感觉土堆上的土壤成色复杂,同人为翻动的痕迹很相似。是否可能是汉墓呢?因为黔东南地区还没有发现过汉墓,如有发现就是贵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无法定论,于是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心态记录、摄影,干的正起劲的时候,恰好有村民路过,经过询问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坡地,改革开放前村里花费了偌大的精力将土地整体向下挖了2~3米,而村民为了纪念,就留下了这个小土堆,这和我们臆想中的汉墓是完全不搭界的事情,当时我们几个都有点不好意思,觉得很丢脸。几年后,回想起这个事情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如果时光再前溯100~200年,这个坡地改造工作绝对是人类活动遗迹,所不同的是我们在它还没有成为普通定义中的文物的时候超前了而已。


[1]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