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清水江的木业生产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896字

清水江的木业生产

清水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但比兵器出土数量还多的却是历朝历代的钱币。记得在瓮洞镇巨潭村的时候,曾经问过当地淘金的村民在清水江中淘金发现的哪样东西最多,他们告诉我们:小钱最多,你直接用个撮箕去端就可以了。他的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但是从侧面反映了清水江内历朝历代钱币堆积的丰富程度,这些钱币的来源必然是由于沉船事故落入江中的。由此可见,当时清水江商业活动的繁荣。

古代商业活动的繁荣与本地出产的特产有关。2007年底,我们在务川大坪的汉墓发掘中可以看到朱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接近半数的墓葬中陪葬着数量不等的朱砂,这些务川本地的朱砂就是汉代或者更早时期人类在务川生活的原动力。清水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以崇山峻岭、山谷、丘陵为多,平原较少,而且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很适宜林木生长,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里,生活中使用的木材低于生长的木材,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积攒下来,形成了清水江流域丰富的林业资源。据记载,清水江流域生长的各种林木中,尤以杉木为最佳:“干端直,大者数围,高七八丈,纹理条直,有赤白二种,赤杉实而多油,入土不腐,作棺不生白蚁。”乾隆十二年(公元1774年)七月湖南巡抚的奏文也提到:“桅断二木近地难觅,须上辰州以上沅州及黔省苗境内采取。” [1]

明清时期,清水江的木业生产进入了鼎盛时期。朝廷的皇木征派多在贵州清水江流域。据炯哥介绍,他们曾经调查过一些人迹罕至的密林,都曾发现有人类生活痕迹,岩壁上还有明代嘉靖年间采木的石刻题记,这些都是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木业生产繁荣的有力证据。另据《锦屏县志》的记载:该县的王寨(今县城)、茅坪、卦治扼清水江下游,河面开阔,水流较缓,宜泊船筏,又靠近湘省,良好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集散地,称为“内三江”。 [2] 木材行业的繁荣发展导致当地居民之间发生大的矛盾纠纷,屡屡发生冲突,而对应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生产和运输以及交易,我们在该流域的考古调查中,就发现有许多的关于木业相应规则的碑文,这些碑文对于清水江流域明清时期的林业生产、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清水江流域明清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选取其中比较著名的碑文介绍如下。

漂木赎取章程碑,该碑位于坌处镇坌处村东,碑体为青石质、方首,高1.81米,宽0.98米,厚0.09米。碑额题“永定章程”4字,每字0.1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35行,满行45字,共计890余字。文称:“每遇大雨时,山洪涨发,沿河所泊木排多有被水冲散,附近居民捞为己有。木商备价向赎,勒索重价,多方刁难,议尚未成,擅行变卖,名许其赎,而终不能赎,并有无知匪徒,每乘水势爆发,系缆危急之时,纠其多人,执械、持器登排砍缆,令同党预伏下流等候,排一流至,即行抢劫。并有乘其不备,黑夜解缆子,任排流下,随驾小舟拆排掳抢。”官府“据金寿、江汉、益阳、常德、黄州、长沙、永川、宿松各帮木商公议……合行出示晓谕”,制定十一条赎取漂木章程。天柱县知县立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天柱锦屏内外三江木材商场条规碑,位于坌处镇坌处村东,同样为青石质、方首,高2.2米,宽1.11米,厚0.07米。碑文楷书阴刻,记“王寨、茅坪、卦治为内江,坌处、清浪、三门塘为外江”,“永江客、外江客欲进王寨、茅坪、卦治内江买木,非有外江木坞之主家引进,内江行户不得与外江客私自开盘议价,违者,内江罚行户,外江罚客”等事。天柱、锦屏两县知事同立于1916年。

卦治木业碑,位于三江镇清江村卦治寨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青石质、方首,高2米,宽1米,厚0.07米,碑额题“表扬德政”4字,每字0.12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15行,满行54字,共计527字。记卦治、王寨、茅坪三寨轮流“当江”即管理江上木材运输事。三寨村民公立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卦治木商会碑,位于三江镇清江村卦治寨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为青石质、方首,高1.64米,宽0.84米,厚0.07米。首题“木商会碑记”5字,每字0.07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16行,满行27字,共计301字。记被洪水冲走的各种木材的赎买价位以及赎买期限:“满江洪水,赎木期限半月;半江水,限十日。过期不到,准捞户自行变卖。但连期水涨,碍难寻赎,亦不得拘此期限变卖。”锦屏木商会据贵州都督唐继尧等发布的文告立于1913年。 [3]


[1] 徐晓光著:《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 贵州省锦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锦屏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385页。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