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远口遗址群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3040字

远口遗址群

提到考古,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同锄头打交道的人,或者是拿着传说中的洛阳铲四处活动,寻找着传说中的宝藏的人。近年来的网络小说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大行其道,神秘诡异的故事情节更是给考古工作者扑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气息。其实,考古只是根源于生活的工作而已。虽然研究的是逝去的人类及其活动,但是在如今,同样同先进的科学技术联系起来,遥感技术、C14(碳-14)测年、陶瓷热释光等等先进的科技在考古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

全站仪测绘工作

测绘地形

2009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联合考古队在天柱县远口镇辖区内对坡脚、鸬鹚、越山背、塆头、学堂背、中坪、坪上及瓦罐滩8个遗址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白市电站库区考古发掘中,全站仪、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筛选、浮选法都得到广泛使用。这些科学手段的引入,使得发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为提高。同时,采用多学科手段提取信息,如筛选、浮选,采集土样以分析当时的环境和植被也为考古信息的多方面提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坡脚遗址

坡脚遗址出土陶片

此次发掘坡脚遗址,共发现多个时期的灰坑60个、灰沟10条、石堆遗迹2处、墓葬2座、窑1座。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坡脚遗址的主体堆积,包含物多为石制品,少数为陶片。陶片少而碎,主要为夹砂陶,泥质陶极少。陶色有红、红褐、灰黑、褐、黄褐、灰褐、青灰、灰白、黄白等多种。器表多有纹饰,以绳纹最常见,其次为戳印小(长)方格纹,还有弦纹、划纹、兽面纹等,多见以戳印的小方格纹组成条状纹和各种形制的图案。可辨器形有钵、罐、釜等。坡脚遗址还发现两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1墓口长335厘米、宽248厘米,墓底长338厘米、宽248厘米,墓深约180厘米。M2长278厘米、宽198厘米、深约140厘米。两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涂抹有一层青黄膏泥,两端有枕木沟。葬具均为木棺,人骨已完全腐烂,葬式不详。每座墓均随葬有一件滑石璧,石璧形制、纹饰相近,一面素面,一面饰圈点纹。从葬制、葬俗和随葬器物看,比较多地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坡脚遗址发现的宋代遗物均为瓷片。从釉色看,主要为酱釉,少数为黑瓷,青瓷极少。胎色以紫、红为主。可辨器形有敞口弧腹碗、斗笠碗、葵口碗、小口细颈壶、钵、研磨器、碾船等。碗足矮而窄,碗底有圆形工具压印痕。以托珠为间隔具。器形规整、釉面光亮。少数碗心模印花卉或“周”字。装烧工艺、装饰手法与清水江对岸的瓦罐滩窑址部分相似,但胎釉、器物种类、器形差异甚大。 [1]

坡脚遗址发掘现场

学堂背遗址

此次发掘,学堂背遗址(中团遗址)共发现多个时期的灰坑12个、灰沟1条和窑1座。不过,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陶器不多,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色以褐陶最多,红褐陶和灰黑陶次之,还有青灰、红、黄褐、黄白、灰褐和灰白等。素面居多,凸点纹和绳纹较常见,还有少量戳印纹、刻划纹和镂孔。器形有圈足器、釜、罐等。

与坡脚遗址相比,红褐陶比例大为增多,出现陶胎厚度超过2.3厘米的陶器。出土石制品近1300件,占遗址出土遗物的绝大多数。除一件磨制石锛外,其余均为打制石制品。石料种类及石制品的制作技术与坡脚遗址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参考湘西地区已发表的考古学资料,学堂背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要较坡脚遗址稍晚。另外,从石制品和陶器的特征看,学堂背遗址所见的这类新石器时代遗存,亦与同一时期的湘西地区存在密切文化交流。此外,学堂背遗址还发现宋元时期灰坑和明清时期窑址各1座。 [2]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坡脚遗址出土滑石壁

坡脚遗址出土陶网坠

越山背遗址

越山背遗址此次发掘共发现灰坑3座、灰沟1条,出土和采集石制品90余件。石料来自于附近的河漫滩,主要为轻微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此次发现的石制品均为打制,此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该遗址采集过磨制石器。石制品包括有坑疤的砾石、石片、石核和石器等几大类。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和盘状器。总体看,越山背遗址发现的石制品特征与坡脚和学堂背两遗址基本相似。 [3]

瓦罐滩——贵州第一瓷窑

窑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可大幅书写的篇章。贵州发现过不少窑的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窑址虽然尚无法确定,但是汉代、明代、清代的窑址已发现发掘多处,但不论是2006年春夏之交在德江县清理的几座明代窑址,还是2006年底考古所清理的沿河县洪渡镇大坝田汉代窑址群,以及2007年底的务川县大坪镇大坪汉墓群清理的两座窑址,他们的主要作用都是烧制砖瓦。而贵州境内已知烧制瓷器的窑址在2004年清水江调查发现中团窑址之前就只有兴义白碗窑一处,而且白碗窑的烧制年代也极晚,仅为清代晚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短短的数十年的时间,也未曾科学进行过考古发掘。因此,清水江中团瓦罐滩窑址的发掘,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对瓷窑进行发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瓦罐滩窑址为早期龙窑,根据发掘情况可知,该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酱釉瓷器和黑瓷,可辨器形中较多的为碗、盘和茶盏,窑址内一共出土了完整或可复原瓷器、窑具近4000件,器物胎体较薄,矮圈足、足墙较宽,足脊平,以碗、盘、茶盏数量最多,装饰手法有彩绘、模印、划花、堆塑、堆粉等。部分碗底有圆形拇指或工具压印痕迹,为该窑址出土瓷器的显著特点。瓦罐滩窑址出土窑具种类不多,可分地柱(支座)、羊角形窑具、垫饼、垫圈、垫条、垫棒、楔形垫具、弧形垫具等。地柱、羊角形窑具、楔形垫具三种较规整,应为事先烧制以备使用。其余几类,则根据需要临时使用瓷泥捏制,故形制多不规整。垫圈,部分与地柱配合使用;垫饼,多直接置放在窑床底部,故无器底痕一侧往往比较粗糙,有窑渣、沙粒、泥土等黏附其上。从残存的现象看,楔形垫具多与地柱、垫圈配合使用。从釉色、器形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看,该窑址的发展可能受到了钧窑、建窑以及衡水窑、长沙窑的影响。 [4]

瓦窑滩窑址清理发掘后,考古队员们迅速对文物进行了修复、照相、绘图。为了弄清楚该瓷窑的大致年代和出土瓷器的具体信息,白市电站考古工作队请来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陈德富副研究员和王波讲师。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他们先在天柱整理地点仔细分析研究了瓦罐滩窑址出土的瓷器,同时远赴北盘江等地考古发掘工地。通过对发掘中出土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后,他们认为,天柱中团瓦罐滩窑址的年代大致在宋元时期,主体年代为元代,生产的瓷器主要为制作较简陋的粗瓷,其主要销售范围为贵州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北盘江考古工地上出土的瓷器其中部分可能都是该窑址生产的产品,可见该窑址的产品销售面辐射面之广。该窑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对解决黔东南或者周边相邻地区的出土瓷器的窑口问题有所帮助,而对于贵州这片相对于中原地区发展略微滞后区域的瓷业生产情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1] 于孟洲、白彬:《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

[2] 于孟洲、白彬:《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

[3] 于孟洲、白彬:《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

[4] 于孟洲、白彬:《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