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和金鸡
江河在山峰之间盘旋前行,数万年的河水下切会逐渐地让它们变得深浅不一,而经过的不同的地理地质环境,也会在江河中留下不同的险滩或急流。
清水江的水,从源头开始,便行进在黔东南东部这一片较为平坦的土地上。从高处远远向下看去,它平静得宛如系在大地上的带子一样,看不出太大的险阻。实则不然,在航路修整之前,这里年年都有水上事故的发生。
清水江从白市到瓮洞,江面相对要狭窄一些,在清水江上一些比较著名的险滩便出现在这一段水路中,如野猪滩、旋滩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六尺滩和金鸡滩。
小时候读书时学过刘白羽《长江三日》的课文,对长江三峡的险滩进行过描写:“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 [1] 清水江也有险滩,但相对于长江三峡的险滩来说应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比较著名的是六尺滩和金鸡滩,它们的险主要是石多滩急,江面开阔的地方水流较低,而水流深的地方则较狭窄,于是水流量变得大起来,船上行就相当的困难了。我们乘坐的是两台柴油机的渡船,但在上溯过程中,都略略感觉到力有不足,确实感到有一种很大的力不停地把船向下推,曾经有一两次船只熄火,整条船被狠狠地向下推去,那一瞬间还是有点紧张的,至少我们都曾经尖叫起来。
六尺滩
通过这些险滩之后回想起来,我们的船只动力方面是很不错的,有惊无险。而相对于现在在清水江上行驶的比较安全的机动船,在过去那种依靠人力的木质船舶行驶在清水江上,这些险滩必然造成许多的灾祸,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由于江面宽阔,过了险滩就相对平缓,较重的黄金颗粒便比较容易沉积在此地,历年来清水江采金的重点区域就是在这些险滩附近。在这两个滩上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和传说,据说淘金开始的时候,数十上百斤的古铜钱就任意地散落在石缝间,大多数的淘金者是不屑一顾的,淘金的过程中有文物最多的也就是这些险滩,从早期的青铜器到较晚时期的铜镜、钱币,甚至晚期私铸的银锭、鱼钩都有所发现。我们在金鸡滩的时候,曾向村民征集文物,发现过数量较多的青铜钺和矛、剑刃等等,但因大多略有破损且提出的价位较高,斟酌后就没有征集,如今忆起难免有所后悔。
在六尺滩和金鸡滩之间,还有一些小的自然村落,它们往往建立在两山之间,平日的交通都需要船舶。按理说,这样的环境是不大可能有古人类遗址存在的,但为了了解清水江过往的历史以及调查明清时期的文物,我们也没有放过它们。调查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除了部分人手中还有少量的明清钱币外,多的便只有一些清代中晚期的民窑青花而已,对于我们追寻清水江汉代和汉代以前的遗迹的目的来说便少了一些吸引力。
[1] 刘白羽:《长江三日》,引自《刘白羽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