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亦谐:风格多样的舞蹈
民国36年(1947年)修《荔波县志稿》载:布依族丧葬期间,“附近各村男女,于每晚间天黑时齐集丧家门外,男女分行对立,各执长尺余之竹刷把一把,互相敲击,一人执一木棒击粑槽作拍子,虽百数十刷把蝉联,而击出之声,有条不紊;并于柩前悬铜鼓数面,每面用一人敲。其余各执四五尺长竹竿一根舂板作拍子,节奏亦颇和谐。盖因办丧事时,各亲友来吊,借此娱乐,以消永夜耳”。这段史料基本上把铜鼓刷把舞或粑槽舞的特点概况出来了。
1986年秋,笔者到荔波正巧赶上朝阳区一个布依寨中的丧葬仪式活动,亲眼目睹了一场铜鼓刷把舞表演。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已经8点过,在县民委工作人员陪同下,我们乘坐一辆北京吉普,朝村寨开去。还未到寨子,老远就听见了有节奏的铜鼓声一阵阵传来。快走近寨子,又听见与铜鼓声节奏非常协调的“嘁嘁喳喳”声,随着我们步伐的行进,越来越清晰。工作人员告诉我:铜鼓刷把舞已经开始了。
丧家院子不算大,可能80来平方米吧。院子四周,搭起高高的木架,挂上几盏大马灯。院子周围和丧家大门口站满了围观的村民和亲戚朋友。院子中央,男女各8人(人数要求偶数),分站两行,相向而立,手上各拿着两把一尺多长的竹刷把,变换着各种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着。
刷把舞表演
黔南一带布依族刷把舞中的刷把有大刷把与小刷把之分。《荔波县志稿》记载的刷把舞和我见到过的刷把舞是小刷把舞。
布依族的舞蹈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当多的舞蹈都跟宗教仪式有关,主要是与丧葬仪式相关。
除了刷把舞,在丧葬仪式上表演的舞蹈还有响篙舞、粑棒舞、铙钹舞、转场舞等。
铜鼓刷把舞、粑棒舞、响篙舞节奏感都很强,置身现场,会感到一种热烈的氛围,每个人都会为之亢奋。
之所以丧葬仪式要跳这些节奏感强的舞蹈,首先是与消除守灵的寂寞有关。布依族办丧事,一般都要守灵几天几夜。这期间,家族中人、邻里和前来吊唁的亲友,晚上都聚集在丧家,与丧家家人一起守灵。为了排遣寂寞和悲凉,于是人们跳舞、唱歌,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其次,跳舞还有信仰的因素。
布依族有一个流行十分广泛的传说:古时候,老人死了不葬,周围的人听说哪家有老人去世,就前来分食其肉。后来有一个后生(后生名字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德尹,有的叫迪地,有的地方称董永),亲眼目睹了母牛生崽的痛苦样,联想到母亲生自己一定很痛苦,当母亲去世时,他不忍心让人们吃母亲肉,就用木板制作成棺材,装殓母亲下葬,并砍牛代替母亲的肉,让人们吃,从此兴起了亲人死后砍牛的习俗和埋葬死者的习俗。荔波一带布依族在解释铜鼓刷把舞来历,平塘一带布依族在解释粑棒舞来历的时候,就把它与这个传说联系起来了。荔波的说法是,迪地用木板制作棺材装殓和埋葬死者后,人们认同了他所说的道理以及他的做法,于是就兴起了老人死后敲铜鼓、锯木板、钉棺材、敲击棍棒送老人上天的习俗。敲击木板和棍棒后来演变成了敲击竹竿、刷把,逐渐形成了铜鼓刷把舞。平塘一带的说法则是,董永母亲死后,为了不让人们来分食母肉,制作木箱装殓,晚上偷偷埋了。众人上门吃肉时,董永告知大家,将买牛肉代替母肉分给大家吃。众人不依,举木棒打董永,董永则举木棒还击,打败了众人。众人于是同意用牛肉代替。但董永无钱买牛肉,众人愤怒要杀董永。董永又提议:比试粑棒技艺,如输了甘愿让众人杀了吃肉。结果董永又赢了。大家于是同意,第二年再来要牛肉吃。董永到傅员外家卖身当长工,得一百两银。第二年董永买牛来替母还愿,众人敲锣打鼓前来分食牛肉。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派仙女下凡帮董永还清卖身的一百两银,得以赎身。七仙女嫁给了董永。结婚那天,董永和仙女立下规矩:以后老人去世,不能分食,用牛或马代替,并击铜鼓、敲粑棒、比试粑棒技艺来超度老人。从此以后,兴起了丧葬仪式活动中跳粑棒舞的习俗。
我曾就这个传说问过一位布摩:古时候是不是真的有人死后分食其肉的习俗?这位布摩说:这样的传说,是古人用一种极端的例子来强调孝道的观念,并不代表古时候就一定有这样的习俗。
响篙舞主要流行于独山一带覃氏家族和莫氏家族中。覃氏家族在丧葬仪式活动期间表演,莫氏家族则是在婚礼活动期间表演。据说最先流行于覃氏家族。古时,覃氏家族相信黑猫是邪恶的化身,老人去世停在堂屋里,必须时刻守着,不能让黑猫从停放死者的房梁上走过,否则死者会坐起来,灵魂不能升天,还会惊吓活人,很不吉利。因此,丧家都会准备很多竹篙,人们互相敲打舞蹈,既能驱邪,又能为守灵人壮胆,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在丧葬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还有转场舞、香花舞、铙钹舞、绕坛舞(也称“回旋舞”)等。与铜鼓刷把舞不同的是,这些舞蹈结合仪式表演,或者就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其内涵,有的表现为亡灵送行的场景,有的则为驱邪。同一种名称的舞蹈,各地表演的动作有一定区别。如长顺一带的“转场舞”,舞者每人手拿两面系着大红绸的大铜钹边舞边敲,节奏强烈。舞者时而低头俯下身躯,时而昂首向后转身。整个过程由十二个动作组成,基本舞步是走一步打一钹,再根据动作的变化,用双钹表演出许多花样。舞蹈的气势雄壮,气氛热烈。
册亨高台舞狮
流传于惠水县(宁旺、岗度、甲烈、本底、关山)、长顺县(摆所、营盘)、紫云县、盘县、荔波县、龙里县等布依族地区的香花舞,在丧葬仪式中表演,一般由六人表演,也可多人,用铜鼓、皮鼓伴奏,手持燃香及纸花,舞蹈大约在子时开始,始终按逆时针方向绕圈舞蹈,表达对已故老人的悼念、祝福。
铙钹舞流传在罗甸县逢亭镇一带,一般在丧葬的“砍牛”仪式中表演,是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祈福的娱神舞蹈。丧家在举行“砍牛”仪式时,要燃放鞭炮、敲击铜鼓,跳铙钹舞烘托气氛。在举行点主仪式时,布摩诵摩经,当念到“上粮”内容时,要举行“偷猪”仪式,人们用锅烟墨在脸上互相画花猫,同时跳铙钹舞。舞蹈为偶数男子群舞,舞者双手持铙钹,随着场地中央铜鼓的指挥,不断变换队形、节奏、动作。祭奠完毕后就出殡,伴随着送葬队伍,四个或八个手持铙钹的舞者打击铜钹,跟随吹奏海螺、唢呐、敲击锣鼓的乐手,围绕着棺材边走边舞,直至墓地。
以上的这些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逐渐脱离仪式环境,成为民俗舞蹈或娱乐性的世俗舞蹈。比如响篙舞在独山一带莫氏家族中,就是在婚礼上表演的,刷把舞、粑槽舞等已成为一种娱乐性舞蹈,于节日或其他活动期间表演。
布依族中有一类舞蹈,既不完全是表现宗教信仰,又包含一定的求吉祥含义。这类舞蹈首推舞龙和狮舞。
舞龙多在农历正月举行,由舞龙队到各村寨作巡回演出,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其表演有民族特色。贞丰一带,舞龙是寨老舞龙头向上跃起一步,然后才按乐曲节奏追逐两个绣球翻滚。舞完一圈,又向上跃举龙头一步,龙身又再次翻滚舞动,妙趣横生。狮舞既可在春节期间表演,也可在农闲时或在婚丧期间表演。狮舞中的狮子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即两人合扮的大狮子,少狮为一个人扮的小狮子。一人戴假面具,打扮成武士,手持彩球,引逗“狮子”作种种技术表演。表演文狮时,要尽力体现其温顺性格,通常有舔毛、搔痒、打滚、抖身理毛等文质活动。表演武狮时,则要尽力体现兽王勇猛的性格特点,有跳跃、跌打、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表演狮舞时,常伴以武术对打,以壮“军威”。武术有“长凳术”、“头帕术”和“飞石术”等,既是娱乐,更是体育和军事训练。在册亨、安龙一带,有表演高台舞狮的习俗。高台用八仙桌叠成六到八层,表演者从一层逐层往上边爬边表演,然后再从上往下表演。一些动作颇为刺激和惊险。由于高台表演有一定危险性,表演前要先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表演者平安,同时也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安康、幸福。
册亨威旁乡一带布依族中流行的舞蹈勒呜,汉语称“转场舞”。与其他地区丧葬仪式上的转场舞性质不同,册亨的勒呜是一种世俗舞蹈,由于多在春节期间表演,含有驱邪、求吉祥的意味,因此也具有民俗舞蹈的性质。
“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跳舞。其表演形式为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在村寨的晒坝里,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潇洒大方。舞蹈象征着布依族人民驱逐邪恶,丰收在望,幸福吉祥。如今也象征着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互传情,相互沟通的好开端。
在舞蹈开始前,要举行“祭师”仪式。仪式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届时,几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与祭师一道,先在祭桌上把半斤多的方形肉(俗称“刀头”)、熟鸡一只、粑粑、豆腐、糖食果品、酒等摆布好,再由寨中一个固定的祭师手持五炷点燃了的香,先祭拜土地神、山神、庙神,再祭拜转场舞的舞台。祭拜时念咒语:“天有刀、地有刀,师傅来保佑,上有猴子翻天应,下有保佑狮子滚绣球,转场舞起来,寨邻跳起来,平安幸福送到家,五谷丰登乐开怀。”念毕,几位鼓手鼓声一响,本寨、邻寨、远方村寨的村民闻声而至,大伙不约而同便聚集在一起,手拉手,开始跳舞。一直跳到元宵十五晚上,其中元宵十五晚上,跳布依族转场舞的情景最为壮观,令人震撼。
“雯当姆”[wen2tam5wu4](汉译“矮人舞”)流行于贵州省荔波翁昂一带。舞者为少年男女。一群小姑娘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脑后戴竹制撮箕面具,双手持稻束挥舞着,相互嬉戏着,表现布依山寨丰收后的欢乐情景和儿童的天真活泼。一群男孩则在肚皮上用强烈的色调画上夸张的人物脸谱,并将竹篓等制成的假面用双臂撑起,腰部以下内着长裤外套假衣,仿佛一个头戴高帽的矮人。男女表演者以动肩、扭胯、撅臀、勾足等各种滑稽动作逗趣,很有生活情趣。表演时,男孩扮演的“矮人”利用腰肚肌肉收放构成独特的表现力,使人物表情丰富而富有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雯当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情趣盎然,诙谐幽默,享有“东方卓别林艺术”的美誉,充分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热情风趣、幽默豪爽的性格。舞蹈诙谐风趣的艺术格调,使其有一种百观不厌的艺术魅力。无论从民族文化还是艺术欣赏的角度看,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5年,“雯当姆”布依族矮人舞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纯娱乐的舞蹈首推“铁链械”。主要流行于花溪区湖潮布依族苗族乡杨梅、寅贡等寨。
“铁链械”以一种兵器“铁链械”而得名。“铁链械”表演动作主要是双手转动用铁链连接的两根木棒,使木棒在头上、肩上、腰间、胯下、背上或左右两侧,或正面等部位飞舞转动。其主要动作有“雪花盖顶”、“颈上飞花”、“苏秦背剑”、“黄龙缠身”、“背上飞龙”、“鱼跃龙门”等以威武、彪悍、沉稳、雄健的艺术风格著称。
2004年,湖潮中学将“铁链械”引进课堂,使这一传统舞蹈的传承得到有力保障,特别是女学生踊跃参与,结束了“铁链械”只有男性表演的历史。
2006年,“铁链械”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矮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