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温”、“哚比”:独具神韵的歌谣
布依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要唱歌,节日欢聚要唱歌,婚丧嫁娶和新居落成要唱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社会成员社交也唱歌……可以说,唱歌已经成了布依族生活的一部分,须臾不能离开。人们用歌表达感情,用歌宣泄情绪,用歌交流思想,用歌进行娱乐和自我教育。
布依族把有调的韵文体民间文学作品称为“温”或“分”(第三土语),没有调的称为“比”。因此,唱歌,布依语称“故温(分)”或“喏温(分)”,有韵而无调的韵文体作品,则称“比”,诵民谣,称“哚比”或“故比”。“温(分)”与“比”合起来,相当于汉族的歌谣。
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布依族民间歌谣有布依语和汉语两类。“温”,布依族民间主要指用布依语演唱的歌,用汉语演唱的歌,也可以称“温哈”(汉歌),但大多按汉语称为“山歌”。
如果按照我国现在通常的民歌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布依族民间歌谣包括了劳动歌、苦歌、反歌、习俗歌、情歌、儿歌和新民歌等各种类型。按表达方式分,有抒情歌和故事歌两类。
布依族的汉语民歌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青年男女社交和谈情说爱过程中演唱的歌称情歌,另一类是礼俗歌。
如果不是仅仅着眼于民歌的语言,而是着眼于汉族和布依族民歌生态,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差别。
汉族由于宋以后婚姻封建化程度逐渐加重,青年男女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恋爱的自由。因此,汉族即使唱情歌,也只能在山间野外作为一种消愁解闷的方式偶尔为之。布依族虽然也受汉族婚姻文化影响,出现了包办婚姻,但却难能可贵地传承了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社交和恋爱自由的习俗,青年男女可以公开聚会甚至在家中集体对唱。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汉族的情歌基本上存留在书本里,而汉语情歌的种子撒落到了布依族文化土壤之后,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布依族文化中既具有汉族文化因素又具有布依族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事象。
所谓礼俗,指礼仪习俗。某个社会群体世代沿袭的社会行为法则、规范和仪式,婚丧嫁娶、小孩满月酒、为老人祝寿、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方面的礼节,都属于礼俗。而礼俗歌,就是在礼俗活动中唱的歌或吟诵的无调韵语。
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是一段有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1935年,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日寇曾多次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保证了运输畅通。1945年,第一批由美国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载入史册。
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
晴隆二十四道拐
布依族、汉族等都有礼俗歌。汉族的礼俗歌主要在仪式活动上由木匠、石匠或主持仪式的司仪吟诵,布依族礼俗歌除此之外,在社交和酒礼中集体对唱是一种更普遍的形式。从礼俗歌所用的语言来讲,布依族中的礼俗歌也包含了布依语和汉语两类作品。
布依族汉语礼俗歌(包括无调的韵语)在演唱形式上,有一些与当地汉族相同,但是,如果我们总体上对两个民族礼俗歌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布依族与汉族的礼俗歌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相比较而言,布依族汉语礼俗歌流行范围和参与面比汉族礼俗歌更广。
汉族礼俗歌(包括无调的韵语)主要在婚礼、丧礼、新居落成等仪式上吟诵和演唱。婚礼上,司仪在杀鸡祭祖和回车马等仪式有韵语的吟诵;丧礼上,主要有守夜和吊丧人们吟唱的孝歌;新居落成典礼上,立房上梁仪式主要是石匠和木匠的“对四句”韵语吟诵;新房大门做好后,要选择吉时举行开财门仪式,有木匠和“财帛星”扮演者在大门内外“对四句”,祝愿主家财源广进,幸福吉祥。在这些礼俗歌(韵语)的演唱(诵)中,以唱孝歌最为普遍。仪式上的韵语吟诵者一般是工匠或宗教职业者,而唱孝歌则比较普遍,只要参加守夜,又会唱、喜欢唱,就可以参加。
唱古歌
在黔中布依族中,除了唱孝歌习俗没有汉族那么普遍而外,无论哪一种庆典活动,除了工匠和宗教职业者在仪式上对诵吉祥韵语外,参与庆典活动的人几乎都会参加各种对歌活动。中老年人唱酒礼歌,青年人唱交友歌、情歌,在酒席上,也唱酒礼歌。总之,不局限于某种仪式,也不局限在工匠或某个职业的人员中。
布依族汉语礼俗歌的对唱有非常突出的竞赛性质。对唱时,虽有诸多现成的作品,但这些现成作品只是作为对唱开始时的引子,一旦对唱深入下去,就必须根据对方所唱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唱,俗称“见子打子”。这对歌者的反应能力、艺术才能和知识面等是严峻考验。如果“棋逢对手”,对歌时间就会很长,并且精彩纷呈。无论在酒礼歌集体对唱的场合还是青年男女交友歌、情歌的集体对唱,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对唱过程中逐渐有人“江郎才尽”唱不下去,只剩下少数几人继续对唱,直到有一方连续几首无法回应为止。
可以看出,布依族汉语民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与布依族传统民歌演唱形式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虽然语言上是汉语的,但演唱形式却是地道布依族的,借助汉语民歌语言和体式的艺术品与布依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既与原生态汉语民歌有别,也与布依族传统民歌语言和体式有异的文学艺术样式。
布依语演唱的歌谣体式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其中以五言体作品最多。汉语民歌中的山歌往往有固定的句数,比如七言四句。但布依语民歌句子数量没有固定模式,一般都是根据表达情感的需求而定。布依语民歌押韵方式与汉语民歌押尾韵不同,是押头尾韵或腰韵。下一句第一个音节与上句最末一个音节押韵,称为头尾韵,下句中间的某个音节与上句最末一个音节押韵,称为腰韵(或“腰尾韵”)。比如押头尾韵的民歌:
Raanz xib jauc guc jauc, | 十个头九个头的房屋, |
Jauc laez jauc faixraul? | 哪个头是枫香树? |
Saul laez saul faixsoh? | 哪根柱子是泡桐树? |
Boh laez boh jaanglraanz? | 哪位是这家中的老父? |
Xaanc lauc naail deel goons, | 举这杯酒先问候他, |
Xaanc xaz yanh deel goons. | 端一杯茶先递给他。 |
Raanz xib jauc guc jauc, | 十个头九个头的房屋, |
Jauc laez jauc fairaul? | 哪个头是枫香树? |
Saul laez saul faixngeeh, | 哪根柱子是岩桑树? |
Meeh laez meeh jaangl raanz, | 哪位是这家中老母? |
Xaanc lauc naail deel goons, | 举这杯酒先问候她, |
Xaanc xaz yanh deel goons. | 端这杯茶先递给她。 |
这是一首布依族《敬酒歌》,客人来到主人家,受到主人家热情接待后,用这首歌答谢,是典型的押头尾韵的民歌。第一段,第一句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和第二句第一个音节的韵母为au,第二句最后一个音节与第三句第一个音节都是au,第三句最后一个音节和第四句第一个音节的韵母都是o,第四句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和第五句第一个音节的韵母都是aan,只有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腰尾韵。第二段,除第三句最后一个音节和第四句第一个音节换成ee之外,其余与第一段相同。
又如押腰尾韵的民歌:
这是一首布依族情歌。杂言句式,押腰尾韵。腰尾韵的“腰”,不一定是居于句子中间,可以是句子首位以外任何一个音节,它们分别与上句最后一个音节押韵。这首歌的第一句最后一个音节韵母与第二句第二个音节韵母是on,第二句最末音节韵母与第三句第三个音节的韵母是aau,第三句最末一个音节和第四句第三个音节韵母是o,第四句最末一个音节和第五句第三个音节的韵母是a,第五句最末一个音节和第六句第四个音节的韵母是om,第六句最末一个音节和最后一句第七个音节的韵母是eeu,分别构成押韵关系。
除了独特的韵律外,布依语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自身特点。
首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是诗歌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尤其是情歌,比起其他歌来,其“情”就更为浓烈。我们看看这样一首布依族情歌。
这一首流行在望谟一带的情歌,反映了一位女孩子在失恋后对初恋情人的诉说,歌中运用了各种比喻,将浓烈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善用比喻、夸张是民歌重要的艺术特征。布依族摩经中汇集了很多优秀的民歌作品。这里引一首流行于贞丰一带摩经中的《温经》作品,在歌中,无论是倾慕、相思、热恋还是哀怨和失恋等情感,都通过一系列巧妙、贴切的比喻以及大胆的夸张,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唱古歌
歌中用了一连串比喻,把对恋人的思念具象化了,使比较隐秘的心理活动生动、具体可感。青年男女对恋人的思念,无论放到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是靠不住的,你看,放在弯树和艾叶上,它们要么会倒,要么会枯,而放到山上或寨中,山或寨子就会垮沉,这些一方面说明思念的分量之重,同时也说明这样的思念不可靠。后几句向人们表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功能,不能寄予太大希望,所以最可靠的,就是把对方时时扎在心间,这才是最宝贵的。
“对四句”或“说四句”
流行于贵州汉、布依等一些民族中的礼俗歌演唱形式。由工匠(石匠和木匠)或仪式主持者(司仪)在仪式上表演。比如,新居落成要举行上梁仪式,由石、木二匠分别从两侧一边对唱(说)“四句”登上房顶,骑在梁头上,继续对唱(说)。然后向楼下参加庆典仪式的众亲友抛撒“梁粑”(或称“富贵粑粑”),内容包括追述大梁不凡的来历,祝福主人家“富贵双全”、儿孙满堂,万事顺意。大门做好后,也要举行“开财门”仪式,由木匠和歌师在新门内外“对四句”,祝福主人家“财源滚滚”、“金玉满堂”。“四句”也有单唱“说”的,如婚礼庆典仪式上,当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要举行“回车马”仪式,新娘才能进新郎家门,仪式上司仪也要“说四句”,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美满,早生贵子。“四句”实质上是一种吉祥韵语,形式上是诗,吟诵时声调有些夸张性延伸,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显得悦耳动听,但没有旋律和调,算不上歌。每首长短不一,不一定刚好是四句。布依族中“对四句”、“说四句”用汉语,是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已经成为布依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唱迎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