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护驾意味的生育习俗
男女婚配为“花”来到人间提供了一个条件。当发现妇女怀孕,说明“花”已行走在通往人间的路途,家里人就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护驾”,形成了从孕期开始的生育习俗。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依族中仍传承着女子婚后“不落夫家”(或译“不坐家”)的习俗,即举行婚礼后,不到夫家生活,往往一二年后才到夫家生活,称“坐家”。这段时间,如男家有婚丧喜庆活动或农忙季节,才把妻子从娘家接来,开始过夫妻生活。女子的母亲会随时对女儿进行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女儿若感到身体不舒适,就要回娘家禀告母亲,母亲则注意观察判断。如发现女儿已怀孕,就要提醒她在劳动、休息、饮食、卫生等方面加以注意。并捉上几只小雌鸡让女儿带回婆家,公婆和丈夫见后,不言自明,心中有数,就在各方面给予关照。之后,择吉日请布摩给孕妇举行驱邪保胎仪式。
贞丰一带布依族举行搭“保命桥”仪式
妇女怀孕后,被认为身上会带有邪气,不洁,所以对其行动有诸多禁忌。例如,不准乱串门,有些地方孕妇不能给将结婚的青年缝制衣服铺盖,不能当接亲娘,更不能去看新娘进门,做生意的不让其掌秤,打鱼时不准其拿网,不能播种、酿酒,忌孕妇出殡;妇女怀孕期间,丈夫忌狩猎,忌参战杀敌。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是花婆神的赐予,所以降生时得到格外关照。妇女分娩时,布依人家要请有接生经验的邻里或亲戚妇女来接生,用茅草叶来拂打帐内房内,以驱除邪魔。将婴儿胎盘用稻草包扎于竹上,意即以竹助长,繁茂如竹。妇女产子后的一个月之内,不出门,不干活,专心养体,护理婴儿。
布依族妇女生孩子后,不管有无奶汁,都要按习俗请一位健康的奶娘给婴儿喂奶,时隔数日,婴儿才能吃母亲的奶汁,奶娘一般不要任何报酬,等到孩子长大懂事后,其父亲便告诉孩子的奶娘是谁,以便日后记情报恩。
孩子生下的第三个早晨,亲戚和家族中的妇女带着礼物前来祝贺,称为“更三罕”或“更占罕”,孩子的外婆家要送来花布、童衣、童毯、小帽、小鞋、母鸡、糯米、花糯饭、鸡蛋、甜酒等礼物,主家回赠客人一篮五色糯米饭和鸡肉块。还请布摩举行“招魂”仪式或“卜卦”、“驱鬼”等。若生男孩,供桌上放一本书或笔墨纸张,希望孩子长大读书做官,若生女孩则放一把剪刀、一块土花布或针线,希望女儿日后纺纱织布,刺绣挑花,心灵手巧。在贵阳市郊区布依族中,举行这种仪式时,生育男孩的人家需栽一蓬金竹,生育女孩则需栽一蓬水竹,预示孩子像竹笋那样快快长大,像竹那样四季常青,无灾无病。
为老人举行的祈福仪式
在关岭、镇宁、贞丰、罗甸等地,妇女生第一个孩子,外家还要给孩子举行送背带仪式。背带分里外两层,背面绣有多种花纹图案,工艺精细、考究。这种背带往往要逢年过节,或者走亲访友时才用上,平时只用普通的背带。贞丰一带,缝背带要找4位儿女双全的妇女,在堂屋中铺一张席子,一边念诵吉祥祝福的韵语,一边缝制。送到孩子家后,孩子的祖母先要用背带套上一个草墩(稻草编成的坐墩)背着在堂屋里转几转,才把草墩放下,方可用背带去背新生儿。
清镇布依族将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的活动称为“洗三”,也叫“吃三朝饭”。这天,家里的长辈要上山亲自采几种草药,洗净后煨水,给产妇和孩子洗澡,从头到脚把全身洗干净,给小孩穿上衣服(洗三之前小孩未穿衣服)。家族及外家的女性都要前来看望产妇及新生孩子,祝贺主人家添子添福。主家要设宴招待,叫“吃三朝酒”或叫“吃三朝饭”。每个来吃三朝酒的人,都要带上礼物,一般是1升(约2公斤)大米,10~20个鸡(鸭)蛋,外婆家还要带新生孩子穿的衣物等。“三朝酒”席上全是女客,无一男客。布依族认为,男人吃三朝酒会不长胡子。
席间,主客双方相互敬酒劝饭、说笑,在黔中一带,主客唱酒礼歌,客人恭贺主家人丁兴旺,祝孩子健康成长,感谢主人的盛情。主人家则欢迎客人的到来,自谦说没什么好的招待,请多包涵。同时,主家还会将办月米酒的日期告知外家和吃三朝饭的其他人,请他们到时来吃月米酒。
除了三朝酒,布依族生头胎小孩满月均要办月米酒,或称满月酒。布依语称“哏艾”[kɯn1ʔa:i1],其隆重程度仅次于结婚酒,二胎及其以后的小孩,月米酒虽然也要办,但不如生长子(女)时隆重。
办月米酒的时间,一般是在小孩出生两周前后择定吉日举办,这样,所收大米、鸡蛋等食物足以满足产妇坐月期间恢复健康的生活需要。
办酒的当天,要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外家挑礼物,邀请外家一同前来吃“月米酒”。外家送来的礼物(含亲戚送的在内)有甜酒、大米、鸡蛋、鸡、鸭、小被子、被褥、披风、银头饰等。另外,还送一件衣服和一块纱帕给孩子的奶奶。外家客人到来之前,迎亲客人在寨门口等候。客人到达时,上前迎接,说客气话,唱迎客歌,然后安排客人到住处休息,装烟倒茶。
下午,主人家设宴款待嘉宾和帮忙人员。入席时,外家客人坐一起、亲朋坐一起,主人家有关人员分别陪坐。席间,主客双方互相敬酒、唱歌、说笑逗乐,热闹非凡。餐毕,外家、亲朋各回原地休息。
晚上八九点钟,主人家在堂屋中间摆三张桌子,请外家将送来的背扇、帽子、毛毯、垫单、小被子等礼物,全部摆在桌子上,展示礼物及其针线的手艺,让亲朋、寨邻参观。展示一会儿,外家一边开玩笑,一边唱歌,把展示礼物打成一捆背在老公公、老婆婆(新生儿的爷爷、奶奶)背上,叫做“背子孙”。意思是恭贺主人家发子发孙,发财发富,辈辈出能人。主人家唱歌回敬外家,感谢外家送礼又送心,望多玩几天再转身。展示结束,外家、亲朋等转到安排的下榻处。而主家寨上的家族、寨邻和亲朋也互相邀约,随后来到客人下榻的人家,与客人对歌。青年男女唱情歌、排歌等,成家的中老年人则唱古歌、礼俗歌等等。如双方棋逢对手,往往唱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次日上午,请外家“过早”(吃早餐)。中午,宴请中餐。十二点左右“放客”。“放客”礼仪和结婚礼仪相同:喝拦门酒、唱拦门歌。临行,主家送外婆一套新衣服,并送外家一块猪肉或猪腿,重6斤6两或8斤8两。客人起身之际,主家热情洋溢地唱歌欢送客人。至此,“月米酒”圆满结束。
布依族中,“八字”与人生有着密切联系。如找保爷要翻八字,订婚要合八字,结婚择期要看八字。建房下基、架马上梁、迁新居、安神祭祖的吉日良辰都要查看八字,人死安葬也要用八字来择期。一句话,人生离不开八字。
小孩出生后,要请布摩或当地懂得传统民俗的“先生”写“八字”,即用天干地支八个字记录下小孩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八字,时间一般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先要给祖宗供饭。供桌上摆放饭、酒、菜等祭品,在神龛上点上三炷香和大小烛各一对,把放有三条小鱼(有的人家只用两条)的盆摆在香火(神龛)前,家中长者在供饭时,一边烧纸,一边轻声向老祖宗禀报:家里已经添人进口了,请老祖宗保佑小孩平安无事,轻脚快手,快长快大。供饭结束后,则把小鱼放入河里,叫放生。意为孩子像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
有的人家还要祭祀花婆,请“四大灵母”降临,告诉祖宗某氏门中已新添小孩,望祖宗和四大灵母保佑。
写八字时,布摩要顺便查对小孩十二岁前是否冲犯“三十六关、七十二煞”,若有冲犯,就要解关煞,要择吉日举行“过关”仪式。
“过关”仪式上,要用一把尖刀,一把剪刀,两只公鸡(一只为替身,一只作为引渡),先生念经文,“回煞”,扎花桥,并用一个鸡(鸭)蛋来为小孩叫魂。
同时还要查小孩八字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否相克,是否需要过门或拜保等,先生会将查对的情况一一向主人交代明白。
布依族认为,人的八字中最理想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样样齐全。人的八字是天注定,非人为所能左右,但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补救。通过取名加以补救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因此,孩子出生后,取名也是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格外重视。取名弥补,就是根据八字中五行缺哪一项,就在取名字时加上含有该项的偏旁部首或相应部件的汉字。缺金,就在名字中用上一个金字旁的汉字,缺土,就用一个提土旁的汉字,如此类推。这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但在布依族中已成为较为普遍的习俗了。
每个布依人的名字中都有奶名(小名、乳名),学名(书名)、保名等。其中的保名也是因孩子八字“缺陷”或某方面的原因,需找“保爷”,由保爷取的名字就叫保名。
小孩体弱多病,被认为命薄,或因小孩“命”上犯关煞(如阎王关、和尚关、五鬼关、千日关)等,要找“保爷”护佑。拜保爷有拜人和拜物两种。拜人:有的按姓氏或属相选定,或请布摩推算八字,找生辰八字与孩子相符合的人为“保爷”;有的由父母领着小孩、带上酒肉在岔路口等候,以遇到的第一人为“保爷”,规格更高的拜保爷的方式是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席,让小孩站在岔路口等候,遇见先来者,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得甘当“保爷”,不得推辞,应邀入席;有的是放一碗清水在门边或神龛上,或把小孩的帽子挂在门上,谁先进家门,谁就成为“保爷”。
找到“保爷”后,选吉日,抬着酒肉和大公鸡等去保爷家拜祭。保爷家便宴请家族和邻居相陪。保爷除了赠送一套新衣、红鸡蛋、米、一双筷子、一个碗等礼物(过去还要送一块银质“长命富贵锁”,让拜者挂于胸前)外,还以自己的姓为“干崽”或“干女”取名。从此,孩子的父母和干爹干妈结拜为“干亲家”,来往密切。惠水县一带,拜保爷后,孩子要改口叫亲生父母为伯父、伯娘、叔叔、叔娘等。
保名,就是孩子拜保爷之后,由保爷另取的名字。各地命名习俗不尽相同,但都以保爷姓氏作为孩子的姓。一些地方,孩子的名字以保爷姓氏为姓,名则用“宝”字,如杨宝(保)、陈宝(保)、钟宝(保)等,一是表明孩子的姓名属于保名,同时也取“宝贵”之意。
除了拜人为保爷,布依族中还有拜物为保爷的习俗。
拜何物,也是请布摩测算,一般有巨石、大树等,选择好良辰吉日,孩子的长辈备好肉、酒、水果以及香、蜡、纸、烛等祭品,带小孩到所拜之物前跪拜、祭供。此后,每年都按规定时日前去供祭。有的人家还在住宅附近栽保命树、保命竹,让这棵树(竹)伴随被保之人至终老。
如果孩子生病,巫师或布摩根据八字推算,若犯有“将军关”和“夜哭关”等,则要举行相应仪式禳解,立指路碑和挡箭牌。在民间信仰中,“将军关”是因为冥界将军过路,骑在马背上射箭,无意射中了小孩。这就要立挡箭牌挡住“阴箭”,以免伤人。小孩夜哭不停,若被认为犯了“夜哭关”,要请布摩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碑上写着“上走某处,下走某处,左走某处,右走某处”。这种指路虽是为阴间鬼指路而立的,但对路过的人也具有指路的作用。
为使小孩能顺利成长,有的人家要搭“保命桥”。如果孩子经常生病,就要请道士、布摩或“雅押”(巫婆)推算,若小孩犯有“断桥关”等,就要请道士或布摩来解关煞。备两只公鸡、刀头、粑粑、豆腐、香、蜡、纸、烛和4米蓝布,在家举行仪式,通过布摩念咒语,烧香烧纸,杀鸡用鸡毛把血粘在布桥上,随即到外面小路上,有小沟的地方,用一块石板搭一个便桥,给行人好走,就算仪式结束。认为小孩生辰八字上犯了“百日关”、“千日关”等,就给小孩戴锁。用锁来锁住小孩保他日日平安,祈愿小孩健康成长,锁是银子锻造成的锁,有62、125、188克不等,锁上铸上“长命富贵”4字。锁有“百家锁”、“外家锁”两种,到底戴什么锁,由八字而定。百家锁要化一百家的钱来买锁,外家锁由外家拿钱买锁。戴锁也要择吉日,由布摩举行仪式,亲戚前来祝贺,放鞭炮、拿礼信等,由外家或布摩将锁挂在小孩脖子上,讲些吉利的话。
在布依族观念中,孩子是花婆的赠予,孩子的灵魂则是神母赋予的,并由神母护佑至一定的年龄。镇宁一带布依族认为,伴随着孩子的降生,有12位神母给孩子送魂来,并在孩子左右监护,直到孩子12岁才离开。这些神母,常提到的有“床中神母”、“山坳神母”、“河岸神母”、“田野神母”等。为不得罪神母,不能随便背小孩早出晚归,孩子要少出远门,大人也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如果得罪了神母,孩子就会生病,须请布摩或“雅押”(女巫)举行仪式祈求神母保佑,据说,只有这样,孩子的病才会痊愈。有些地方认为神母有4位:“雅娃林”、“雅娃翁”、“雅楞当”、“雅罗哥”。孩子一旦降生,即为之安神母灵位供奉。人们认为,神母娘娘暗中保佑着孩子,所以,逢年过节均要烧香供饭,每过一年要剪贴一小纸人在圣母位上,直到孩子长到12岁为止。这无疑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