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淡雅素净的服饰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淡雅素净的服饰

布依族服饰的美学风格,总体上显得淡雅素净。男子服饰不用说了,无论款式还是色彩,都比较单调,一般不镶花纹图案,也不佩戴饰物。女性服饰比男性服饰色彩丰富。尤其是第三土语区的镇宁扁担山一带,妇女服饰上镶嵌各种蜡染图案或刺绣图案,色彩十分丰富。服饰的总基调是偏冷色调和中性色调,多为蓝色、青色、黑色或白色,暖色调(主要是红色)在其中似乎成了陪衬。在这种搭配下,整个服饰色彩就给人一种中和、协调、温和的感觉。妇女也佩戴一些金银首饰,但都显得简约,点到为止。

这也许是长期受环境熏陶的结果吧。水的无色透明,溪水的轻盈纯净,潭水的宁静,这些都会无形中给布依人以熏陶。从事农耕、并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可以获取,减少了为温饱而奔波的劳顿和焦虑。自然环境的熏陶、相对稳定和安逸的生活,使布依族形成了温和的民族性格和以柔美温婉淡雅素静为主要特色的审美取向。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农业、纺织等都是在采集的过程中逐步发明和创造出来的。最初,人类为了御寒和遮羞,用树叶或兽皮为衣。先民在采集中,发现一些植物纤维,并加以开发和利用,编织成织物,用来缝制衣物,又随着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在使用中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服饰。从布依族地区发掘出来的大量石、陶纺轮看,布依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纺织技术。布依族古歌、宗教经典以及大量汉文史籍对布依族纺织和服饰情况均有记载。直到今天,纺织仍是布依族妇女农业之外一大主业。荔波、关岭、贞丰、镇宁、望谟、册亨、紫云等地的布依土花布以及镇宁、关岭、六枝、安顺等地的蜡染甚至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远销海外。布依族服饰类型众多,在清新淡雅的总格调下显得多姿多彩。纺织、印染和服饰的制作是布依族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伟大创造,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服饰”一词,包括“服装”和“装饰”两部分,从出现顺序看,应该是先有“服”,后有“饰”。布依族服饰,伴随着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发展演变。

从材质上,服装经历了从树皮、兽皮到麻、棉或丝的制衣过程。最早的衣服是原始人用石器将兽皮简单分割,晒干后披于身上。到了新石器时期,石纺轮和陶纺轮出现,布依族先民学会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线,编织衣服;再后来,从采摘野棉花到种植棉花技术的发展,这种经济实用耐穿的棉布逐渐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服装材料。

镇宁布依族服饰

从式样上,服装经历了从披袍逐渐过渡和改良到女装上衣下裙、男装长袍形制,再到男女装基本为上衣下裤的阶段。披袍的形制主要来源于最初的兽皮装,将一块完整的兽皮披在肩部或围系于下身,或在兽皮的中央开一个洞,套在脖子上或披于肩上,成为服装最初的形制;后来发展到衣裤(裙)分离,这也是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便于劳动生产的服饰。布依族服饰,总体上“女繁男朴”,男装较为简单,上衣最初是长衫,后改为对襟衣,戴头帕;妇女的服饰以前为上着短右衽大襟衣,下装多以长裙为主;后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受到政策强制措施等,布依族许多地区妇女易裙着裤装,直至今天。

服装装饰物也是从简到繁,不同的地区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这也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趣味。大体上来说,从色彩上,布依族尚青、尚白,尤其是靛染的出现,“青色”成为标准;服装上的绣花、图案表现了布依族朴素的美学思想,衣裙多以蜡染、刺绣、织锦图案做装饰;各个地方不同的头饰也显示了布依族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

贞丰一带妇女古装,现在只在丧葬仪式上穿着

布依族服饰发展演变情况从汉文献上可以约略了解,根据《旧唐书·南蛮传》的记载:唐时布依族先民僚人的穿着是“横布两幅。穿中而略其首,名为通裙”。明代,妇女的服饰是“以青布一方包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衣袭之”。

布依族少女

青布裹头是蒙髻若帽絮之状。到了清初,着细褶裙没有改变,但各地的布依族装饰有所区别。如南笼府(今安龙)是“堆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多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裙、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在罗斛(今罗甸)、册亨等处“妇女短衣长裙,首蒙青花手巾”。独山州(今独山)一带“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年少妇女,项挂银圈,腰系白铜烟盒,彩线丝绦,环身炫目”。这些记载,说明在乾隆以前,各地布依族妇女衣着,普遍为百褶长裙,以银饰品作装饰;安龙、独山等地区还用彩绣或彩绒丝绦缀上衣裙而环身炫目。制作讲究、典雅,银饰多。从明代到乾隆初年,布依族妇女的服装样式没有多大变化,制作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加精致,银饰也随着经济的日益富裕而增多品种,加大数量。乾隆以后,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独山州一带妇女渐改汉装,易裙为裤。荔波县的方村等十来个寨子“妇女衣着皆尚青,发挽高髻,斜插长簪”,已不穿裙。都匀、麻哈(今麻江)、平越(今福泉)等地布依族妇女大致也在这时改装。

布依族服饰加工制作全凭手工。除了印染,其余工作主要由妇女完成。

女孩长到七八岁,母亲就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她们开始学习纺纱织布的技术。到了十四五岁,她们已初步掌握了采摘棉花、加工、纺织、印染、缝制衣物等一整套工艺。到了十七八岁,就已熟练地掌握全套工艺技术了。

过去,农忙季节,劳累了一天之后,吃过晚饭,男人和老人孩子们都已休息,姑娘们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上一阵子棉花。而在农闲季节,正是姑娘们纺织的大好时机,除去走亲访友、赶集和家务劳动时间外,白天晚上均忙于纺织。

布依族自纺的布称为“旁越”,直译是“布依布”,相对于“旁哈”(直译“汉布”)而言。所谓“汉布”,指市场上(商店)出售的宽筘门的机器纺织的布料。布依布主要是为满足一家人的穿用、馈赠亲友或做聘礼。由于自纺自织,大都能满足需求。人们出门赶集或走亲访友,无论男女老少均不穿补巴(补丁)衣服(家境十分贫寒者除外),而且讲究整洁清爽,否则会被人耻笑,认为这家女人没出息,手脚笨。

也有一部分布依布拿到市场上交易。购买者有本族人,也有外族人,而以外族人尤其是当地汉族为多。他们主要用于缝制衣物、床单、被套、背带、头巾等等。由于布依布(特别是花布)穿起来暖和,经久耐磨,素雅大方,很受人们喜爱。20世纪80年代开始,布依布开始销往国外。

布依族服饰从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素雅。但在这一总体风格下,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功能和不同场合的服饰都有差异甚至差异较大,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布依族男性服饰各地大同小异。基本式样有三种:一是对襟衣长裤,二是长衫长裤,三是大襟衣长裤。长裤均为大裤管,长衫一般配扎白色、青色或蓝色腰带。第一种比较普遍,中青年多着此服饰,第二种一般是老年人穿着,第三种较少,只在部分地区的老年人中流行。头帕也为各地男性特别是中老年所必需。在罗甸、册亨、望谟、贞丰、关岭等县和镇宁的一些地区,男子使用的头帕多为自织的黑白或蓝白相间的花格布,其余地区则多为青帕或白帕。威宁一带男青年有些特别,他们扎裹腿,热天穿绣花凉鞋。

与现代都市中时装变化最快者多为女性不同,在布依族中,男性的服饰往往最先发生变化,而女性服饰则相对稳定。翻开明清以来的汉文史籍,不难看到有关男装“与汉人略同”的记载。所以前述三种男性服饰,除布料多为自织的布依布外,样式其实与汉族男性传统服饰大同小异。

汉族男性中新颖服饰的出现往往都能波及到布依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装、列宁装和西裤等汉族男性中流行的服饰,开始进入布依族地区。在此文化选择过程中,西裤被青年男性普遍接受,而上装则部分接受。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黔西南布依族地区,人们可见到这样较普遍的青年男性装束:下装西裤、皮鞋;上装内穿西式浅色衬衣,外穿布依布蓝色对襟衣,戴草绿军帽、包花格布依色织布帕或光头。别看这种倒“土”不“洋”的装束,穿起来还真能显出几分潇洒和帅气哩!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今天的布依族青年后生也已在服饰上先“现代化”起来了,着西装、系领带者已不乏其人。如果十多年前你曾到过布依族地区,当今天你故地重游,看到当年尚咿呀学语的男孩,已成长为大小伙子并穿着十分洋气地站在你面前时,你无论如何不会把他和当年穿对襟衣的孩子他爹联系起来。这一方面确实反映了现代化对布依族冲击之剧烈,另一方面,你是不是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感到些许惋惜和忧心呢?

普安布依族少女

妇女服饰稍稳定些,但这不等于它不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不像男性服饰那样快那样普遍罢了。从明清汉文史料可知,明清时期布依族妇女普遍着短衣长裤。随着汉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妇女改着汉装,一些地区则在保持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服装的特点对传统服饰进行改制,一些地区则仍保持民族服饰。就发生变化的地区而言,时间的先后也是各不相同的。贞丰一带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仍有老年妇女着短衣长裙。即使在平常已不着传统裙装,死后也要穿着入棺。据说不穿这种传统服饰,祖宗就不认识,亡灵就不能与祖宗在一起。媳妇在丧礼仪式中,仍需穿着这种服饰,因此一般人家都保留或缝制几套存放,以备不时之需。

从现在流行的布依族妇女服饰来看,主要有穿裙和穿裤两大类。而在同一类中,往往因地区不同又有不同差别,所以我们不妨到不同的服饰流行地区作一番游览,以便获得具体的印象。

传统的裙装主要流行于镇宁、关岭、普定、六枝、威宁等地,绝大多数属布依族第三土语区。其中以镇宁妇女裙装最具代表性。

贞丰布依族姑娘

与布依族其他地区妇女服饰素净淡雅的总体格调略为不同,镇宁一带妇女裙装有素净淡雅的,也有华丽典雅的。同是裙装,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异。扁担山及城关镇一带,上装为大襟短衣,黑色为底,背的上部绣有红、绿、黄相间的半圈形图案,袖子上衣摆脚、左右襟开口处均有织锦、蜡染图案镶嵌。衣无领无扣,以布带系于右侧。

镶嵌的材料和图案不同,衣服名称也就有异,用途也不同。袖肩上以三条图案各异的蜡染品镶嵌的衣服称“布三我”,姑娘们平时都穿着这种衣服。而袖肩上三条图案的中间条以织锦品镶嵌的衣服称“布孟贵”,是较为珍贵的礼服,要在结婚、丧葬等隆重场合才穿。上装镶嵌的织锦图案有人形、羊形、蝶形、花瓣形、鱼形等等;蜡染图案有花瓣形、蕨菜形、菱形、漩涡形、波浪形、多角形等。

下装为百褶裙。裙身较长,至脚跟。根据图案及用料等的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以白底青色蜡染花布做成。裙下摆约2/3幅度全是小方格蜡花纹。裙上部的蜡花纹样有犬牙形、星点形、万字形、圈回形和线条形等等。整条裙子花纹排列有序,图案对称,配合精巧,显得典雅、朴素、大方。第二种,裙的下摆约2/3为自染的褐红色布料,上部则与蜡花裙相同,称红裙。多在盛典时穿着。第三种,全是丝料织锦做成,称织锦花裙,最为名贵,数量亦较少。老年妇女平时穿的衣服比较朴素,花纹图案少或无花纹图案,但盛典时仍穿较名贵的衣裙。

腰部系围腰。围腰有两种,一种边沿镶有花纹绸缎布料,脚部无刺绣图案,系带向身后挽结,带端无耍须;另一种脚部有刺绣图案,为菱形、回纹形或三角形等,系带向身后挽结,带端镶纹有耍须,耍须上串有珠子。这种围腰显得华丽庄重,较为名贵。

头饰,婚前头戴方形的织锦花帕,以发辫和青丝合编为一条辫子,长2尺许,缠绕花帕于头上,并在右鬓垂吊丝线,镶有花朵。婚后到夫家坐家之后,则改带“更考”,汉语称“假壳”。“更考”以笋壳做成,为三角形,尖朝后,以青布缠裹,上盖花头帕,以布条扎紧捆实。进入老年后,就不再戴花帕和“更考”了,而是用一匹一丈(3.3米)长的青布包头。

镇宁募役、烈山、马厂等地的裙装与上述地区略有差异:裙子用蜡染布做成,花纹图案比较朴素,白底上衣,裙摆比扁担山一带裙子小。上衣边沿缀有1寸多宽绣花布条(栏杆),衣身腰小,摆宽、袖窄,配上窄摆花长裙,显得既素净淡雅又婀娜多姿。这些地区的妇女头饰,随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别。十三四岁的女孩不穿裙,头上包自制的青布头帕,头帕上缀有花纹图案。十五六岁开始穿裙,头上,绾发髻作拱状垂向脑后,髻上由前往后插一根比筷子略大的银签。银签长约1尺5寸。据说古代是牛骨,到了近代,有钱人家以银代之,现代则多以牛骨为签,外包银片。银签上刻有图案,既是装饰品,又是防身武器。婚后生了孩子,即卸下银签,改戴银碗。银碗戴在发髻末端,碗重约1两,碗底为圆形银片,碗周以镶接而成,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银碗中吊有两条手工做的小鱼,走起路来小鱼晃动发出悦耳的声音。进入老年时期,不再戴帽,发髻上包一块5尺(1.65米)长的花帕。

镇宁布依族服饰

其余地区的裙装多为青布或蓝布裙。裙沿或中段均有各色镶边。衣服有的镶栏杆(花边),有的不镶。大多系青布长围腰,并系长腰带。头巾也各不相同,有的戴单层,有的戴多层。六盘水一带妇女戴黑白二层,戴时用银链把头巾连同发辫包扎起来,让白布露出边沿。关岭一带只戴单层头巾,不戴“更考”。威宁一带少女头戴绣花带二十多条,扎裹腿,穿绣花凉鞋,衣裙外另套一件对襟白褂和一条长白围腰,胸部敞开,可以看到小衣大领边沿的图案,颇有特色。

镇宁布依族服饰

改穿裤装但仍保持传统服饰部分特色。这些地区有贞丰、册亨、兴仁、兴义、罗甸、安龙以及镇宁的六马、云南省的罗平等地。服饰特点为大襟衣、长裤脚,大裤管,戴头帕,系围腰。衣服的盘肩、袖口、襟沿镶有栏杆(花边),多数地区裤脚也镶栏杆。各地的差别主要在于衣服和围腰的长短和裤管的大小,头饰也五花八门。贞丰、镇宁六马一带头上包色织花格布依布头帕,形如牛角,称牛角帕。首饰方面,各地也不尽一致,镇宁六马一带妇女首饰有银凤、银牌、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等,非常华丽,很多地区则只有手镯。也有些地区,如望谟、安龙、兴仁和兴义等地,头上多包青帕或白帕,衣服也不镶花边。花溪一带中老年妇女,用青帕缝成帽形戴上,衣较长,裤管小。各地围腰大同小异,大多围齐肩高,上半部正中胸口部均有一等腰梯形彩绣图案,绣工精细,图案古朴典雅,充分体现妇女的才智和手艺。围腰的差异主要在于长短及图案大小、纹样不同。围腰的腰带也很讲究,有的在带端留耍须,有的则在带上绣花或镶栏杆,两根腰带系于身后,一端下垂,走起路时一飘一摆,显得十分潇洒。

安顺布依族服饰

安顺布依族服饰

还有些地区的妇女服饰已和当地汉族一样,谈不上什么民族特色了,这部分人约占布依族总人口的20%左右,主要分布在都匀、独山、荔波、平塘、贵定等县(市)部分地区。

最后,似乎还应看看儿童服饰。儿童服饰地区差别不大。一般在2~6岁时,胸前都佩带肚兜和揩鼻涕的手帕。身后系一块布,称“围片”,穿裤开裆。儿童服饰较有特点的是头饰。帽子的形制有尾巴帽、猫头帽、狮头帽、兔头帽、鹰头帽,有仿古代头盔的包耳帽,仿古代文官的乌纱帽等等。帽子前面,一般钉一排银质罗汉或玉质罗汉,并钉上“长命富贵”等吉祥字样的玉扣,帽的两侧至背后,吊着彩色耍须和数个银质小铃铛。镇宁一带,女孩戴绣花帽,帽沿垂着耍须,耍须上吊有“吉祥平安”四个小银牌。总的看来,儿童服饰结合年龄特点,主要考虑保暖和便于保持清洁卫生,头饰有追求美观的用意,但钉罗汉、字牌、字扣等,还包含有祈福消灾的文化心理。

贞丰布依族服饰

惠水布依族服饰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