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布依族的文化名片
在一年所有节日中,似乎很多在名称、内容上都与其他民族相同,那么,哪一个节日最具有布依族自身特色呢?
答案是六月六,其次,就是三月三。六月六已经成了布依族的文化名片。
在布依族中,六月六是仅次于春节的本民族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六月六的得名,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节日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六。除农历六月初六过节之外,也有部分地区是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寅日、卯日、巳日、辰日、申日等,有的则于农历六月十六、二十六日过节。无论哪一天过节,用汉语都称为“六月六”。如果把“六月六”直译为布依语,应该是“若外若”[rok7ŋut8rok7],事实上,很多地区用本民族语言称呼这个节日,都叫“香若”[ɕaŋ1rok7]或“将若”[tɕaŋ1ðok7],意思是“六月节”。
这一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布依族六月六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第二,六月六是布依族固有的民族传统节日。
贞丰布依族三月三祭祀寨神
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因此节日的汉语称谓与汉族相同,一些节日内容也吸收了汉族节日文化因素,比如一些地区在节日这天洗晒衣物等等。之所以说它是本民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是因为虽然都在农历六月过节,却日期不统一,并且与布依族经济文化类型特点——稻作农耕相吻合。六月六与水稻耕作时令有关,节日内容(祭田神、水口神、驱虫吃花米饭、粽子等)均属稻作文化范畴。因此,布依族六月六来源于布依族水稻耕作经济文化类型。
汉文献中有关布依族六月六的记载较少,目前掌握的有清代乾隆年间李吉昌所纂的《南笼府志·地理志》对今安龙一带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的记载:“以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苗(指布依族)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呼为过小年也。三、四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六月六日,栽秧已毕,其宰祭分食如三月,然呼为‘更六’,犹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安顺府志》也有类似记载:仲家“以六月六谓之‘过小年’”。这些记载没有对布依族六月六来源作出解释,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反映了布依族六月六的隆重程度,被称为“过小年”;二是点出了六月六的时令是“栽秧已毕”。既然“栽秧已毕”,那么在秧苗返青到中耕期间就有一个间歇阶段,也就是农闲。在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古代,为了丰收,先民通常要举行祭祀活动和驱逐害虫的仪式。水稻种植这种时令特点使节日活动的举行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对六月六的来源,布依族民间有多种传说。各种传说内容不同,但绝大多数传说都与稻作文化有关。
流传于紫云、贞丰、镇宁等县交界地带的《“六月六”节的来源》说,布依族祖先盘古创造了种植水稻的技术。流传于兴义地区的叙事长诗《六月六》反映的是,年轻夫妇得某得茂(人名)在太阳月亮派来的两匹白马的帮助下,率众开展灭蝗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流传于黔南平塘县一带的《天王石》说,后生六六与月亮公主成婚生了天王。六六和月亮公主斗败了残暴好色的国王后升天成仙去了。天王长大后也挫败了恶霸土司的种种阴谋诡计,他获胜升天时给人们留下了一块形如老翁的巨石“天王石”。每年六月六,人们都要到天王石前举行祭祀祈福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马吃庄稼》说,天马(蝗虫)是古代一个大财主王幺公的大老婆王大娘变的。王大娘心黑手毒,因惧怕将来王幺公的二老婆的儿子暮连比玉连能干,家产落到暮连母子的手里,就起了歹心,多次设计加害暮连。暮连从军,屡建战功,后当上大将军回乡。王大娘又羞又恨,一头撞在石墙上死了。寨邻们抬来许多柴草,把王大娘的尸体架上去烧。王大娘的尸体烧成黑灰后,变成了黑麻麻的“天马”,扑进田地里吃庄稼。暮连想到王大娘见到自己穿官服、举旗帜就撞石而死,说明她害怕这些东西。于是就叫随从们扛着旗子到田地里去转。果然“天马”一见到红红绿绿的旗子,就像王大娘见到暮连一样,全飞跑了。从那以后,人们就用鸡血、猪血染成各种小旗帜插到田地里吓“天马”,以免它伤害庄稼。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各地布依族六月六节日内容既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祭山神、社神。这是多数地区布依族六月六共有的内容。山神和社神在布依族信仰中,都是村寨保护神。六月六举行祭祀仪式,意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贞丰一带,祭山神当日还有“躲山”习俗,人们带上节日食品,到村寨附近的场地“六月场”集中,老年人聊天,青年人对歌,少年则嬉戏游乐。下午,以户为单位或几户集中一起吃花糯米饭、粽子、鸡肉,男人则喝酒。祭山神完毕,放炮为号,各户才回家,分祭山牛肉煮食。躲山表面原因是为了不让人们在村寨里弄出声响,以免惊动山神,实际上是人们借节日进行集会,开展社交,以增进团结、加强凝聚力。
(2)祭田神、水口神。即到田坝中或田埂出水口处举行祭祀仪式。这也是多数地区共有的节日内容。祭祀活动大多为单家独户各自进行,也有一些地区集体祭祀。
(3)祭“虫王”、驱虫、赶旱魔涝魔。大多数地区,六月六在田埂边或田埂出水口处杀鸡祭祀后,用鸡血淋在预先做好的纸旗上,将血染的纸旗插在田中,意在驱虫。龙里、贵定一带则要举行祭祀“虫王”仪式。在镇宁一些村寨,要举行“扫田坝”仪式。这天,每家用白纸做成若干小三角旗(自家耕种的田土有多少丘就要做多少面旗),用两尺长的细竹片穿上,在每块田边各插上一杆旗。然后,每家出一定的米、柴、盐、菜等,集体买一头猪到寨中央的“神庙”去宰杀,祭祀“寨神”和“五谷神”、“土地神”。
无论是祭田神、水口神还是祭“虫王”、驱虫和赶旱魔,都与水稻种植有关。祭田神是祈求稻谷丰收,祭水口神是祈求神灵不让肥水外流,同样是为了稻谷丰收。而祭“虫王”和驱虫,反映了古人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害虫的无奈,只能采取讨好和强硬两种办法,软硬兼施,期望战胜虫灾,保证丰产。水稻栽培离不开水,干旱对水稻生长危害甚大,为了保证插秧后不受旱灾威胁,布依族先民于是举行驱旱魔仪式,相沿成习。
六月六祭田神,在田中插纸马驱虫
(4)社交和娱乐。这是各地布依族六月六重要的节日内容之一。社交包括“躲山”时村寨范围内村民之间的交往、拜年时亲戚之间的交往、节日集会时各地社会成员的交往和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娱乐形式多种多样,青年男女的对歌是主要内容之一。平塘县清水、惠水县董朗河畔、长顺县古羊一带以及紫云的“六月场”,都是历史悠久并且在布依族中是十分著名的几大六月六节日集会地点,届时往往上万乃至数万人云集,场面十分壮观。在没有大型集会的地区,到外家拜年时青年人往往邀约朋友和同伴前往,到了目的地后,当地异性青年也邀约同伴与来访者对歌、“囊绍”、丢花包等活动。在黔西南、安顺市部分地区,节日期间青少年还汇集在水边,用竹制的水枪互相射水,表示驱逐邪气,祈求吉祥,此外还举行荡秋千、踢毽等体育和娱乐活动。
(5)节日饮食。主要是吃粽子(三角粽)。黔西南州、安顺市等地有吃五色花米饭和狗肉等习俗。
翻开近几十年的地方报纸,几乎都可以看到各地布依族同胞举行六月六节日活动的报道,六月六已经成为布依族的文化名片。
作为布依族的文化名片,六月六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具有一定独特性。我国汉、土家、苗、侗、瑶等民族的局部地区都有过六月六的习俗,经比较我们发现,布依族六月六有一些节日文化因素与这些民族有相似之处,比如一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六要翻晒衣物等,就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相同。但布依族六月六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过节时间不统一,祭水口神、山神,节日饮食中的吃狗肉、吃五色花米饭、吃粽子以及节日活动中对歌、打水枪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在时令上,六月六正好处于插秧和稻田中耕间歇时期,对于长期从事稻作农耕的布依族来说,是农闲时节。再从六月六中有很多稻作农耕文化特点来看,与布依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是吻合的,说明它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它确实也吸收了汉族节日文化部分因素,比如一些地区把节日时间定为初六,有的则增加了晒衣物的内容等等。因此,现在的六月六是在本民族节日文化基础上吸收汉族节日文化部分因素形成的。由于各地吸收情况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地方差异。我们说布依族六月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就是针对这种情形说的。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独特性,使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六月六有了质的区别。
花溪大寨村布依族荷花节
二是具有普遍性。与汉、侗、苗等民族的六月六只流行于局部地区不同,布依族六月六流行于布依族绝大部分地区。尽管各地过节时间不尽相同,过节内容和形式也有一定差异,侧重点各不一样,但用汉语大都称为“六月六”,用布依语都称为“香若”或“将若”。而且都过得很隆重。
三是具有很高知名度。从贵州布依族分布地区方志均有关于布依族六月六的记载可知,布依族六月六早就为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布依族师生、干部每年六月六都要聚会,欢度传统佳节,六月六是布依族传统节日这一事实早已被各民族师生和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和接受。现在,布依族自治地方逢六月六都放假一天,欢度佳节。1981年国家民委正式公布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后,从惠水举办董朗桥六月六歌节开始,陆续出现了由地方政府组织六月六节日活动的新的办节模式。比如贵阳、贞丰、六盘水等地都举办过大型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活动。政府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旨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每次都有众多媒体进行宣传报道。2007年,六月六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媒体不断宣传报道,布依族六月六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了布依族的一张文化名片。
惠水布依族六月六
乌当偏坡布依族六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