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源于“巢居”的干栏建筑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源于“巢居”的干栏建筑

对于房屋,平时人们都喜欢戏谑地称为“窝”。建了新房或买了房,就会说:总算有个“窝”了。

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是古越人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在百越后裔壮、布依、傣、侗、水等民族中传承。干栏建筑使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榫卯结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的榫卯建筑表明干栏建筑历史悠久。“干栏”的名称来源于越语。现今布依、壮、傣等百越后裔民族称房屋为[ŋa:n2]或[ra:n2],与“栏”音近似,布依、壮语称屋檐为[ka:m3ra:n2],可音译为汉语“干栏”。干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是古越人适应依山傍水、潮湿、多虫蛇等自然条件,趋利避害而发明的一种建筑形式。

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

殊不知,布依族古语“窝”和房还真是同一个意思。布依族摩经中有一段经文,名称为《造窝》[ɕa:u4ðɔŋ2],实际上内容讲的就是造房。经文是在超度亡灵的仪式上吟唱的,内容讲述别人怎么建房,死者儿子也学习怎样建房,但别家的柱神、窝神都会保佑其家人,而死者家的柱神、窝神却保不住自家人,让鬼进门把老人的命给夺了。于是,死者儿子愤怒地挥动马刀,砍柱和窝,但却看不见印子,死者儿子于是想把窝拿去扔了。这时窝神开口说话了:“这一代我虽然没保住,但下一代我是保得住的,我要保佑你们的后代,为你们后代抵挡邪鬼,让你们不受侵害。”

不管保还是不保,人总是会死的,摩经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窝神的口讲要保佑主人的后代,无非是起到口彩的作用,满足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而已。

但经文中将房屋称为“窝”,却透露出了布依族先民的居住历史。

布依族先民是“越”。而汉文献中就有越人“巢居”的记载。所谓“巢居”,也就是“窝居”。说具体点,就是在树上搭个像窝一样的棚子,人住在里面。之所以要在树上筑巢而居,是与越人滨水而居的特点有关的。因为滨水,就得防潮;也因为滨水,虫蛇必多,就得防虫蛇。显然,居住在离地面较高的树上比居住在地面更有利。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技术的进步,先民按“巢居”的形式把房屋建成了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所谓“干栏”,是指这样一种建筑形式:它多依山而建,大多为三层,楼下一层圈养牲畜、家禽和放置农具、柴火;第二层是饮食起居活动场所,并放置日常生活用品;第三层放粮食和其他工具、杂物。

南盘江畔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村寨

布依族干栏建筑有两种形式:一种建于平地上,一种建在斜坡上。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为通楼,后者为半边楼。无论是哪一种建筑,其基本格局都是一样的。房屋建造,多为木结构。

布依族石头民居建筑

底层,砌石墙或筑土墙或以竹、木做栅栏围上,用来圈养牛、马、猪、羊等家畜及鸡、鸭、鹅等家禽,堆放农具、杂物和柴草。

二层,用木板铺成楼板,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大多分隔为7间。其基本格局,中间是堂屋,是最神圣的地方,正堂后壁设神龛。多半为接待客人和节日庆典时供奉祖先的场所。神龛前多放置八仙桌和凳子椅子。织布机也可放置堂屋一角。堂屋后面一间为厨房,内有火塘,火塘内有铁三脚架,旁边是水缸、灶及各种炊具,为一家人烹调和吃饭的地方。堂屋前面一间为吞口。与吞口地平面一致高,搭有一晒台,延伸至房前空地上。晒台可用来晒粮食和衣物等,晚上可供家人乘凉、聊天。堂屋两侧各有两间,为卧室或客房。

三层,用木板或竹子铺就,多修有粮仓,用来储藏粮食。其余地方堆放杂物或用具。

干栏建筑目前主要流行于册亨、望谟、罗甸、荔波、平塘、三都、贞丰、安龙、关岭、镇宁、兴仁、兴义等县(市)及云南罗平县部分地区。其余地区,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

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很多地区布依族民居建筑在保留干栏建筑某些特征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为平地房建筑。虽在平地建房,但很多人家仍保留了地楼的形式。地楼主要用来关牲口和堆放杂物。石料比较好的地区,则充分利用石头做建筑材料,形成颇具特色的石头建筑。在城镇附近或公路沿线,有的布依人家建起钢筋混凝土平顶式小楼房。这些就是到目前为止布依族地区同时存在的几种民居建筑样式。

布依族住房多以三开间和五开间式样为主,居室格局基本一致,“干栏”式多分为三层,平房为两层。三层或两层的房屋都是以正堂屋为中心,两侧为左右正房,互相对称。居室安排有一定的规矩,按祖先、长辈、长子、已婚和未婚的顺序安排;上下层按实际功能安排,三层结构的在下层养殖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存放粮食;两层结构的下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

正堂屋一般从中柱位置隔成一大一小两间,前面对着大门的一间,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大门正对处设置神位,逢年过节专门在此举行供奉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前正堂屋不准许外人进,也不得堆放杂物,更不能用做卧室;现在正堂屋也可以用做客厅,亲戚朋友来家后可以在此摆谈,也可以兼做餐厅。神位后面的小间,是家里最年长者的卧室,年轻人不能住,否则会被认为对祖先不孝。堂屋的两侧为左右正房,左右正房有两种,一种是分为前后两间,一种不分,进门都朝向堂屋。如果家里儿子多,又没有分家,就按照左右顺序安排卧室。左边为大,是大儿子的卧室,右边是次子的卧室,依次排列。未出嫁的女儿安排在最右边的卧室,如果卧室不够,可以在储存粮食的房屋最上层隔出一间作为卧室,但只能由未出嫁的女儿居住,媳妇不能住,因为未出嫁的女儿被认为是处女身,代表贞洁。

惠水一带布依族平地房民居建筑

三开间的两侧正房后面隔出的空间为灶房和火塘,一般右边为灶房,左边为火塘;五开间的就可以将灶房和火塘安放在最两侧。灶房主要有土灶、水缸和碗柜,专门用于平时做饭、煮饲料用,过去坡上树多,燃料多为木柴,灶台也就是用土砖砌成的土灶;现今植被减少,用煤做燃料的人家多起来,灶台也在改进,人少又不饲养牲畜的人家还改用铁炉子。火塘是一家人晚上聚会的地方,传统火塘是在地上挖个坑,四周稍微用石砌高,常年炭火不断,火塘上方会架一土陶罐烧水,晚上一家人就围着火塘聊天或唱歌;现今许多地方已经改用铁炉子,房间还会摆放有电视机,晚上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观看电视节目。

另外,在偏远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如黔西南兴义的南笼古寨,传统的“干栏”式木质楼房还完好保留,其居室布局有其自己的特点。对着正门的地方仍然设置祖先神位,神位后面是老人房间,左右正房为儿子居住。所不同的是,隔出的左右正房是与老人房在一条平行线上,整个房屋实际上是从中间横剖一分为二,前面为活动间,后面为卧室。前面的活动间,没有明显分隔,从左到右通体透亮,只是房屋的左右立柱起到间接分隔作用。一般神位前面的空间不做他用,火塘或其他的安置主要在左右两边,活动空间较大。如果家里人多不够住,或者要设置客房,也可以在左边宽阔处用木板隔出房间,甚为灵活。

黔南地区如荔波一带的布依族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其分隔又不一样,虽然也是横着隔开,但是隔在卧室后面,后面也成通体格局,用做灶房、磨坊、织布机房和堆放工具等。

在布局上,平地房的厨房不放在堂屋后面一间,而改在堂屋两侧的任意一间,堂屋后面则用作老人卧室或存放粮食、食品或其他杂物。另外,干栏房的晒台在改成平地房后被晒坝代替。晒坝一般用石板镶成。近年也有用水泥浇铸而成的。晒坝一般在大门口或房屋前。晒台变晒坝,这在文化学上可谓文化事象功能替代的典型一例。这也表明布依族平地房继承干栏房的某些特点,只是表现形式略微不同而已。仔细观察,平地房在形式上还是保留了干栏房很多特点。建筑材料和构架形式自不待言,就两者的主要区别之点的地楼和火塘来说吧,在平地房中仍可看到一些表现。来到已改为平地房的地区,不难发现很多人家有一间地楼,用来圈养牲口。这种地楼与干栏房的区别仅仅在于面积大小和用途广狭。干栏房整个一层(半边楼为一边)用来圈养牲口或堆放柴草,存放农具;平地房一般只用来圈养牲口。之所以如此,还是地形使然。地面不平而要建平地房,只能靠建屋基时填平,而留一间作地楼,既可减少工作量,又解决了牲畜的饲养场所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再看看火塘。干栏房与火塘似乎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流行干栏房地区,还可看到家家都有一个火塘。火塘用石头镶成一个正方形的坑,坑内时常保留适量草木灰。中央安放铁三脚架。架上常年放一铁锅,坑旁放鼎罐、水缸等用具。这种建筑中的所谓厨房以火塘为核心。在厨房的角落,一般都有灶,但它仅用来煮猪食。炒菜煮饭均在火塘进行,用餐一般也围着火塘,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如此。火塘上悬挂有竹编的四方形竹炕架,平时炕辣椒、豆腐等,冬天可以炕腊肉。改为平地房后,厨房位置转移了,厨房内以灶为核心。灶不仅用来煮猪饲料,也用来烹饪菜肴、煮饭。炕架也挂到了灶上面。进餐场所也相应移到了厨房,但不是围着灶,而是安放一方形木桌,围坐而食。你会问:火塘呢?别着急,让我们到被安排做客房的房间里看看。这儿是专门接待客人的场所,平时作他用。你会看到房里有一张床或者没有床。但在靠窗的地方,修有火塘。只是它多在冬天和乍暖还寒的初春才用。一家人围坐火塘边,既取暖,也烹饪、进餐。火塘上也挂炕架,可炕辣椒、腊肉以及别的食物。这与干栏房的厨房大体相同,只不过是使用时间缩短了而已。

到布依族地区,如果你问房子的高度,主人会告诉你:一丈五八(一丈约等于3.3米)、一丈六八、一丈八八、或一丈九八、二丈一八……去掉单位名词,用阿拉伯数字写下,正是158、168、188、198、218……细心的你说不定会大吃一惊:呀,这不是眼下中国大地上热得烫手的吉祥数字吗?汉语的意思表示“要我发”、“一路发”、“要发发”、“要久发”、“儿要发”呀!

果真有些道理。在这些数字的选择中的确包括了这些内涵。但到底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因为接受了汉文化,现在还不得而知。

房子由长短不一的圆木凿穿榫眼或做成榫头后与木枋结构而成。圆木分柱、瓜、檩条和楼枕,木枋称“穿枋”。根据“柱”、“瓜”多少的不同,可分为“五柱四瓜”、“五柱六瓜”、“五柱八瓜”、“七柱六瓜”或“七柱八瓜”等。这其中的数字越大,说明房子的规格越高,面积也越大。“柱”指柱子,“瓜”指长短不一的圆木,凿眼用“穿枋”将其与柱子连成“扇”,用以承接檩条。使用“瓜”,可节省木料,又能解决檩条跨度大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榫眼凿好,榫头做成,即用“穿枋”将“柱”和“瓜”串联成“扇”。等到吉日良辰,木匠师傅举行完祭祀鲁班仪式后宣布立房开始,众亲友即依先左后右顺序齐心协力将中间两“扇”拉扶立正,用4块大“穿枋”将它们连起,再依次将其余房“扇”立起,用楼枕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幢新房的构架就立起了。

接下来是上梁仪式。在布依族民居建筑中,梁的地位十分神圣。这与它在整个房屋结构中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梁一般由外家选上好的结实木料,缠上红、蓝两色布(各1丈2尺长,约3.4米),于立房吉日的头天敲锣鼓、吹唢呐送来。房架立好后,木匠师傅锯、砍好榫套,亲友用绳套住两头,将梁拉上中间两扇房架的中柱顶上,含套在柱顶榫口上。然后,石、木二匠各一人一边吟诵“四句”(祝词)一边分头登上两个梁头。他们继续吟诵“四句”,同时向众亲友抛撒“梁粑”。结束后,上好檩子,钉上椽皮,盖上瓦或草,一幢新房即宣告落成。

古代的布依族地区森林密布,木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民居除其构架为木料外,其“包装”也大多用木。但人们逐渐发现,用石头做墙,无论从保暖还是坚固来说,都比木材更胜一筹。所以我们在很多地区都可见到人们用石墙封围墙房架。不过要说起石头建筑,还得数镇宁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布依族石头寨的石头建筑最有特色。这里的布依族民居,除楼枕、梁、檩条、椽皮等为木料外,其余的墙、瓦等均用石头做成。远远望去,寨子犹如一座用石砌的城堡,十分壮观。

布依族地区多石,所以除木料外,石头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石头为屋基必不可少的材料,其次,多用来砌石墙。根据石头质地和加工程度不同,布依族石墙分为几类。

毛墙。用天然石块或开采的不规则形石块稍加修理垒砌而成。这种墙费工少,造价低,对石料要求不高。除墙头、墙角需要体积比较大、也较方正的长方形石块,垒砌技术要求较高而外,一般石头只要不是圆滚滚的均可使用,只要将石块放平稳即可。这种墙在石料质地较差、不太成形的地区比较常见。

沙石墙。石料不好固然可以垒砌成毛墙,但这种墙由于工艺粗糙,为安全起见,一般都不能垒砌过高。于是工匠们创造了垒砌沙石墙这种工艺。即用细沙和石灰搅拌成灰浆,与石块一起垒砌筑成墙。这种墙既牢固又有冬暖夏凉的好处,对石料要求不高,很受欢迎,在黔西南一带很流行。

细工墙。石块不成形可以用铁锤錾子修打成需要的形状,但有些石头品质不好,经不起修打,如果石料品质好,家庭经济条件也还不错,一般都将石墙做成细工墙。这种墙对技术要求高,如果不平,只能用錾子将凸出的部位铲平,而不能在石头下面垫小石块。还讲究美观,石面和整个墙面都必须平整。

民居建筑中的石墙分为“封山”、“硬山”和“全石壁”三种样式。

封山式。布依族房屋中所谓“山”系指房屋两侧。封山,就是木房架房屋两则后面仅靠柱子垒墙把房屋封起来。这种石墙一般在房屋盖好后再垒砌。

硬山式。指房屋两侧不用木柱,而是以墙代之,只需在垒墙时在相应位置留下穿插楼枕的孔,穿插楼枕后石墙便于中间几扇房柱联结,起支撑作用。硬山墙一般在构制木架时垒砌。

全石壁式。指整幢房屋不用木柱,全由石墙构成。石墙相应位置留楼枕、房梁和檩条孔眼,垒砌好后,安放好楼枕、梁和檩条,盖上瓦或石板,即告完工。

这几种形式的石建筑在各地都可见到,但分布不均衡。流行干栏房的地区,垒砌石墙者相对少些。“封山”、“硬山”主要分布于流行平地房地区,而“全石壁式”以镇宁一带分布最集中也最典型。由于这一带的石料厚薄均匀、厚度适中,而且石质好,人们都用它来盖房。来到黄果树瀑布附近的石头寨,从外看,石砌的屋基,石砌的墙壁,石盖的屋顶;走进屋,石板铺的地面、石制的用具应有尽有。这一切,不由得使人赞叹:真是石造的宫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森林覆盖率的降低,木材价格飙升,人们修建房屋时,不得不适应新的建筑材料,于是,在城镇附近和公路沿线布依族村寨出现的砖木结构混凝土建筑的平顶、火柴盒式小楼房,从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看已属现代建筑的一种了。应当承认,这种建筑有保暖性能好、防火性能好等诸多优点,但建筑样式已经离传统建筑文化相去甚远了,没有民族特色,往往破坏了布依村寨的整体风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来说,是一种遗憾。近年来,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将火柴盒式建筑略加改造,使其既尽可能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的优点,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但就布依族地区情况来看,建筑形式和风格很多照搬其他地区汉族民居建筑形式,没有充分体现布依族建筑文化的特点。这又带来了新的遗憾,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以改进。

布依族瓦房粮仓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