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水仲家”的由来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水仲家”的由来

所谓“仲家”,是旧时汉族对布依族的称谓。《元史·地理志》中的“栖求(今贵州省长顺县一带)等处仲家蛮”、“新添葛蛮安抚司有仲家蛮”等,是汉文献最早出现的称布依族为“仲家”的记载。所谓“水仲家”是贵州民间的一种惯常说法,反映了布依族村寨多傍水而居的分布特点。如果你到过布依族村寨,一定会对布依族与水的关联有着深切的体会。

20世纪50年代前,汉族对布依族有若干称谓,除了前面提到的“仲家”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水户”。之所以称为“水户”,也是因布依族喜欢居住在水边。打开贵州省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布依族主要聚居区境内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其间,有相当丰富的水利资源。南北盘江、都柳江、白水河、红水河、三岔河、鸭池河、曹渡河、樟江河、六洞河等,是布依族分布地区的主要河流。

滨水而居的花溪镇山村

布依族村寨选址,有好水源是首要条件。贞丰一带布依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家庭,因为弟兄多,原住的地方,田已经不够耕种。兄弟长大成家后,原地留下部分兄弟,其他的则向别地迁徙。他们走时赶上水牛,让水牛在前边开路。水牛离不开水,总是要找到水才罢休。他们走啊,走啊,有一天,来到了一个地方,人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停下来休息,水牛则继续前行。过了半天,人们见水牛一身稀泥返回来,便知道新的家园快到了,紧锁的眉头舒展了,露出了笑容。于是高高兴兴地跟在水牛后面,终于找到了水源,在那里定居下来。人们为了记住为自己带路、找到新的家园的水牛的恩情,妇女们就把头帕包成牛角形。这是一则解释布依族妇女头帕形状来历的传说,无形中透露出布依族先民因水稻耕作离不开水和牛的历史事实。

布依族对水的依赖,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与古老的生计方式——稻作农耕分不开。

研究结果表明,布依族与古百越、百濮有历史渊源关系。而古百越是最早驯化野生稻、发明水稻种植的民族。以布依语、壮语“纳”[na2](田)、“峒”[toŋ6](坝子)为词头的地名,就是古越人从事稻作农耕的重要标志。栽培稻由野生稻驯化而来。亚洲栽培稻最早起源于哪个具体地方?人类最先开始驯化的是同一类野生稻,然后逐渐演化出粳稻和籼稻两个品种,还是野生稻中本来就存在着两类水稻,然后被分别驯化成粳稻和籼稻?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完成的研究显示,人类水稻最初的驯化地点可能为广西。2012年10月8日,《自然》杂志发表黄学辉等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基因分析,推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稻。属于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流域是布依族分布的腹心地带,在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稻谷遗存,说明贵州高原古人类也是最早从事稻谷栽培的人群。而这些古人类,有的演化成了后来的越人。由于种植水稻需要水源,因此,滨水而居变成了古越人的一种必然选择。

布依族过去被称为“仲家”,对这种称谓的来源,各种解释中有一种认为与种植的“种”有关,说布依族因善种水稻而被称为“种家”,后谐音写成“仲家”。这种说法可能牵强,但从中可以看出布依族善种水稻早已被世人公认。布依族分布地区,在河流与山地之间,形成大大小小的河谷坝子,土地肥沃。都匀、独山、贵定、惠水、兴义、平坝、西秀等县(市、区)的坝子较大,是贵州高原粮食(主要是稻谷)主产区之一。

因稻作农耕而选择傍水而居,又因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布依族地区的秀丽山川、优美风景。由于长期雨水侵蚀,起伏的山峦中,石灰岩被雕琢成了壮丽的溶洞、石林、瀑布、伏流等奇特岩溶地貌。贵州的著名景点,如黄果树瀑布、“高原明珠”花溪、兴义马岭河峡谷、安顺龙宫、织金打鸡洞、镇宁犀牛洞和上洞、荔波小七孔、天生桥风景区等,都分布在布依族地区。这些秀丽的自然风光,加上独具特色的布依族传统文化,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中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前来考察观光游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直伴随、滋养着布依民族的水以及与水密切相关的景点,今天已成了布依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正伴随布依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