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环境相适应的传统交通运输
布依族的交通运输分为水上和陆地两大类。与布依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相适应,布依族先民创造了相应的交通运输工具。
布依族滨水而居,为了解决跨江河交通问题,布依族地区建有很多桥梁。古代布依族桥梁有木桥、竹桥和石桥几种。在沟渠或河岸较窄的地方,一般用木料、楠竹或石板搭成简易桥梁,以便行人通行。而在较宽的河面上,就建成石拱桥。而如果江河水面宽度很宽,因技术手段不足以修建更宽的桥梁,就只有用运载工具进行摆渡了。
布依族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有筏、独木舟、梭船和木船等。
筏,布依语称“刷”。这是最早发明的一种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即使在金属工具尚未发明的时代,自然倒折的竹、树均可用葛藤绑扎,成为原始的交通、运输工具。
筏的制造材料有竹和木,因而有竹筏和木筏之分。从结构形式看,分为简易式和固定式两种。
所谓简易式,指筏子是用绳、藤或竹篾将若干竹子和木头绑扎而成,平时运送少量客人和货物,需运载大型过重货物时,根据需要加宽加固筏子,运送结束后再将临时用来加宽的材料拆下。
固定形的筏,需将竹或木头凿成孔,用木头砍削成横闩,将凿好孔的竹或木头串联和固定起来。这种筏比较牢固,载重量也大,使用时间较长。
对筏的操控,一般用竹篙。停驻时,用一根结实的棕绳将筏固定在岸边一块巨石上或一根木桩上。筏离岸时,解开绳子,用竹篙用力抵住岸边,双脚则用力蹬筏,让筏驶离岸边。撑筏者站在筏上,用竹篙随时调整筏行驶的方向。
独木舟。舟、船,布依语称“入”。独木舟用一根整木挖凿而成,体腔挖空可容数人,两头尖,形似织布梭,所以布依族也将其称为“入导”(梭船)。独木舟一般只能载几个人,不能载大量货物。少量货物可捆于舟上或背在乘舟人背上。因此它只适用于打鱼、过河劳动、走亲访友、赶场以及少量轻便货物运输。
梭船由独木舟发展而来,用若干块木板拼合而成。形状与独木舟相同,由于舟体加大,所以运量也相应加大。
木船,布依语称“入棐”。船体比梭船大,一头平一头尖,船上用竹席围搭成篷。这种船适用于远程运输和载客。
册亨一带布依族的独木舟
梭船和木船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一般用木板制作成形后,再用灰膏将孔隙处刮平,刷上数道桐油,以防漏水和朽烂,延长使用寿命。
船上的附件有竹篙、桨、橹、竹绳等等。竹篙称为撑竿,在船离岸和到浅水处时使用。桨、橹用于梭船和木船。桨长1.6米左右。橹比桨长,固定于船两侧和船尾。船两侧的橹功能与桨同,船尾的橹除此而外还可用来调整方向。纤绳用牛皮、棕丝、麻等做成,用于船靠岸后将其固定,或逆水行船时人工牵引。
近几十年,布依族地区已出现机械轮船,如拖船、机轮等等。但传统的水上交通、运载工具仍频繁穿行于河面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区的交通不便,运载工具主要有马匹,地形较平的地区,则有独轮车、牛车、马车和滑板等等。
马匹既可载人,也可载物。为安全起见,距离稍远的运输都结伴而行,形成了马帮、马队等等。用马做运输工具,需配备鞍、驮架和马箩等。鞍和驮架等配件与别的民族大同小异。但马箩却有自己的特色。一般分为干箩和油箩两种。用竹篾编成,扁圆形。干箩敞口,专装干货。油箩有封盖,内糊数层绵纸,刷上桐油,专用于装桐油、菜油或酒等。
地势较平地区使用的独轮车,由木架和木轮构成。车架用来装载货物。两根车辕,辕上拴有套绳。运输时套绳挎于肩上,两手执辕,推、拉和掌握方向。现在独轮车已有很大改进。木轮辋外套胶轮外壳,并加安轴承和刹车附件,长、短途运输均可使用。
牛车、马车均为两轮。最早的牛车、马车为木轮,用单牛、单马牵引。现在多为木轮辋外套胶轮外壳,或装上汽车轮胎。单马牵引已改为双马、三马或四马牵引。牛车仍用单牛牵引,使用比马车少。马车分平板车和篷车两种,篷车主要用来载客。车篷多为竹席做成。
滑板是布依族中较有特色的短途运输工具。用一块约5寸厚的整木板砍削刨平做成。上平,下为船底形。分干滑、湿滑两种。干滑多用于小煤窑,从煤窑口到堆煤处,挖一条滑道。滑道只需挖掉浮土,露出硬实的老本泥,铲平。滑板两头拴有纤绳,运煤时用人力牵引。湿滑多用于运输较重的石料。滑道需铺一层黄黏土,刮平锤紧,运输时在滑道上洒水浇湿使之润滑。上坡时滑板前面的人用力牵引纤绳,下坡时,前面牵引的人让到路两旁,以免发生危险,后面的人则紧紧拉住绳子控制速度,稳步行进。
滑竿和轿子也是布依族地区曾经流行过的交通工具。过去主要是有钱人、官员和病人乘坐,轿子也用来抬新娘。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滑竿仍用来抬病人、轿子仍一度用来抬新娘而外,其余情况已不复存在。
也许最流行的运载方式是肩挑背驮,最流行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在山区,这种原始的方式,随着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会逐步减少和改进,却不会消失。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是这样。
布依族刺绣——围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