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边陲耆宿 民族英烈
所属图书:《布依族杰出人物》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4455字

边陲耆宿 民族英烈

莫凤楼简介

莫凤楼(1898~1950),布依族,贵州省独山县人。早年经商,开办麻尾凤昌隆盐号。1925年任独山县民团保商大队长,出资创办私立南平小学,自任董事长。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空军建设捐献滑翔机1架。1944年“黔南事变”中任抗日救国独立自卫团第二支队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应变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4月29日,土匪枪杀了莫凤楼和全家男女老幼51人,造成了“南寨血案”。198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颁发证书,以资纪念忄面怀。

莫凤楼又名金琳,布依族,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南寨村人。新中国成立前,他是一位知名的少数民族爱国人士,在黔桂边区影响较大,深受各方人士敬重,因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五,人们尊称他为莫五公,是布依族中有威望的老长辈。

独山解放之初,莫凤楼积极迎接解放,协助人民政府进行民主建政和剿匪治安工作。由于他拒绝匪特的威胁利诱,不幸于1950年4月29日夜惨遭国民党匪特杀害,其亲属男女老幼51人同时遇难,终年5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5年7月20日特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以资纪念。

莫凤楼生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7月(1895年)。家境殷实,幼年读书,成年经商。其兄莫信芝(金印),民国初年曾任独山团防局协理、独山五区区长、独山县民团大队长。莫凤楼跟随其左右,一面经商,一面协助管理民团事务。民国14年他正式接任其兄独山县民团保商大队长,经商保商,消除边区匪患,护送商旅往来,协调贵州独山与广西南丹两县联防,保境安民,深得当地人民和过往客商的称赞。他还善于商业经营,在麻尾开设“凤昌隆”盐号,在柳州有“利生行”,在贵阳有“鼎丰商号”,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他认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仗义疏财。聘任乐于卿、袁慧根、王竹宇、李凯初到私塾任教,收本家子弟和当地乡民子女就读。继于1935年出资创办私立南平小学,任董事长,请当地热爱教育事业人士为董事。经过一年筹备,建成一楼一底的校舍四幢,聘请多位有名望、思想进步的教师到校教书。学校开办时招收男女学生180余人,次年增加为300多人。学生不仅读书,而且参加劳动。抗日期间,学校还开展救亡宣传活动。这所小学,直到抗日战争后的1940年才改为公办。

莫凤楼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爱国爱民。1933年两广联合反蒋,贵州亦参与其事。两省曾先后派出卢焘、张蕴良、简孟平、张彭年、杨正泉、郑海涛等人往来商讨反蒋事宜,都以南寨为联络之地,得他热情接待,精心安排。黔桂要人李宗仁、白崇禧和王家烈于1933年以黔桂公路通车为掩护,以南寨莫凤楼家作为会谈地点。四川辛亥革命前辈但懋辛、熊克武等人也曾在莫凤楼家作客。同时,他支持广西第七军驻扎独山县境,以阻止中央军南侵,并与各方联络,以沟通地方与军队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他热爱祖国,为了支援空军建设,他慷慨出资向国家捐献滑翔机一架。1944年7月和11月,日军两次轰炸了广西六寨、贵州南寨、麻尾等地,造成巨大灾难。莫凤楼捐大洋500元,还动员独山旅筑商人捐款1200多元,拯救灾民。1944年底,莫凤楼出任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动员所辖麻尾、下司、上司等地青年民众主动参战,各自在公路、铁路沿线对日寇窜犯给予阻击、偷袭,曾缴获战马、步枪、指挥刀等战利品多件。自卫队还保护了麻尾机务段铁路工人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帮助难民和当地群众疏散转移,维持社会秩序。日军退走后,他又安顿难民,赈济难民钱财,掩埋死者尸体,帮助难民寻找亲人。凡是遇到一些村寨不愿让安埋死难者的,他则将这些尸体转移到自家坟山上。对他这些义举,难民深受感动,永生不忘。抗战胜利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纷纷来信或派人前来麻尾对莫凤楼表示感谢。直到近年,仍有侨胞、台胞来信来人询问莫五公的身世,寻找安埋在莫氏坟山上亲人尸骨的。1939年修筑黔桂铁路,莫凤楼积极支持,在所辖区内,做好征地和1.8万余民工的食宿生活。1942年通车时,当时任黔桂铁路局局长袁梦鸿代表铁路员工给莫凤楼赠送金匾一块,上书“见义勇为”四个大字。在党派问题上,莫凤楼洁身自好,不参加青、红帮和国民党,也教育家人、部属不要参加任何党派。1947年,国民党演了一场国大选举丑剧。独山地区内定独山县党部书记长周继光为国大代表候选人,指令各乡要选周为代表。各界人士却请莫凤楼参加竞选,但他考虑自己年事偏高,不愿出山。乃推荐他的长子在香港华侨工商院任教的莫健以无党派人士名义参加竞选,结果莫健得选票多,当选为独山国大代表。周继光因落选而怀恨在心,他说选票不合法,向独山高四分院起诉,又通过省党部扣发当选证书。莫凤楼对此事十分生气,据理力争,向国民政府内政部指控,最后才得发给当选证书。由于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因而名重一方,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领袖,国民政府也奈何他不得,新派来的县长、专员也尊重他的意见。

独山烈士英雄纪念碑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国民党做垂死挣扎,独山专署和县政府召开“应变会议”,企图对抗解放军,策划组织“反共救国军”,通知莫凤楼参加,并委以“反共救国军”第二指挥所主任兼第二团团长。先生回到麻尾南寨后,既未组建队伍,也未接受任命,抵制国民党的“应变计划”。

莫凤楼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但由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他对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心存疑虑。独山县城解放之时,他带领全家老少离开南寨避居尧棒乡董改村。新生的独山县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开展争取和团结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派出干部前往莫凤楼住处,做他的思想工作,极力解除他的思想顾虑,他愉快地表示愿意协助政府搞好接管和建政工作。莫凤楼为了表示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和对解放军的支援,主动交出自卫步枪、手枪40余支,弹药数千发,交给政府粮食6000多斤,还将自己商店里的食盐送给驻军食用。同时率领其原在南平乡担任乡长的莫遗德、乡干事莫遗志两位侄子到人民政府报到,被政府留用。莫凤楼投向人民政府后,协助政府召开南平乡保甲长会议,讲解党的政策,部署征粮借粮任务。协助政府向群众宣传共产党政策,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揭穿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他还利用麻尾、尧棒两地赶场天,亲自登台演说,动员广大群众迅速返家,各商店开门营业,搞好生产,各安其业。先生这些行动和现身说法,对启发后进群众、消除疑虑、安定人心、恢复生产、顺利进行区乡政权接管、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民政权建立后,一些国民党地方部队仍未放下武器。势力较大的有国民党广西省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剿匪”司令莫树杰的部队,他们控制桂北地区。当独山军政领导得知莫凤楼同莫树杰交谊甚厚,并有宗族关系后,乃派一五三团领导人找莫凤楼共商争取莫树杰问题,莫凤楼当即应允。于是与其子莫健联名写信劝说莫树杰起义,投向人民。之后又在中共麻尾区委书记高学庆陪同下,驱车亲到广西南丹六寨龙马庄莫树杰家中规劝其投诚起义。莫树杰当时避而不见,由其弟莫树贤(南丹县参议员)代为接谈。莫凤楼对之讲了党的政策,介绍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对莫树杰的殷切希望。后来,莫树杰在广西河池宣布起义。这事与莫凤楼致函劝说,登门拜访,现身说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

1950年3月,土匪暴乱,日益猖獗。莫凤楼经常同中共独山县委书记刁震川,县长曹勤修、王希桢(后任)、军分区领导书信往来,互通情报,还与中共麻尾区委书记高学庆和人民解放军一五三团直接联系,多次商讨征粮任务及剿匪事宜。他对区乡干部说:“你们早上出去工作,要争取晚上回来,在百里之内出了问题,概由我负责。”这对初到新区开展工作的干部战士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莫凤楼靠拢党和政府,积极工作,受到贵州省党政军领导的重视。1950年4月18日省人民政府主席杨勇和副主席陈曾固联名致函莫凤楼:“凤楼先生:贵州解放以来先生曾对地方工作多方协助,至为感谢!兹值我黔省各项工作开始筹划之际,我们欢迎先生来省商谈,望驾临是荷。专此致敬礼。杨勇、曾固4月28日。”该函由其子莫健从贵阳到麻尾。当时因莫凤楼身患风湿病行动不便,未能成行。在莫健离开麻尾返筑途中的4月29日傍晚,莫凤楼就遭到国民党匪特杀害。当天晚上,雷雨交加,奠宅南寨距麻尾新街4华里,家无防备,匪首陈与参(原国民党广西宜山专员、匪司令)派刽子手莫廷毅(支队长)带匪分队长何玉章数百人突然闯入莫宅,据目击者说,莫廷毅闯入卧室,威胁莫凤楼离家同他们合作。先生临危不惧,义正辞严,断然拒绝。土匪遂动手枪杀莫凤楼于卧床之上。随后又指使匪徒,搜查枪杀莫凤楼全家男女老幼(包括亲友帮工)51人。其中人民政府留用安排南平乡长莫遗德亦遭杀害,造成震惊全省的“南寨血案”。

莫凤楼惨遭土匪杀害,他是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贵州省政府主席杨勇、副主席陈曾固闻讯后于1950年5月16日向莫健发来唁电:“凤楼先生,不顾匪特威胁利诱,积极协助人民政府,不幸被匪特杀害,实为贵州人民的损失,先生坚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为贵州人民永记不忘。”贵州《新黔日报》于:1950年5月20日第一版刊载了《莫凤楼先生惨遭匪特杀害》的消息和杨勇主席、陈曾固副主席的唁电,该版还发了《莫凤楼先生之死》的评论员文章。5月23日独山县城举行了“独山各界追悼殉难烈士暨莫凤楼先生追悼大会”,参加大会的有2000余人,县长王希祯、独山地委宣传部长方士新亲临大会,方部长致悼词,大会号召:“党政军民要继承烈士遗志,团结一致,为肃清土匪,巩固革命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而奋斗!”1950年9月2日贵州省领导机关隆重举行为解放贵州而牺牲的烈士追悼大会,会上省委书记、解放军五兵团政委苏振华同志在讲话中,对莫凤楼的牺牲表示哀悼时说:“独山专区的奠凤楼先生积极为人民谋福利而献身解放事业,以至于全家都被反动匪特杀害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使党的统战、民族政策得到落实。1985年民政部给莫凤楼亲属颁发了烈士证明书。1987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莫凤楼烈士纪念碑,并拨专款修建革命墓园。莫凤楼烈士墓园坐落在独山县麻尾镇南寨村,1989年3月竣工,历时17个月。进入南寨村,耸立村前公路旁一座石碑,碑高7米,宽42厘米,三面深刻“莫凤楼烈士故里”七个大字,是贵州省政协主席苗春亭题书。穿过南寨村走250米处,在一小山上,烈士墓园即在眼前,墓园宽25米,进深18米,占地0.6亩,园内坟墓9座,墓碑和纪念碑52块。各种悼词、题诗、挽联60余幅,组成雄伟的碑林,主碑三座,正中为烈士生平,左右为杨勇、陈曾固唁电及苏振华悼词,两侧有大壁碑两座,各宽3.8米,高3米,刊刻省州县领导题词20幅。两侧周围是莫凤楼省外、海外友好和亲友刊赠纪念碑20块。

这些题词、评价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它安慰死者,激励后人,鼓舞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团结奋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布依族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