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边的王司令
王海平简介
王海平,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红军的一个团编入王海平的部队。为了解决联军的弹药问题,中共黔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以王海平的名义,在板陈自办兵工厂,制造枪支和弹药。王海平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憎恨,1941年,黔桂军阀互相勾结,将王海平逮捕,随即押回贵阳。1941年5月,贵州当局以“私造枪弹,图谋反叛,私通共匪”为名,将其杀害。
《史记·西南夷列传》曰:“……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又“……道西北牂柯,……出番禹城下”,牂柯江即今天的北盘江,这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在黔桂边境小镇“者香”与南盘江汇合,形成珠江西江水系的干流红水河。小镇之名凝聚着布依族先人智慧,既取谐音,又含汉意。唐贞观之后,随着熬糖技术不断提高,“者香”一带因“蔗林密布”而见诸史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秋天,稻田里金黄的稻谷镶嵌在山上郁郁葱葱的甘蔗林和碧蓝的江水之间,远远看去,犹如一条三色彩带。入冬,江上时有密密麻麻的木排,这是乡人们为熬制红糖而准备的柴火,腊月到正月,茅棚上炊烟袅袅,棚里不时传来嗷嗷的榨糖声和水牛拉杆发出的哞哞声。聪明的布依族还将甘蔗渣浸泡多日,任其发酵,制成清香扑鼻的甘蔗酒。世世代代种蔗,人们对甘蔗怀有深厚的感情,不知不觉中,“者”音变成了“蔗”,“蔗香”地名由此而来。清道光年间,者香人王绩康中举,被历史遗忘的小镇又随“贞丰州之第一举人,自绩康始”载入《兴义府志》。斗转星移,20世纪30年代,双江口又演绎着一曲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剧,其主角就是板陈村的王海平司令。
王海平
西路纵队司令的成长史
板陈村地处北盘江北岸,距蔗香约5公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海平就出生在这里。王海平,原名详,学名王周道,号海平。他自幼聪颖,8岁,其父王由征就送他到者香上私塾,勤奋好学的他深得老师喜爱。当时,游匪横行霸道,时常抢掠百姓。沿江一带大小村庄屡次被惯匪抢掠,人们谈匪色变。者香、板陈两村一度被广西游匪洗劫一空。由于板陈隶属贞丰州第七区,距州府遥远,官家对此地的治安鞭长莫及。王海平曾多次与父母躲避匪患,这种极不安定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他从小立志从戎。1897年,王海平的伯父,身为两江户部兼贞丰统领的王由俊在保卫贞丰城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不久,王海平家父病故。1904年,由于田产纠纷,14岁的王海平肩负着伯母及家母重托到贞丰县城申诉,在伯父生前的亲信潘伯坚的引荐之下,这位眉清目秀的少年深得州牧徐德修的赞赏,徐知州建议潘伯坚将王海平留在贞丰高等级小学继续读书。潘伯坚于是将王海平收为勤务兵,王海平穿上了军装,成为贞丰高等级小学中唯一穿军装上学的学生。
王海平文武兼修,勤奋踏实的他平步青云,1905年,就考中武生,两年后即当上了中军守备队的班长。贞丰人才聚集,多少老师及学长都是受维新派影响的才俊,在书院就读的日子里,他不仅连就了一身本领,还认识了各界知名人士并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些都为他日后发展铺平了道路。1907年12月,张百麟、黄泽霖等在贵阳成立自治学社,各府州设有分社,社员达10万人,加入者有进步的上层人士,也有大批先进新式知识分子和会党成员。王海平将管带王廷绩认作族叔,王廷绩是一个激进的自治党领导人,通过王廷绩,他结识了胡刚、彭显臣等自治学社的中坚分子。1910年,王海平在王廷绩的介绍下认识了自治党领袖张百麟。可以说,王海平的民主革命思想是从这里得到启蒙的。
按照布依族的说法,王海平属于命大(即大难不死)之人,1912年2月,贵州的宪政党大肆屠杀自治党人,贞丰是自治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被杀者无数。王海平最受王廷绩器重,在刘显潜追杀自治党人的事变中他却安然无恙。不仅如此,因为王海平见义勇为,他在贞丰民众中的口碑很好,被知州饶燮乾提升为连长。
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一带的匪患令贞丰知州坐卧不宁,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清晚期,特别是自盘江流域盛产鸦片之后,这一带商贾云集,香港、广州、上海等地的烟帮络绎不绝,商人们将鸦片运到两广出售,回程就运来食盐、布匹、丝绸等各种大宗货物,这些腰缠万贯的商人就是土匪们首选的抢劫目标。为整治这一带的社会秩序,官员们多年来一直在物色一个军事人才,王海平正是他们盼望的合适人选。1913年,贞丰州改为贞丰县。县政府委任王海平为贞丰下江水上警察队队长,拨给步枪15支火药枪20支,负责保护清水江、南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上游来往客商,隶县团防局。一次,王海平从板陈返回贞丰,在白层渡口从一群土匪的枪口下抢回商船,贞丰绅商因此在刘显潜面前极力推荐王海平,刘在其弟刘显世的面前汇报在贞丰捕杀自治党的战果时也顺带汇报了王海平受官商特别赏识的事。同年,唐继尧调回昆明任云南省都督,刘显世升任贵州省护军使,他特别注重提拔兴义亲信和盘江八属的军事人才,王海平因此成为刘的一个提拔对象。1915年,贞丰县奉省政府命令设立保卫团,25岁的王海平被委任为连长兼水上警察队队长,仍驻扎者香、板陈一带。
王海平不负众望,他雷厉风行,短短几年中,平息了几股土匪。1914年,广西土匪过江抢劫王母等地,县知事饶燮乾派刚任连长的他前往剿灭,他圆满完成了任务。担任警察队长之后,他立即端掉了让红水河沿岸百姓整日心惊胆战的杨老六股匪,匪首杨老六被斩首示众。他在剿匪方面屡立战功,最震撼人心的是他带兵下广西解救被抢妇女和儿童(1922年3月13日,广西土匪1500余人应军阀之邀入黔,途经贞丰,驻扎城郊数百人。谭子益筹钱粮款待,六天中耗费县民五千银两,宰牛三头,才免县城遭掠。县知事孟广昭密令王海平带队进入贞丰城,土匪方于19日离开贞丰去安龙,22日,土匪抢劫安龙,抢走数百名年轻妇女和儿童。5月,何厚光受袁祖铭之命组织剿匪指挥部,分三路进军,王海平为左路主力,进入广西解救被抢妇女,这次,他们大获全胜)。4月14日,广西土匪200余过江掠者香,县知事派孟泽民率独立营剿匪,孟屯兵于白层,派李翠芬带一排兵力下板陈配合王海平部共同进剿,消灭“广匪”,俘获30多名俘虏。15日,李翠芬押9名俘虏去白层,孟泽民下令枪决。1923年,剿灭蛮结王周部,捕捉交贞丰政府枪杀。他还剿灭了本地土匪大田坝兰朝龙、兰朝凤、兰朝贵三兄弟。王勉之拖起上百人枪与广西土匪詹司令往来密切,王海平受命率队进攻王勉之,活捉押解贞丰县城处决。
作为保商警察队长,王海平坚守原则,客商们对他十分拥戴。1925年4月,贵州第四路清乡司令毛鸿翔率队到达贞丰,委任王海平为白层至者香水路保商营营长,不再兼独立营连长职。由王海平征收保帮费,棉纱每箱、大烟每担各收4元,一半上交,一半自用。王海平严格按照毛司令的要求收保帮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9月20日,严振兴带一团人到贞丰驻扎,在白层设保商事务所,提高保商费,从4元提高到8元,商贾难以负担而逐日减少,收入逐减。10月20日,袁祖铭将严团调驻兴义,白层保商事务所撤,仍由王海平保商,保商费复原,商贾才得以复苏。
辛亥革命到20年代末,贵州省政界扑朔迷离,军事动荡。王海平虽然属于地方小股势力,平时听编不听调,也被卷入军事斗争的漩涡中。1916年1月,云南宣布讨袁独立,王海平受刘显潜调遣,率部到隆林、西林一带抗击袁军。之后,刘显世响应云南号召,举起义旗北伐东征,他担心土匪趁机扰乱贵阳,调贞丰王海平、曾杏元、赵子香三人带民团防守省城,6月份民团才离开省城返回。1928年,周西城部从云南败退盘县、兴义休整。在此期间,他在贞丰征兵500名,不愿从征者,每额兵交银120元。县长余树声因征兵不力被免去职务,周西城派乡人刘以东接任,以征兵为名大刮民财,民怨极深。10月,贞丰县奉命修筑贞兴公路,刘以东与杨素平团营长周文强迫修路,乱打乱杀无辜,遭县人反对。又因周文营截住两条商船,无异于土匪。王海平对这一系列所作所为感到愤愤不平,率民团1000余攻打贞丰县城,打败周营,撵跑县长。年底,杨素平纠集魏金镛团攻打王海平部,焚烧沿江六寨。
1929年初,贵州军阀李晓炎和周西城在铜仁交战,李部溃败。李晓炎为东山再起,奔云南向龙云借兵攻打周西城,临行前,李晓炎想起了他的学友王海平,于是任命王海平为贵州西路纵队司令,下设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长由王海平兼任,第二、三、四支队长分别为王仲芳、曾济光、黄玉山。李晓炎采纳王海平的建议将四十三军的李续炎团留在王母镇。周西城省长也一直关注两江一河这股少数民族势力,他清楚王海平和李晓炎是同乡,意识到如因自己不重视王海平而让其倒向李晓炎,将无形中增加对手的力量。于是,周西城委任王海平为黔桂边区清红两江独立保商营营长。1929年5月,王海平响应李晓炎号召,率黄子衡团参加李晓炎在镇宁鸡公背一战,周西城省长丧命于此战。战后,黄子衡率团驻扎安顺。不久,桐梓系军阀犹国材打回贵阳,赶走李晓炎,其部下李续炎遂率队回板陈。王海平一时声威大振,不久,岑立国、岑国斌率部到达板陈,册亨县长汤幼竹也带400支步枪投王海平。军事上,板陈司令部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王海平所控制的势力达2000人枪。
与红军的不解之缘
1930年4月,一天晚上,叶秀清连长对王海平司令说:“广西那边来了一支部队,想到我们这儿休整一些时日,是否可以接收他们?”王海平正在扩充自己的军队,他想:“这可是点起马灯都找不到的事,我何不来个顺水人情,将其纳入本部?”于是,他叫叶秀清到广西百乐进一步探听,原来该部队乃由何家荣、袁振武率领的红八军第一纵队,因龙州起义失败到南盘江边来的。王海平派人摸底之后,第一纵队过江休整本已是水到渠成,谁知,王海平的参谋阮筱斋极力反对,这使王海平开始动摇,第一次交涉失败。
通过对王海平的背景及其处境进行深入分析,何家荣司令员决定面见王海平,他和叶秀清一同前往板陈。袁振武参谋长对何家荣单刀赴会感到担心,何家荣对他说:“不要怕。我过去后,王海平如果真的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你们一颗子弹都不要交给他。你们一缴枪我就死;你们不缴枪,他们不敢杀我。”到达板陈后,王海平在家门口迎接了他,王的诚恳让他十分感动,一阵寒暄过后,他将两支驳壳枪送给王海平,王海平说:“我也给你五百大洋,交个朋友。”何家荣在交谈中得知渡河的最大难度来自四十三军,阮筱斋原是四十三军李晓炎的一个谋士,该军垮台后,阮和李续炎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来投王海平,阮就留在王的身边,打算借王的名义和实力重新竖起大旗。何家荣司令员坦率地说:“我们第一纵队旨在借地休整,并非图谋江北,取而代之。我党的革命宗旨,深信司令是晓得的。你不也在保护属地人民安居乐业吗?”豪爽的性格使王海平对眼前这些落难者产生同情,但又碍于对时局把握不准,他对是否接纳这些不速之客举棋不定,只好含糊其辞。何司令继续说:“我们渡河后,可拨一部分人给你;你把叶连长三个排编到我们队伍中来,编为我的第三营,交错调配,由你统一指挥。”王海平拒绝道:“敝人山村野民,才疏学浅。此弹丸之地,怎能容得蛟龙翻腾。你们高瞻远瞩,目标宏大,别处海阔天空,任你们飞跃,倘若贵军粮饷不敷,本部可暂时资助。”无奈之中,何家荣司令员撂下一句“我等非贪图你的富裕而来。上面所提的要求,你倘若不答应,我们只好把部队留在这里,让其上山活动。他们上山,我就离开部队,有这几百人在这里和你滚,成了你肘腋之患,到时你后悔莫及。望你审时度势,好生权衡。”王海平转念一想,这五百兵士群龙无首,日后将是盘江一带最大的治安隐患。他急忙答道:“好商量,好商量。”
当晚,叶秀清用全家性命担保,王海平最终被何家荣司令员的真诚所感动,决定不顾阮筱斋的阻拦,同意红八军第一纵队渡河。条件是:一、红八军第一纵队接受王海平贵州西路水上纵队第四大队的名义。部队权自决,名义由王海平统一指挥。一纵队派一个排的兵力驻板陈王海平司令部,同时,王海平将叶秀清连拨归第一纵队第三营。二、红八军一纵队给养全由王海平供给,每天给第一纵队官长四角,士兵两角作伙食费,另付若干办公费用。这样,红八军第一纵队以“受编”之名在蔗香求得休整,龙州起义时尚有1000多人枪,在一个月的转移作战之后,此时,红一纵队才有人枪500余。第一纵队第一营袁振武不和第三营叶秀清部住蔗香,第二营杨廷献驻双江口的坝恩。一纵队司令部就设在蔗香的王海平姐夫家李家。为避免不必要的武装冲突,王海平把本部从蔗香、板陈调往路吉、打滨驻防,并下令不许带武器赶场。王海平与一纵队领导干部交往日愈密切,他几乎完全信任这样红军首长,在蔗香驻扎期间,他根本不过问红八军一纵队的事,就连他的警卫都是何家荣给他安排的红军战士。每当何家荣和其他领导去板陈司令部,王海平都邀请在里院交谈,他的参谋、副官不得旁听。此后,外面来信,只要是关于红八军的,王海平都及时转给何家荣司令员。6月,红七军来信,说是已经攻占百色,要一纵队前往会师,王海平为此还积极地为一纵队做好送行准备,之后又获悉红七军退出百色的消息,大家又继续在蔗香驻扎。后来,红七军转战黔南,打下榕江。这些消息都是王海平转告的。这种信任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军事决策中,杨瑜亮反对犹国材和王家烈,将部队拉到贞丰,写信给王海平,要他合作攻打犹国材。犹国材又下令王海平攻打杨瑜亮,王海平左右为难,他将此事告诉给何家荣。何司令为此给他献了一个万全之计,并带一纵队打前站,配合这次军事行动。遗憾的是,部队到达白层时,战火已经结束。但是,红军首长帮他巧妙地应付了这一关。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红八军第一纵队官兵,王海平心里产生深切的同情。除了按照当初给出的条件外(当时物价很便宜,二角钱一天过得很好的了),他还想方设法改善第一纵队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贞丰回来之后,他就花了一笔钱给一纵队的官兵每人制一套衣服和一床被单,赠送给他们。王海平是一个慷慨之人,不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对红八军第一纵队有任何为难。他曾经想通过招婿的方式把漂亮的外甥女嫁给何家荣,以此留他当“驸马”,何家荣因为公务在身而谢绝了这桩好事,并因辜负王海平的一片好心而深感内疚,担心此事会让王海平从此对他有想法,他还担心安插在王海平司令部那一排红军战士拉不出来。结果证明,他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王海平对他说:“一纵队到蔗香休整,欢迎,要走,也不阻拦。”在何家荣走后的一个月,袁振武参谋长完整地将红一纵队带回广西乐业与红七军汇合。
1932年冬,板陈来了三位商人,经过深入接触,王海平得知此三人乃右江中共党组织派到贵州来从事地下工作的黄唤民、牙秀才、黄志新,之前不久,广西红军领导人韦拔群壮烈牺牲,广西的红色革命活动又转入低潮。红八军第一纵队严格的组织纪律给王海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就已开始倾向革命。如今,这三位进一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排除异己的阴谋。王海平对黄唤民、黄志新,表示愿意跟随共产党,欢迎失散的红七军21师到板陈集中。1933年,红七军21师61团一营一连连长牙永平率其部队80余人屯兵望谟卡法,王海平提供军饷,将渡邑渡口的收税权拨给连队,作为经费,并通过牙永平资助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黔桂渠道沟通后,右江党委不断派人赴黔桂边区指导工作,1934年初,原红七军21师61师团团长韦国英及牙美元、牙永才、韦运祥、赵世同、黄志新、韦赫科、黄家福、黄唤民带80余人至板陈,在王海平家秘密建立中共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1938年4月,板陈“黔桂边委”改为“中共黔桂边特区工作委员会”,1938年8月,改为“中共黔桂边特别支部”(黔桂边委在板陈长达六年之久)。中共板陈支部也相继成立,不久,王海平以司令官的名义公开出面,任命韦国英为副营长,韦运祥为护商大队长,以合法身份实行两面政权。王海平为黔桂边委顺利开展工作,创办了板陈小学,名为“创强小学”。教员为黄家福、韦荆莉和李克谋等。中共地下党员、黔桂边委领导赵世同、黄唤民等,常在此开会,分析形式,团结王海平,为掩护红七军在黔桂边开展游击活动,提供方便。
王海平为解决部队需用的武器、弹药,在中共黔桂边委的协助下,于1934年6月,创办板陈兵工厂。工人大多是红七军兵工厂的技术工,制造的步枪,称为“板陈造”,还有菠萝弹和步枪子弹。日产步枪最高可达10支。还在纳岜和纳牙两寨办有分厂。之后,牙永平也在望谟卡法办了一个兵工厂。兵工厂所需的钢材,由专人到南宁购买。生产出来的枪支弹药,除供给部队需要外,还远销贞丰、册亨、罗甸、乐业、田西等县群众做自卫之用。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贵州,驻黔绥靖公署代主任刘兴奉顾祝同令,委胡刚为贞、册、紫三县民团指挥官,胡刚函令王海平堵截中央红军。王海平深知红军是一支可以与国民党抗衡的军队,况且这支部队肯定有他的老朋友红七军和红八军。1932年,受李宗仁、白崇禧之命率原四十三军两个团进入广西参加会剿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他心里始终是个痛。他对手下说:“暗谕各渡口,红军过境不可阻截,让其通行。”因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望谟的播东、羊架、板莫、翁村、包包树、班家屯、管州、谭龙等地,挺进北盘江白层河者平渡口,除了与当地小股势力产生一些摩擦之外,均未受到王海平部下的干扰。王海平为了应付而派部队到谭龙一带驻防,中央红军遵循我党少数民族政策,为红军顺利过江派代表与王海平谈判,红军过境时王海平热情送别,红军过后又鸣枪装作抵抗,使中央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张爱萍同志在长征的回忆录中就有这段的记载。
板陈创强小学旧址(30年代)
有口皆碑的地方领袖
王海平在双江搞全民武装,令各村寨组织三十到五十不等的武装队伍。武器由村里自行解决,实在困难的由司令部发给。这些武装的宗旨是防匪、防盗、防火。王海平有数百支步枪散发在民间,由其佃户使用,有事为兵,无事种田。对于他的佃户,王海平按四六分成收租,但是一般不过问,报多少收多少;百姓受灾,他也不逼债。困难的人家借他十块八块,他也不在乎,从没利上加利。
王海平热心公益事业,王母的永平桥就是他捐款修建的。他重视文化教育,保护当地学校,将王母小学的税款收归该校,贞丰县长十分不满,但也很无奈。他始终维护群众利益,是百姓的保护伞。
由于王海平保境安民深得人心,他所控制的地区,特别是根据地板陈,成了商业中心,市场相当繁荣,时人称板陈为“小租界”、“小香港”。两江一河一带是布依族聚居区,从罗甸的羊里、桑郎到大观、王母、乐康,再到白层一带,百姓无不知晓“保形”(布依语,“保”为“男士、先生”,“形”为“板陈”,“板陈先生”是当时民众对王海平司令的称谓)。
王海平平易近人,对人真诚,不摆官架子,部下、中共地下党员以及创强小学师生们都对他十分敬佩。他特别喜欢听教师们吟诗作对,听创强小学的学生讲故事(学生们大多读过私塾,年龄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已经十六七,能说会道的不少)。布依族地区有放蛊的传说,为此,王海平也比较小心,担心被人所害。他非常关心下属,司令部就餐常常是十几桌,他都要走到桌边嘘寒问暖,但是,他要么跟创强小学的学生一起吃,要么就不坐下来吃,很少见到他跟士官们一起吃饭。他性格豪爽,广结人缘,家中坐客常满,一些被国民党通缉的人,往往隐蔽在他家,得到庇护。
王海平有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他平时穿便服,很少穿军装。在老百姓眼里,当官的都是一些睡懒觉的人。但是,王海平给双江百姓的印象可不一样,他是司令部里起得最早的,每天天麻麻亮,他已从附近的田野、江边晨练回来了。王海平生长在布依族乡村,从小就受到布依文化的熏陶。军事生活之余,他最喜欢看“金”(布依族民间一种仪式,类似于北方的萨满,这种仪式通过施法术,让一个人进入恍惚状态,此人便能唱出很多歌来,歌词内容为阳间的人与阴间的鬼神之间的对话。布依族求子、判断是非等就是通过这个仪式来完成的)。“金”里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强者为大的社会里,老百姓很难正面诉衷肠,只能通过为“金”之人的口表达他们的意愿。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信任江边的王司令,遇到民事纠纷、婚姻诉讼等都去找王海平,不去找乡公所,不去找区公所。“金”或许是王司令了解民情的一个渠道吧。王海平特别喜欢吃猪肾肠,常常吩咐下士,如有那东西就给他留一份。王海平还喜欢听歌,大年一过,初三、四开始,他常邀请各方布依族歌手到板陈对歌,每当这时候,这个江边小村就人流如织,听歌的百姓把司令部门前挤得水泄不通。对歌时间短则两三天,最长有七天七夜的。
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于下士的过错,他很少计较。而且,用人不疑,他的军需官后来回忆说:“当年,每个板陈赶场天,都要收到三四竹匾的银元,可是,我真的好傻呀,一个毫子都没有私藏过。”
一颗陨星的消逝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早就留意王海平这股地方势力。两江一河是烟土出口的重要通道,王海平在这里把守关税,跟周边的各股势力比,他的经济实力是最雄厚的。如能将王海平纳入麾下,既可增加桂系军阀的经济收入,又扩大了桂系的地盘及壮大桂系的军事实力。如任其自立山头,不断发展,势必酿成心腹之患。但是,王海平对军阀不感兴趣,他认为军阀混战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对待军阀,他都是听编不听调,李、白、黄当然要消灭他。1932年,李宗仁、白崇禧命王海平率军进入广西会剿右江革命根据地,其目的就是消耗王海平部和右江红军的力量,以期一举歼灭。
国民政府贵州省当局对地方势力也有类同看法。国民党的报纸曾撰文称王海平、王仲芳、陈秀卿为“三大司令”;称曾济光、陆瑞光、卢云奇和王禹先为紫云、关岭、镇宁等县的“四大天王”;称何亮卿、何亮臣、李绍奎、王明德、杨志超、王文述、王树芝、姚聚五等为“八大金刚”;称韦光武、龙继尧、文应祥、王凡洲、韦子安、黄华山、雷继宽、韦庆昌、陆朝众、谭正明、简世民、牙永平、王作周、王建鸿、何耀初、黄建堂、岑建坤、韦有珠等为“二十八罗汉”。这些地方头人都是国民党省政府当局关注的对象,王海平是这些势力中最大的一股,也是唯一一支可以与政府对抗的地方武装,其关注程度不言而喻。而韦杵的到来和抗日同盟的成立更引起国民党当局警觉。
为了剿灭当地武装实力派和王海平,贵州保安处早就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即利用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挑起事端,让他们互相残杀。其步骤是:一、委任武装实力最强的王海平为“西南王”,利用他的力量打击别的实力派。二、解决石屯的龙继尧,听说龙继尧早已跟法国人有联系,龙掌握石屯一带的武装并与王海平不合。三、解决何亮卿、何亮臣兄弟。何氏兄弟是毛坪人,有一定的武装实力。四、解决王海平势力范围内的各地实力派,如罗旺、岜赖的韦有珠、谭正明等人。五是解决镇宁的王仲芳等人。因为这个计划,贵州保安处长韩文焕命令蒋贤甫率保一团到贞丰一带长期驻剿。
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心腹吴鼎昌在反共的立场上同样强硬,容不得“容共”、“通共”行为。牙永平部在望谟卡法的活动,早为贵州省国民党政府所察觉,广西国民党政府多年通缉的红军领导人吴边在板陈出现加重其怀疑王海平收容共产党流散人员。1939年初,由于叛徒告密,消息泄漏,广西巴马县政府和东兰县政府将牙永平屯兵卡法并受王海平保护的事呈报广西省政府,报告中还谈及原凤山县县长罗文鉴之死与王海平有关,并说广西凤山的地下武器来于王海平资助。1939年10月中旬,李宗仁召开省常务会议,从天峨、凤山、巴马、田西、乐业、凌云等县送上的报告和南宁、梧州、玉林、三地区出现的暴动迹象表明,共产党的斗争都与王海平有关,王海平是共产党的保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10月21日会议结束当天,李宗仁、白崇禧给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电报,建议着手消灭王海平部,捕杀王海平。吴鼎昌立即令保安处处长韩文焕给兴仁专署刘时范密电,要求刘时范对王海平和牙永平进行调查。1940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区公署在王母成立贞、关、紫三县联防办事处。督察区专员刘时范到下江一带视察,确认板陈兵工厂造枪已在1000支以上,并向吴鼎昌密报王海平是“豪匪”。
证据俱在,国民党贵州保安处就开始实施计划,一连串“以夷制夷”的斗争便开始了。在保安处的精心策划下,王海平不知是计,他开始剿灭望谟的地方势力,他派谷怀虚带300人去石屯攻打龙继尧,此次未彻底成功,龙继尧未被消灭。1940年1月,国民党省政府将罗甸县、贞丰县、关岭县分划出一部分成立望谟县,派驻军警。望谟县政府借王海平之名写信给龙继尧、王建坤二人到望谟县城悔过自新,将二人杀害。接下来,又以合作抗日为由,以同样的方式将牙永平一行八人诱骗到县城杀害。继而逮捕城区区长谭正明、乐旺区区长韦有珠和地方势力派何耀初、王建鸿、陆文宪等人,送到贞丰关押,谭正明、韦有珠被枪杀于贞丰。看着昔日的部下一个个倒下,王海平深感自己的处境十分艰难。
1941年农历正月19日,国民党望谟县政府以给王海平耍龙灯为名,将保安团化装成老百姓,深夜从望谟出发前往板陈耍龙灯,准备捉拿王海平。王海平得知消息后,立即跟黔桂边委人员一起撤退。20日凌晨,保安团的耍龙队到达板陈时,只见佣人来接待,知道扑了空,于是疯狂地搜索而一无所获。撤退到北盘江对岸坝恩寨一带的王海平家小及部下人员,分三路前往广西撤退。临别时,“创强小学”教员、中共党员黄家福、韦荆莉给“学生自治会长”甘文光留下一首暂别诗。诗曰:“平福利志行,奔越为顺东,延民心擎族,安然现一春。”此为一首藏头诗,连起来读就是“平奔延安”,指明王海平的去向。与此同时,王海平将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军用公文包,非常慎重地交给他的弟弟王治平说:“哪怕倾家荡产,你也设法保存这个提包。今后我能回更好,不能回来会有人来找的,接头暗号是相同的包。”王海平说着,用手指着印有镰刀斧头共产党党徽的印记给王治平看。
王海平始终有一个错觉,认为贵州军阀、国民党迫害他,广西那边会帮助他,因而放松了警惕。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黔桂两省的军阀就达成默契,贵州军阀向桂系军阀提供烟土,桂系军阀向贵州军阀提供武器弹药,两省的军政信息是相通的。王海平撤走广西后,黔桂当局就秘密勾结,利用广西田西县国民党政府县长陈家文与王海平旧时的老庚关系,指令陈家文坐专署的专车到王海平处,接王海平和谷怀虚到专署住宿,并以“保护安全”为名,派人做随从警卫。随后任王海平为“咨议”,支持王海平呼吁仁人志士,主持公道,而印发“快邮代电”。
中共黔桂边委赠送王海平的公文包
王海平有“警卫”跟随,知道身手受软禁,于是秘密与旧交百色烟庄老板林洪源取得联系,林洪源之子林朝铭开着他家私车,于5月12日深夜载着王海平、谷怀虚逃离百色,往桂林方向急驶。第二天,百色专署发觉王海平逃遁,知与林洪源有关,林洪源在专署的严讯之下,被迫供出王海平逃走的方向,百色专署急电贵州省政府。贵州省政府即派保安队星夜到柳州等待。王海平、谷怀虚到达柳州时即被逮捕,押回贵阳监禁。5月19日,王海平、谷怀虚被国民党以“通共”罪名枪杀于贵阳团坡,时年51岁。
1992年6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海平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