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军旗 功昭日月
蒙九龄简介
蒙九龄,中共党员,1903年出生于荔波县城普通布依族家庭。1925年,22岁时毕业于黄埔军校。1926年编入叶挺部任职连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1日在叶挺部任职营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至1928年1月,他紧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数省,在赣、粤、湘与敌展开游击战。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湖南郴州发动了“湘南起义”,朱德、陈毅任命蒙九龄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和起义军七师三团团长,率部战斗在郴州、永兴、资兴、宜章等县。1928年4月,为实现“朱毛会师”,朱德的湘南起义部队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计划撤向井冈山会师。4月8日,敌军从背后追打起义军部队,朱德、陈毅命令蒙九龄率领全团官兵殿后,阻击来犯之敌,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上井冈山,蒙九龄率部奋力阻击,在资兴县老虎山激战,全团牺牲200多人,“红军伉俪”蒙九龄夫妇壮烈牺牲,当时蒙九龄年仅25岁。
蒙九龄
蒙九龄是荔波县唯一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早期职业革命者,是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功臣。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周恩来、朱德、陈毅、叶挺的领导下,戎马倥偬,驰骋在粤、鄂、赣、湘四省。为了革命的成功,他历尽艰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永不后退!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开小差拖枪带人脱离了党、脱离了革命队伍,而蒙九龄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坚定党的理想目标一定会实现!
在跟随朱德、陈毅转战粤北湘南的那段极其艰苦的日子里,部队从2000多人锐减到800多人,周围强敌环伺,环境异常险恶,蒙九龄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紧紧跟随朱德、陈毅进军湘南。
南昌起义,其他部队的建制全部被敌人打散了,蒙九龄所在的800多人的南昌起义余部,是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唯一成建制的南昌起义部队。这支部队来到湘南,是湘南起义的主力军,与湘南农军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蒙九龄任教导大队副大队长、第七师第三团团长,率部战斗在郴州、永兴、资兴、宜章等县,攻打县城,扫除顽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1928年4月8日,为实现“朱毛会师”,在掩护湘南党政军撤向井冈山时,蒙九龄奉陈毅之命,率领三团殿后阻击追兵,在资兴县城外老虎山上与敌激战,壮烈牺牲,年仅25岁。
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据荔波县城南门街的曹树彬老人回忆,蒙九龄天资聪颖,勤奋读书,青少年时先在县城就读荔泉书院,后到都匀就读初级中学。1922年19岁时,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滇军张开儒奉命经荔波县城前往广州讨伐叛军,蒙九龄投笔从戎,加入滇军。1924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列宁、斯大林派遣的顾问人员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起来的军事学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校名经过了几次变更。1926年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又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又改回最初的名称“陆军军官学校”。因军校最初校址位于广州黄埔岛,也为了区别于其他军官学校,所以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
从1895年密谋广州起义,到1924年为止,孙中山不断从事武装斗争,领导了反清、反袁、护法、北伐等,但武装斗争多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在历次挫折和失败中,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军事人才,“这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因此,孙中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创设黄埔军校,培养革命青年作为革命军骨干。
经过克服重重困难之后,黄埔军校终于得以建立。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1日任命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为筹备委员。2月6日,黄埔军校筹备处正式成立。5月2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官学校校长,9日,任命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校,6月16日在黄埔岛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黄埔军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他们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到黄埔学习。第一期黄埔毕业生共有六百多人,第二期毕业生有四百多人,到第三期时则有毕业生一千二百多人了。贵州荔波县布依族出生的蒙九龄即为军校的第三期步兵科学生。
在黄埔军校接受共产党人的熏陶
与第一、二两期学生不同,蒙九龄所在的第三期开始实行入伍生教育。第三期入伍生于1924年冬在广州上海各地考取,陆续来校入伍,至1925年1月相继成立第一、二两营,编为第一总队,任命王懋功为总队长,张治中为总队副,陈继承为第一营营长,张治中为第二营营长。后又续编第三营,任命文素松为营长,也直属于总队。因王懋功有其他任务,4月11日由张治中代理入伍生队总队长,承担全队入伍生之训练任务。
入伍生训练时间计划为三个月,期满后继续接受军校六个月正规教育。入伍生训练的目的在灌输军事学的基本原理,养成学者恪守党纪、军纪的习性并陶冶其品德,锻炼其品格,使其领悟军营生活及各种勤务,以奠立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基础作为军校的预备教育。入伍生期满后,则进行升学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编为正式学生。
入伍生教育分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筑城、地形、兵器、战术及陆军礼节、内务规则、卫生等;术科有制式教练与野外教练。野外教练有各个散兵教练、侦探勤务、距离测量、步哨勤务、联络勤务、尖兵、排哨、排之攻防对抗等。此外还有射击预习、阅兵分列等。入伍生教育阶段,每日早晚均要出操,接受新兵训练,课堂学习相对较少。
入伍生阶段的学习和训练都非常紧张,每天早上蒙九龄等入伍生起床后,要先做日式柔软体操、跑步和练习喊口令。每次跑步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跑步1小时。一定要坚持跑足1小时才允许休息。每日出操二次,进行徒手教练、持枪教练。首先是班教练,然后是排教练、连教练。中间结合学习《体操教范》《步兵操典》《内务条例》《陆军礼节》《卫兵守则》《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等。
除了日常出操上课之外,蒙九龄和他的同学还担任了较多的勤务,诸如东征期间担任警戒、协同作战等任务;平定杨刘时,渡河作战;与广州其他各界人士示威游行,响应上海的“五卅”运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入伍生教育计划。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在时隔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提及入伍生教育时,仍会遗憾地说起当时因担任的勤务较多,而导致各种科目都是初学,没有学好。但事情有弊也有利,入伍生担任的各项勤务都属于实际参加作战,是大规模的实战演习。
1925年7月,蒙九龄入伍期满,正式升为军官学生。开学后,由于学生素质不齐,难以施教,学校于7月21日发布命令,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重新编队。第三期学生分为步兵和骑兵两科,蒙九龄被编入步兵队。从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后,出操相对就减少了,在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蒙九龄这时所学课程有《基本战术学》《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经理学》等。术科分为制式教学和野外演习。制式教学包括机关枪教练、手榴弹教练和迫击炮教练,野外演习则包含地形识别、距离测量、侦探勤务、行军警戒、对抗演习等等。同时,升为正式生后,对政治素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只要有空就常常要阅读《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在黄埔军校,蒙九龄受到苏联军事教官的教育,也受到廖仲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一批共产党人的熏陶和教育。廖仲恺作为军校党代表经常来军校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演讲。1925年3月下旬,孙中山逝世后不久,廖仲恺对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激励同学们继承总理未竟之志,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南针,继续为革命而奋斗。周恩来于1924年冬担任政治部主任。他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开设了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世界政治经济状况等一系列课程。廖仲恺、周恩来等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坚定了蒙九龄将革命进行到底之决心。
在“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黄埔精神鼓舞下,他边学习边参加实战,参与了平定杨、刘叛乱、“六二三”反帝斗争和第二次东征的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巩固广州革命政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时,蒙九龄已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革命军人。1926年1月,蒙九龄成为第三期毕业生。
参加平定杨、刘的战斗
杨刘指杨希闵的滇军和刘震寰的桂军。1922年,陈炯明兵变后,杨希闵的滇军和刘震寰的桂军,以奉孙中山的命令、讨伐陈炯明为名入粤。杨希闵和刘震寰于1923年初进入广州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把持税收,大开烟赌。孙中山曾沉痛地说过:“我住在上海,你们打进广州派人到上海请我回广州主持,说是要实行三民主义,现在你们为所欲为,戴着我的帽子,糟蹋我的家乡。”然而,即使孙中山对滇桂军的行为非常不满,但由于自身缺乏有力的革命军队,亦无可奈何。
当孙中山历尽千辛万苦创办黄埔军校时,军校也因杨、刘把持广州财政,常常陷于断炊的险境,伙食费有今天而没有明天。第一次东征之时,杨、刘滇桂军心怀异志、按兵不动,对政府命令阳奉阴违,索要军费,同时与陈炯明勾结。杨、刘南联唐继尧,北结段祺瑞,阴谋割据广州,与敌来往密电被东征军右翼军搜获。杨、刘仗恃五六万军队,盘踞广州惠州一带。政府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命蒋介石为总指挥,指挥党军粤军回师广州,一面允许陈炯明残部投诚,准其回驻潮梅,更令北江之湘军与建国第一军南下,会攻广州;命驻河南的李福林军隔江进逼广州市;在西江的粤军,除一部分留防南路外,一部沿广三路东进协攻,同时命粤汉各路工人罢工,断绝滇、桂军联络,使其行动迟滞、首尾不能相顾。黄埔军校也于5月21日开始戒严。
讨伐行动开始后,革命军分几路讨伐。东江方面,1925年6月7日,党军、粤军、警卫军到达樟木头,8日占石龙,9日占石滩,11日占龙洞,12日滇桂军退守白云山。北江方面,湘军建国军在谭延闿督率下,将驻扎韶城滇军第一师赵成樑部韦旅包围缴械,并沿粤汉路南下会攻广州,自6月9日起至12日止,将在琶江口、石角、龙翔、迳口、赤泥、石龙墟各处滇桂军陆续击溃,进抵广州近郊。其他方面,6月6日,海军收复被劫军舰,12日拂晓李福林部及黄埔学生队等均藉海军掩护,陆续渡河,威胁敌军侧背,由西江调来的粤军一部也沿着广三路东进。12日上午,东江方面,党军各军已将敌人的主力击退;北江方面,湘军及建国军与西江来会的粤军也已到达,各方面同时进攻,将广州附近的滇军悉数缴械,杨、刘潜入沙面租界。原在东江地区的滇军第三军胡思舜部回援杨、刘,于6月14日到达广州附近,被政府军迎头痛击,将该部包围缴械,杨、刘势力完全被消灭。
第三期入伍生全体参加了平定杨、刘的战斗。入伍生先是担任黄埔与虎门之警戒,等党军回师讨伐杨、刘,举行总攻时,便与第二期学生及李福林部一起在海军掩护下渡河作战。6月12日早晨四点,入伍生起床,携带步枪一支、子弹250发、手榴弹两枚、圆锹一把(或十字镐一把)、饭盒水瓶各一个、雨衣一件、毛毯一件,在入伍生团团长张治中的率领下,由黄埔军校出发,每一个小火轮拖3只木船。在船近猎德村时,张治中下达进攻命令,准备强行登陆。船在距岸二三丈远的时候,搁浅在沙滩上。陈赓副连长大吼一声,命令各同学下水登岸。各同学纷纷跳入水中,迎着敌人的枪声,一鼓作气往前冲。
关键时刻,一门由苏联炮兵顾问指挥的七五山炮发挥了威力。一发炮弹打中了对江的石牌车站,这个车站是滇军的指挥所。这一炮就把师长赵成樑和几个参谋打死了。敌军无人指挥,陷入慌乱。入伍生于是一鼓作气地冲上了岸,缴了敌军械,迅速占领了石牌车站及附近地区,并沿着广九路进入广州市内,担任维持社会治安、巡查各街道、守卫银行及其仓库等勤务。这场战斗也让蒙九龄开始领会到革命的残酷,革命是需要流血的。蒙九龄的同学李志等人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
参加“六二三”反帝斗争
杨、刘叛乱平定后,蒙九龄所在第三期入伍生并没有立刻返回学校,而是在广州市内维持治安。1925年6月23日,为响应上海的“五卅”运动,广州各界举行反帝示威游行。为促进同胞的觉醒,救祖国于垂危,黄埔军校积极支援示威游行,派出第三期入伍生800多人及党军参加。黄埔军校大部分第三期入伍生参加了示威游行,小部分继续在广州市内维持警戒。
游行群众由东校场出发,何应钦为总领队,依工农商学各界为序,以武装队殿后,入伍生在队伍后头,共五六万人,四人一列,整队游行,由长堤西进。当游行队伍走到沙基时,沙面租界内的英法军向游行队伍扫射。黄埔军校学生迅速散开,各自进入商店门口屋柱下掩蔽,实行还击,掩护群众撤退。
在这次惨案中,蒙九龄的多名同学为反帝斗争牺牲,他们是赵懿铨、钟煜光、冯荣德、郑逢良、尹觉世、徐仁江、刘著录、朱祖荣、郭光彩、丁炳文、夏植、陈晋。眼见年轻的同学惨死在帝国主义屠刀下,蒙九龄与未死的同学群情激奋,当晚在东山行营立即召开第三期入伍生代表会议,议决:(一)以武力收回沙面;(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三)抚恤死伤同学及各界同胞;(四)惩办英法等帝国主义的领事。以上四条呈请校长转呈政府实行,尤以第一条须即刻做到,学生愿为前驱。
“六二三”反帝斗争给蒙九龄上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残暴,体会到了“国弱就要挨打”的道理,使他更坚定了作为一名革命军人,要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决心。
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蒙九龄所在第三期入伍生刚进校时,恰逢广东革命政府下令讨伐陈炯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与黄埔军校教导两团、第二期学生步兵总队、炮兵营、工兵队、辎重队组成校军。
入伍生第二连奉命随同军校教导团第一团出发,担任团本部警戒与后勤业务,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史上有名的淡水、棉湖诸战役。在淡水之役中,入伍生为前线战场及时运来弹药军械,为前方作战提供了有力地保障。战场上,弹药军械的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当教导团与林彪部在棉湖鏖战,需补充大量的弹药时,第二连又奉命紧急驰援。当时,廖仲恺也赶来前线慰劳军队,步行在第二连后面。第二连立即随护,兼程急进,直达棉湖。连长张强渠率一、二排由捷径驰往前线阵地增援。在将弹药送达前线后,恰逢一学兵连与敌人正展开肉搏战,伤亡极多,该连就地加入增援。第三排张忠頫率全排护卫廖仲恺进入棉湖镇担任警戒。当廖仲恺与蒋介石会晤面谈后,第三排两个班又随蒋介石赶赴前线督战,留下来的班则在棉湖镇内担任警戒。当第二连进驻海丰时,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的电文,告诫他们要爱惜黄埔同学,不要把在学的学生用在前线,宁可损失一个营,也不要牺牲一个黄埔学生。据蒙九龄的同学杨立的回忆,当时领导立即遵命宣布入伍生第二连开拔返校。第三期生参加第一次东征结束。
1925年9月28日,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统率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军等再次东征。曾于9月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调去接受政治训练的五十名第三期学生跟随东征军,担任宣传工作及连党代表。第三期其余同学担任后方警戒勤务,第一大队驻黄埔,第二大队驻虎门,第三大队驻广州。10月,东征军进攻惠州,历尽千辛万苦攻克了惠州。后又经华阳之役、河婆之役等收复了潮梅。在华阳之役中,蒙九龄的第三期同学姚世昌、周玉冠、车鸣骧牺牲。
担任指挥员参加北伐战争
为了消灭各省军阀割据,统一中国,实现孙中山的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扩编的国民革命军,奋勇进军,扫除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
蒙九龄所在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蒙九龄是叶挺部下一个连长,直捣湘鄂赣守敌,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该部是北伐开路先锋,被称为“铁军”。黄埔军校刚成立,孙中山便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为护卫,亲自出发韶关,督师北伐。这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北伐的热切之心同对黄埔军校的殷切之心。
孙中山北上后,随着黄埔学生的成长,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骨干,先后通过两次东征,肃清了广东境内的陈炯明残余势力,南征扫清了邓本殷部,并平定了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策源地,也大大提升了黄埔军校师生继续作战的勇气和信心。之后,两广统一,北伐获得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广东革命政府北伐的对象是:一、踞有河南、湖北两省及直隶大部分地区的吴佩孚,兵力号称20万;二、占据东北,势力扩展至北京、天津和山东的张作霖,兵力号称35万;三、控制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地盘的孙传芳,兵力号称22万。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兵,北伐军是会取得胜利,还是会万劫不复?相对于拥有强大兵力且实战经验丰富的北方军阀,学生兵的确是名不见经传。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支以年轻的热血青年组成的新生的革命力量,显然拥有过人的勇气和胆魄及不怕牺牲的心态。以北伐时期的军事装备和技术而论,勇气、胆魄与不怕牺牲的心态显然是打胜仗所必需的元素。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军事委员会。不久,国民革命军成立,分别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出任第一军至第八军军长。第一军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师长分别由黄埔军校教官王柏龄、刘峙担任。
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师典礼在广州东校场举行。7月26日,蒋介石率领北伐军自广州出发。
早在北伐誓师典礼前,1926年5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担任广东革命政府北伐的先遣部队,奉命入湘援助唐生智,解救唐生智被北洋军阀吴佩孚、湖南军阀叶开鑫重兵围攻,连战皆败的局势,就已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叶挺独立团是以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为骨干,以铁甲车队全体官兵为基础组成的。
1926年5月1日,独立团从广东肇庆、新会来到广州。周恩来在叶家祠召开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会议,告诫部队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要起先锋模范作用,作战要勇敢,有牺牲精神。周恩来还以“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的豪言为独立团送行。
5月20日,独立团奉命入湘。在湖南汝城附近时,和谢文炳一部敌军约千余人发生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将敌人击退,旗开得胜。独立团继续马不停蹄地追击敌人。6月2日,独立团到达安仁,3日,谢文炳部约两千人,唐福山部约千余人来扰。独立团以伤亡士兵三十余名,被俘十余名,损失步枪三十余支的代价将敌人击退。5日进据攸县,在这里驻防一个月。北伐独立团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和民心。
7月10日,叶挺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以一部分从泗汾桥左侧徒步渡过渌水北岸,侧击敌人,以主力沿攸县通醴陵大道前进,在泗汾桥与敌军谢文炳部约二千余人相遇,反复争夺,战斗至烈。官兵的勇敢精神颇为友军所赞叹。这场战役中,独立团阵亡连长两员,重伤排长一员,士兵三十余名,获得步枪一百八十余支,大炮一门,子弹数万。
在醴陵驻防一段时日后,独立团移驻浏阳。8月19日,叶挺独立团攻打平江,在童子岭、狮子岩等地大破敌军。平江之役,独立团阵亡士兵三十余人,伤连长一员,获敌枪三百四十余支,机关枪一支,迫击炮两门,俘敌官兵四百余名。独立团进入平江后,第二日向通城,到达粤汉路中伙铺车站时,截获敌退兵孙建业部一团,缴步枪一百五十余支,机关枪一门,俘敌团长一名及官兵四百余人。平江战役之后,独立团又继续前往汀泗桥。
担任营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战斗
汀泗桥为鄂南第一门户天险,西南北三面环水,东面高山重叠,只有粤汉铁路桥可通。敌人以火力封锁铁路桥,不能通过。若挑选会游泳的敢死队在炮火掩护下游水过河攻打敌人,因水面太宽,也不易成功。如何拿下汀泗桥,北伐军一筹莫展。8月26日下午,敌人集中炮兵火力,掩护步兵千余出击,打到第四军军部附近,独立团奉命反击敌人,激战数小时,将敌人击退。这时,叶挺独立团得到附近农民的支持,农民知道东边大山上有小路,可以绕到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在农民的带领下,独立团绕道古塘角,发起进攻。北伐军在敌人不同方位同时发起进攻,敌人大为恐慌,不知道革命军是从什么地方打进来的,全线崩溃。独立团获敌山炮一门,迫击炮一门。
北伐军拿下汀泗桥后,叶挺独立团继续追杀残敌,到达咸宁西南,只见城周围都是大水,一片汪洋,无法通过,而唯一可走的便是一千多米完全暴露于敌人火力下的铁路线。冲过铁路桥对岸敌人阵地的任务落在二营身上。二营接受冲过铁路桥的战斗任务后,向全营说明任务的重要性,进行了政治动员,并给全营下了一道死命令:“一直向前冲,占领对岸敌人阵地,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下,二营官兵连续冲锋,终于冲过了铁路桥,占领了咸宁城。
继汀泗桥大捷之后,叶挺独立团又打响了北伐战争的另一场著名大战——贺胜桥战役。贺胜桥地势险要,西以黄塘湖为依托,东以梁子湖为依托,当时涨水,两个大湖水间的陆地变得狭小了。吴军把两万多兵力、六十多门大炮、一百多挺机关枪配备在这个狭长的地带上,设立三道防线防守。第一线在贺胜桥以南约十里的桃林铺一带,第二线在贺胜桥以南约四里的印斗山一带,第三线在贺胜桥一带。贺胜桥南端有一条小河,因涨水原因,仅有一座铁路桥可以通过。根据作战计划,独立团由正面桃林铺附近沿铁路向贺胜桥攻击前进。8月29日黄昏,独立团由驻地出发,跑步到达桃林铺以南,吴军铁甲车从对面冲过来,在当地农民的指示和帮助下,将稻草堆在铁路上,组织了铁甲车。是日夜,独立团侦察吴军阵地被发觉,发生激战。第二日早晨,独立团突破敌人第一线阵地,吴佩孚亲来督战,其大刀队在贺胜桥铁路上阻拦退却的官兵,其增援部队也陆续前来。独立团前仆后继,伤亡甚大。后北伐军援军到达,将吴佩孚军击退。贺胜桥之战,独立团重伤营长一员,连长一员,排长四员,士兵一百余名。
贺胜桥之战胜利后,北伐军一路打到武昌城下。独立团奉命为攻城部队,以第一营为奋勇队,以竹梯攀登城垣,天未明全营迫近城下,遭到敌人猛烈射击,全营损失惨重。攻打武昌城阵亡营长一员,连长三员,排长四员,士兵六十余人,伤连长一员,排长二员,士兵八十余人,损失步枪四十余支。武昌攻城受挫后,北伐军改强攻为围攻,终于10月占领武昌城。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的胜利惊醒了孙传芳,孙传芳调重兵于江西,攻击北伐军侧翼。1926年10月,叶挺独立团跟随第4军奉命向江西进发,参加讨伐孙传芳部的战争。当部队到达鄂城时,叶挺独立团奉命驻守鄂城,监视江西瑞昌、九江方面的敌人。北伐军占领江西后,叶挺独立团随第4军撤回武昌。1926年12月,叶挺独立团在武昌进行了扩编,独立团改编为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周士第任团长。由独立团调一批干部为骨干,组建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叶挺任二十五师副师长兼七十五团团长。
随着北伐军事的节节推进,南方革命队伍分裂现象逐渐明显,北伐进程受阻。1927年1月,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武汉办公,财政、外交、交通、司法四部开始行使职权。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调叶挺任二十四师师长。
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由叶挺独立团直接改编而成的七十三团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开赴河南驻马店,在驻马店构筑工事,掩护主力部队集结。后与25师攻打上蔡,击败奉军,占领上蔡。不久,七十三团由河南班师武汉。随后,第七十三团开赴江西九江马回岭。
由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共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七十三团在马回岭起义,起义后向南昌进发,与主力会合。在德安附近,七十三团打败张发奎及其卫队营。8月2日,七十三团到达南昌,当时蒙九龄任七十三团三营营长。
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了,这是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由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等率领在党所掌握的2万多北伐军中举行的最著名的一次起义!在南昌起义纪念馆中,陈列在墙上的烈士头像浮雕和名字,目前只查清了858人,其中就有荔波县布依族出生的蒙九龄。
现任该馆档案陈列部主任肖燕燕同志在《南昌起义史话》第171页记载了此事。蒙九龄当时职务为第11军25师73团3营营长。他的英名长留在这座国家级的纪念馆中供人瞻仰缅怀,标志着他参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党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起义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这个伟大事件!
江泽民为该馆题词“军旗从这里升起!”1933年6月30日,中革军委在端金颁布《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1949年5月,中央军委确定军旗上要有“八一”字样。这都说明,“八一”南昌起义在我党我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蒙九龄亲身经历了这次光荣又伟大的“八一”南昌起义,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跟党走不后退
“八一”南昌起义后,蒙九龄跟随11军25师(师长周士弟)按计划往南撤,1927年8月30日和9月2日第25师会同其他起义部队两次攻占会昌城,击溃钱大钧部和黄绍竑部,显示了这支由铁军扩编而成的部队具有能征善战的英雄本色。9月18日,起义军由闽入粤,占领了大埔县三河坝。参谋团决定起义军主力除第11军第25师及朱德第9军留守三河坝外,其余全部直进广东潮州。
10月2日,驻守大埔县三河坝的第25师(蒙九龄所在的部队)和第9军在朱德率领下,与钱大钧部的三个师连续激战三天三夜,打击数倍于己的敌军,起义部队牺牲数百人,伤亡巨大。当得知主力部队在广东方向已失利,于是朱德决定将这支唯一保持建制完整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退出城市,实行战略转移,转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在向江西转移途中,部队减员很大,思想混乱。朱德、陈毅进行了有名的“赣南三整”,使部队在政治觉悟、军政素质、支部建设三个方面得到提高,稳定了军心,增强了战斗力。蒙九龄在跟随朱德转战赣粤湘三省的4个月中,眼看很多战友在大仗恶仗中倒下牺牲,很多意志不坚强者成为逃兵脱离革命队伍,敌军四处追打,险象环生。朱德率领的这支英雄的部队,从数千人锐减到800多人。
可是,这些剩下的人却是钢筋铁骨意志坚强的群体,蒙九龄是他们其中的一位!这支英雄群体,他们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贞坚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不脱离党,不离开部队,表现出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荔波蒙九龄是这样执着跟党走的革命军人。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湖南省郴州地区。
参加创办红军学校
朱德于1927年1月,受中共中央之令来到南昌,利用原云南讲武堂同学及滇军旧部的关系开展工作。受国民革命军第5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之托,到第3军筹办军官教育团。教育团虽挂国民革命军牌子,实际受中共中央军事部领导,许多共产党人加入其中,朱德担任团长,朱德原讲武堂同学赵熔担任团书记长,陈奇涵担任参谋长,曾天宇等参与办学,郭沫若、方志敏等前来演讲。
学员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朱培德第3军下级军官,二是招募的学生队。南昌起义爆发前,第1、2营学员提前毕业分配到第3军、第9军任职,而留下的第3营3个连直接参加了南昌起义。
在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时,任命朱德担任原滇军第9军军长。他一上任,就整编参加起义的军官教育团,并吸收一部分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组成第9军教育团。蒙九龄在南昌起义时,担任25师73团3营长,属于周士第部下,在南下三河坝分兵时,才划归朱德领导,此后一直跟随朱德、陈毅北上湘南。
在北上路途中,朱德实行边行军、边打仗、边整顿的“三边”政策。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区,这里有利于开展游击战,朱德抓紧时间在天心圩、大庾和上堡进行了三次整训,解决了部队的政治思想、部队整编、怎样作战的问题。
1927年10月底,部队在大庾整编,取消了军师团营编制,从实战出发,整编为一个纵队、直属步兵连、重机关枪连和迫击炮连,共有九个连,同时还编制了一个特务大队。(见粟裕、杨至成南昌起义回忆文章,载《星火燎原》选编之一)这样既便于指挥,又便于游击行动。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英,整顿后的部队,成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所谓特务队,他并不是特务组织,而是学校性质的组织,亦叫学兵队或学生队,开展随营军政训练。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江西崇义上堡的军训,“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天天上。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提出了新的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以及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形战斗队形等。当然这只是萌芽……”(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927年12月上旬,接到中共中央来函指示,要朱德率部参加广州起义。入粤境忽闻广州起义失败,于是部队在韶关犁铺头停顿下来,利用战争空隙的大好机遇,对部队进行休整,教导队也得以新生。朱德充分发挥教导队的教育职能,在当前敌强我弱形势下,为保存这支部队并能发展壮大,朱德以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战术来训练部队。
朱德任命李奇中(黄埔一期)为这支南昌起义余部的教导大队大队长,蒙九龄(黄埔三期)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朱德首先给李奇中、蒙九龄、区队长等教导大队领导上课,亲自讲授游击战法,共商训练之计,然后由教导大队把朱德口授教材,整理编写成简易教范,在教导队学员学成后,分赴部队任教,使朱德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战术得到层层推广,使部队军事技术水平大为提高,(见李奇中《朱德同志教我们战斗》一文,载《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第一卷第一辑)。
朱德重视办学,他在南昌起义前后,开办军官教育团,在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转战中,他整编部队成立特务大队,在粤北韶关又称教导大队,在1928年1月湘南起义暴发时,称为湘南起义教导队。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会师,成立红4军教导大队。这些军校在时间上具有先后承继关系,它们是我党创办军校的主要源头。
苏士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史》一书中,写有由李奇中、蒙九龄担任正副队长的湘南起义教导大队,但是这支教导大队正副队长及其学员,为支持湘南各县的武装起义,都被下到各县领导农军起义了。李奇中被派去担任资兴县独立团团长,蒙九龄被派去担任郴州第七师第三团团长。龚楷(黄埔六期)分配到宜章任独立营营长。
蒙九龄烈士在我党我军院校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是黄埔军校生,参加过东征随后又随叶挺部参加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他具有军校经验和实战经验,被朱德委任为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和湘南起义教导队副队长。朱德口授的游击战法教材,通过教导大队,层层推广直到部队基层,这部简易教材,也是我军游击战法的最初教材。
湘南起义建奇勋
湘南起义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由朱德和陈毅同志与中共湘南特委共同领导发动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成功的起义。起义军由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组成,时间从1928年元月宜章年关暴动揭开序幕,到1928年4月。规模为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共一万余人,历时三个多月。在这三个多月内,以武装暴动建立了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六个县的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三个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二十几个县,约有一百万人以上参加了起义。
湘南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它是中央红军的主要来源。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光耀千古的“朱毛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在这次威震三湘大地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中,蒙九龄是其中的军事指挥员,他从荔波大山走出来,进入黄埔,浴血北伐,举旗南昌,转战赣粤湘,他是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唯一仅存建制的八百健将之一,是点燃湘南起义的军事骨干。他当时是起义军第七师第三团团长。在2011年8月落成的耗资三千万元建成的湘南起义纪念馆里,悬挂众多的烈士像片,蒙九龄是该馆里唯一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将领。
“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征;而要保证军事开辟的胜利,加快暴动形势的发展,又必须有相当力量的正规红军作后盾。”这是朱德“发展壮大正规红军,组织和武装农民”的论断,是他早期人民战争思想的反映。
湘南起义是发动郴州地区广大农民和赤卫队参加的大规模农民暴动,但农民缺少军事常识,需要大批军事人才去组织指挥。蒙九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是北伐战争走来的老兵,是南昌起义叶挺部25师73团3营营长,是跟随朱德、陈毅转战数省并担任南昌起义军余部教导大队副大队长(教导大队是红军时期的军校)。蒙九龄是具有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的人才,他们这批从南昌起义中幸存的八百健将,就被派到各县担任军事指挥员。蒙九龄临危受命,被朱德、陈毅委任为起义军团长。
1928年2月7日(旧历正月十六日),郴县以伍一仙、陈鹏领导的赤色游击队为基础,成立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师长邓允庭,党代表夏明震(后为蔡协民),参谋长刘之至。下辖五个团:一团团长彭鳌,党代表孙开楚;二团团长徐淳,党代表廖开藻;三团团长蒙九龄,党代表廖子廷;四团团长李升卿,党代表曹廉;独立团团长万伦,党代表段横波。郴县农军独立第七师官兵共有六千三百多人。为了显示革命军队的特点,每个战士左臂套一个红绸箍箍;干部则以三寸宽的红布条斜佩胸前,并在胸前佩带一朵红绸花,用花的大小来区别职位的高低。
湘南起义持续三个多月时间,波及20多个县。毛泽东派遣何长工多次联络朱德、陈毅,最后确定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汇合,实现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朱毛会师”。
为“朱毛会师”血洒湘南
1928年4月上旬,湘南各县农军接到通知后,开始陆续经资兴撤往井冈山。
4月7日,陈毅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机关和学兵营及湘南特委机关最后一批撤出郴县,同日到达半都,当晚宿石拱一带。4月8日,部队向资兴县城进发。此时,资兴县城已人山人海。同日集结在县城的湘南农军还有黄克诚率领的永兴农军1000多人,刘泰、邝庸率领的耒阳农军700多人以及蒙九龄、李才佳率领郴县农7师第3团,余经邦率领的宜章农3师共4000余人。此外,先期集结在县城的还有黄义藻、李奇中率领的资兴农军1600余人和何长工、袁文才率领的第2团,整个队伍近万人。
部队在湘南特委和陈毅的指挥下,由何长工带领第2团开路,浩浩荡荡向东进发。队伍还没来得及全部撤出资兴县城时,敌白崇禧部第13军第2师一个团尾追上来了。为掩护部队顺利撤离,湘南特委命唐士文率资兴西乡区农民赤卫队,余经邦率宜章农3师一部,在离城约5华里路远的墙头坳(现属兴宁镇竹园村)进行阻击。墙头坳地势险要,两边是山头,中间是一条丈把宽的窄隘通道。农军刚到达两边山头,敌军1个团便开过来了,双方发生激战。敌人武器装备精良,农军只好撤退。湘南特委再令蒙九龄率郴县第3团在县城阻击,于是双方在县城展开激烈巷战。尽管我方武器装备悬殊太大,但蒙九龄仍率部顽强阻击。战斗异常激烈,枪声、呐喊声、惨叫声震撼整个县城上空。一时间,资兴县城内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战斗进行至中午时分,蒙九龄团虽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自己亦损失巨大,大部分战士阵亡。此后,农军渐渐不支,只好边战边撤离县城。敌军又乘势追击,在离县城两里路远的老虎山下,双方再次交战,农军又有200余人牺牲,蒙九龄夫妇也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敌军追至离城七八里路远的白竹土盈时,何长工、袁文才率第2团转过来支援,敌军于是停止追击,撤回县城。
在蒙九龄牺牲80年后的2008年,荔波县政协文史委的何羡坤,在资兴市史志办史波主任以及资兴市政协文史委、民政局同志的带领下,来到蒙九龄烈士牺牲的地方——资兴县老县城察看。资兴县老城距离新建县城10多公里,现为一个镇政府所在地,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村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沿着烈士当年战斗的足迹进行采访,当地八九十岁老人告诉我们:当年蒙九龄领导的三团官兵,在县城里抗击敌军,掩护一万多人的起义队伍,沿着县城旁边的石板小道撤往井冈山。由于起义队伍人多,加上家属小孩,走得很慢,给蒙九龄三团阻击造成很大压力,这是一场恶仗大仗,持续时间长,死人特别多,堆积如山,敌我双方死亡惨烈,掩埋时辨不清敌我尸首,只好就地埋了。
当地老人说:蒙九龄所领导的三团,早晨在县城里与敌巷战,在每一街道,与敌争夺,战斗持续到下午,被迫撤出县城,退到城郊“船形山”上抵抗。船形山象月牙儿两头高中间低,他们在山上凭险阻击,浴血奋战。(山上山下死人太多,老百姓就叫这山“坟上坟,人上人”)后来蒙九龄率部撤到山脚的一个村寨叫“老虎山”继续阻击,由于敌众我寡,加上起义军武器差,该团阻击一天,全团牺牲200多人,蒙九龄夫妇在这次阻击战中壮烈阵亡。史波主任说,他牺牲时间是1928年4月8日下午。
人民政府公认的革命烈士
1.蒙九龄是中共创建革命武装的骨干分子。由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和由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武装的两次重要起义。蒙九龄烈士在南昌起义担任营长,在湘南起义担任团长,之后又跟随朱德创办军校、培养干部。他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永跟党走。他是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功臣。
2.蒙九龄是实现“朱毛会师”的功臣。由于蒙九龄奉朱德、陈毅之命,率领三团英勇阻击敌军,用一天时间浴血奋战,以全团几乎全部牺牲的代价,才赢得大部队安全转移撤往井冈山的时间,才避免湘南起义大部队被中途截击溃败的危险,才有“朱毛会师”的实现。因为有了这一历史性的会师,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领导下,奠定了中国武装革命的基础,建立了第一支真正能代表人民的军队——工农红军。从此,在红四军军委的领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步入全盛时期。
3.蒙九龄的事迹在国防大学里,在《陈毅传》里,在湖南党史书里,在黄埔军校的名册中,都有记载。他名字与画像,悬挂在“八一”南昌起义馆和湘南起义馆内。他是湘南起义馆众多烈士群像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烈士。荔波县委、县人民政府经过10年的调查,终于查清查实井冈山时期红军烈士蒙九龄的革命事迹。经县委十届第65次常委会研究同意逐级申报,2011年11月27日,省人民政府下发黔府函(2011)456号文件,正式追认蒙九龄为革命烈士。
湘南起义纪念馆